“鬓毛衰”的“衰”的读法.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8633812 上传时间:2020-12-0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鬓毛衰”的“衰”的读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鬓毛衰”的“衰”的读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鬓毛衰”的“衰”的读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鬓毛衰”的“衰”的读法.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鬓毛衰”的“衰”的读法2008-11-26 16:46:52|分类: 拼音 阅读9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怎么现在小学二年级课本上标的是“shui”?有了新的解释了吗?请教各位老师,谢谢! 三百卷生: 哪来的新解释!只不过是用普通话读音来注音的。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这些字的读音不同是很自然的事。我们不能拿现代普通话来对待古诗文和典故中一些字的读音。 查新华字典,“衰”读shui,其义为“事物转向微弱”,举例有“衰老”。“鬓毛衰”的“衰”读shui音是衰老义。读cu音的“衰”是古汉语读音,其义有二:1. 等衰、等差、等次

2、、等级。2. 同“缞”。“缞”是古时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粗麻布是发白的,所以“鬓毛衰”的“衰”读cu用的是第二义,是从颜色上把花白的鬓毛形容为“衰”。 “鬓毛衰”的“衰”读shui音,是直说人衰老了,完全说得通,但是修辞效果远远不如古音那么形象。至于唐诗鉴赏辞典解释为“cu,疏落之意”,大概是根据语言环境形容老人鬓毛外形的吧。 说“石径斜”的“斜”与普通话读音不同是为了押韵,恐怕不完全是吧。因为“斜”字的古音就一直读xi。 现在,学校学习的是国家推广的普通话,小学课本把一些古诗中的古汉语读音做普通话注音,是在执行国家宪法和语言文字法。另外是不是还有减轻学生负担的意思?可能有吧。 对于我们的小学

3、生,还是应该以现代汉语普通话规范读音为准,也就是以课本为准。但是并不排斥在适当的时机让他们了解这些字的字音。这也是丰富自己的文化,提高着语文素养。如果学生现在问起,可以适当解说。 是啊,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学古诗怎么能那么死抠古音呢?你抠了这个字读古音,那别的字呢?要是这样的话,恐怕就会像广东人和山西人在一块儿,用各自的方言读现代诗文,谁也听不懂。依法办教育,依照儿童的认识发展规律编教材,这是编教材的原则。 这只是我的一点陋见,很想听听不同见解。诸君,您的看法呢? 介绍一个资料 在现行小学语文新教材古诗词中,凡涉及多种读音的字,往往不注古音而改注今音(普通话标准音)。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

4、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衰”字原读cu,现改读shui),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斜”字原读xi,现改读xi),北朝民歌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野”字原读y,现改读y)。 许多学生家长表示不理解。也有人反映,古诗词中某些字、词的古音读法,在多数知识分子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且目前的辞书、古诗词读本及语文教学参考书中,注古音和注今音的都有,没有统一的规范,真是叫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就这个问题,本人曾请教过有关语言专家,他们认为:应该用普通话(今音)读古诗词。语言学家苏培成教授的观点更为鲜明:“我们今天怎么去读古诗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普通话读。可是这

5、样一来就变得不完全押韵了。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语言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后人无法左右,只得接受。”我国已故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也曾在诗经韵读中指出:“我们并不要求大家用古音来读诗经,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我们读诗经主要是了解它的诗意,不是学习它的用韵,所以仍旧可以用今音去读。” 主张“古音今读”,其理由如下: 首先,古音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语音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东西,它不像文字、词汇那样能留下供我们查考的可靠材料。今天,谁也无法证明自己读得“古音”就是标准音,因为古人无法留下录音资料,这是无需争辩的事实。 其次,古音今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由繁到简,也是语音演变的一种规律。现实生活中,此类现象已是屡见不鲜、比比皆是。例如,成语“叶公好龙”古读“Sh公好龙”,而今人们统读“Y公好龙;“衣锦还乡”中的“衣”古音读y,现统读y;地名“百色原来读作B色,而今均读成Bi色;“阿房宫”读作“png宫”是不争的事实,可曾几何时,一些影视片中,纷纷读成“fng宫”了。 再者,今人读古诗,目的是汲取古代文化艺术营养,提高自身文学素质,并不是去学习古音的。由于语音的不断发展变化,古诗词中的那几个“古音”,好多人早就改读“今音”了,而且习以为常。按“约定俗成”的原则,古音今读,势在必行。它有利于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也一定会为广大中小学师生所认可、所接受、所欢迎。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