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名词解释和大题.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8640105 上传时间:2020-1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名词解释和大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免疫名词解释和大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免疫名词解释和大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免疫名词解释和大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免疫名词解释和大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名词解释和大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名词解释和大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题型: 名词解释(2*10)、选择(1*15)、简答(4*5)、论述(45)1、 名词解释(2*10)1、免疫活性细胞:指能够接受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的活化、增殖、分化并形成效应产物的淋巴细胞。2、抗原提呈细胞:一个功能性细胞群体,参与的各种细胞具有摄取、加工抗原的能力,都可表达 MHC I、II类分子,并籍此向T细胞提呈加工处理后的抗原肽。3、抗原Ag: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在体内或体外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免疫原性或抗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性能。免疫反应性或反应原性:是指能够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能。4、CR(c

2、omplement receptor):补体受体,细胞膜上存在的能与补体活性分子相结合的糖蛋白。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或者抗原决定簇。功能性抗原决定基:位于分子表面的表位易被BCR或抗体结合的抗原决定基。隐蔽性抗原决定基:位于分子内部的,不能被BCR或抗体结合的抗原决定基。5、抗体Ig:是高等动物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6、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7、Ig的类别转换:一个B细胞克隆在分化过程中V-D-J功能性基因片段保持不变,而

3、发生C基因重排,使其表达的抗体分子发生H链类的改变,称为类别转换。(重链的V区相同,C区改变)8、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非特异性杀菌物质,是一组可以协助抗体、补充抗体作用的具有酶原活性的含糖球蛋白。9、补体系统:存在于正常机体体液中的非特异性的杀菌物质,包括20余种蛋白质成分,主要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通常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正常血清和体液中。由补体固有成份、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所组成。10、细胞因子:由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低分子量蛋白质或多肽的统称。11、趋化因子:吸引白细胞向一定方向移行,也可刺激白细胞活化的小分子蛋白。组织相容性抗原

4、 :代表个体特异性的能引起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也称移植抗原。1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呈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将这一连锁群统称为。13、HLA多态性:指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存在多个等位编码基因,在群体中可以编码多种抗原分子。14、细胞免疫:T细胞受抗原激受后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再增殖、分化,成为致敏淋巴细胞;致敏淋巴细胞通过与相应的抗原接触直接杀伤病原靶细胞,或释放多种可溶性的生物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15、体液免疫:B细胞受抗原激受后,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体液中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

5、发挥免疫效应。超敏反应(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免疫:是机体通过免疫系统识别异物,排斥异物的一种基本生物学特性(或功能)。是机体识别“自身”和“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反应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调节:细胞通过正负反馈调节机制控制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时限,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和稳定。.MHC限制性包括哪些内容,说明其生理意义MHC限制性:T细胞受体(TCR)在识别APC细胞或者靶细胞上的MHC分子所提呈的抗原肽时,不仅识别抗原肽,还要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MHC分子类型。内容包括:MHC-抗原肽复合物对TCR的识别是高度特异

6、性的,抗原肽的高度多样性对应于TCR的高度多样性。MHC限制性还表现在个体特异性和种的特异性。MHC限制性还表现在对自身T细胞亚群的识别限制。 生理意义:精品.MHC分子可结合多种不同的抗原肽,形成MHC-抗原肽复合物,以MHC限制性方式供T细胞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决定个体对特定抗原是否应答及免疫应答的强度。参与T细胞的发育分化。决定个体的组织相容性,有利于保持机体稳态。MHC限制性还有利于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严格MHC限制性使免疫系统高效、协作有序而针对性强的清除外源生物分子或病原体。.以MHC、抗原及TCR为例解释多态性和多样性这两个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多基因性:指某一基因群由一组位置

7、相邻的基因座组成,各自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多态性:指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座有两种形式以上的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可编码两种以上产物。 多样性:由多基因性和多态性两方面构成。MHC 以人类HLA为例HLA的多样性:HLA复合体是目前已知人类基因组中最复杂的多态性系统,因为HLA复合体中基因座位众多,每一基因座位均有众多等位基因,各座位等位基因随机组合,导致HLA基因型极为复杂,表型极其多样。HLA多样性意义:遗传多态性有利于群体适应复杂的环境改变,从而维持种群的生存,因为MHC的主要功能是呈递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其多样性赋予群体(多样性)和个体(多基因性)呈递抗原的多样性。

8、TCRTCR是由、链组成的异二聚体,这四条链根据氨基酸变化均可分为可变区(V)和恒定区(C),V和V各分为3个CDR1、CDR2和CDR3,TCR在识别MHC-抗原肽复合物时,CDR3识别抗原肽,CDR1和CDR2识别MHC分子,由此TCR 3个高度区也依靠不同的氨基酸排列决定其多样性,以适应抗原和MHC的多样性。抗原环境致病因子抗原的高度多样性和区域差异性对脊椎动物群体中MHC形成选择压力,产生高度多态性,从而形成对环境的多种适应性,这对群体进化中种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证明Ig的基本结构?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可水解出2个Fab段和1个Fc段,而用胃蛋白酶水解则可得到1个F(ab)2段

9、和一个pFc段。用2-硫基乙醇还原IgG的二硫键,变性电泳可得两条蛋白带,说明IgG由两条多肽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用兔的IgG Fab和Fc分别免疫山羊获得抗血清再与H链和L链反应发现:IgG由两条H链和两条L链组成,H链与L链和H链与H链之间是由二硫键连接。.简述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分化过程第一阶段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初步发育为淋巴样干细胞,迁移至胸腺,定位于皮质外层,为双阴性(CD4-/CD8-)细胞。第二阶段 不断向内层迁移,内层为双阳性(CD4+/CD8+)细胞为过渡态细胞,在皮质深层。第三阶段 迁移至髓质区,经过阳性和阴性选择成为单阳性(CD4+或CD8+)细胞,未发生细胞凋亡,不能

10、识别自身抗原的T细胞克隆才真正发育为成熟的T细胞。(以上可作为简答题写法,下面是论述题写法)【(1)胸腺为T淋巴细胞分化提供微环境(影响胸腺内T细胞的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 微环境构成: 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细胞外基质成分。(2) 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发育过程:精品. 胸腺细胞(来自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被膜下区皮质区髓质的移行成熟过程。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初步发育为淋巴样干细胞经由血液循环迁移至胸腺,定位于胸腺的皮质外层;这些形体较大的细胞为双阴性(CD4/CD8)细胞,可在胸腺微环境中迅速增殖,并推动细胞不断向内层迁移,个体形态逐渐变小; 迁移到内层的细胞为双阳性(CD

11、4+/CD8+)细胞,处于过渡态,需经历阳性和阴性选择才能发育为成熟的T细胞。 所谓阳性选择就是若CD4+/CD8+细胞能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面的MHC-II类或I类分子有恰当的亲和力结合,可被选择继续发育,分化为具有TCR的CD4+/CD8+单阳性细胞,否则凋亡;经过阳性选择的单阳性细胞与皮髓质交界的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肽-MHC复合物高亲和力结合,则导致克隆消除,反之,则顺利通过胸腺髓质并发育为CD4+/CD8+单阳性的成熟T细胞,而后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发挥免疫效应。】.简述TD-Ag和TI-Ag的概念,两者引起免疫应答的区别答: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

12、体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为蛋白质类抗原,需经巨噬细胞加工处理后才可刺激机体产生IgG、IgM、IgA等各类抗体,也能引起细胞免疫和免疫记忆,不易产生免疫耐受性;TI-Ag即胸腺非依赖性抗原,是指不需要Th细胞的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主要为LPS、荚膜多糖,不需经过巨噬细胞的加工处理,但只能激发机体产生IgM,也不形成免疫记忆,易产生免疫耐受性。6.简述T、B细胞的来源、分布、表面标志及其主要功能。T细胞B细胞来源胸腺骨髓或鸟类法氏囊分布胸腺、血液及各种淋巴器官中骨髓、血液及各种淋巴器官中表面标志表面抗原MHC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CD抗原)MHC抗原;CD19、CD20抗原;

13、CD21分子;CD79与CD79;CD40;CD80表面受体TCR,E受体,有丝分裂原受体,白细胞介素受体,细胞因子受体BCR,IgGFc受体,补体受体,有丝分裂原受体,白细胞介素受体主要功能 对靶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 产生淋巴因子,发生T细胞 介导性细胞免疫功能 免疫调节作用 产生抗体 提呈抗原 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7.何谓抗原递呈细胞?简述其组成及其功能答:抗原递呈细胞是一个功能性细胞群体,参与的各种细胞具有摄取、加工抗原的能力,都可表达MHC、类分子,并借此向T细胞提呈加工处理后的抗原肽。 组成:1)专职APC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C,能高水平表达MHC-类分子。摄取、加

14、工抗原,并使循环的静态T细胞活化的重要APC。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杀伤作用,抗原递呈作用-T细胞活化,免疫调节作用-分泌多种细胞 因子介导炎症反应,活化NK细胞,促进Th1细胞分化等。B细胞:产生抗体,提呈抗原,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2)非专职APC 上皮细胞、内皮细胞、间质细胞,加工提呈抗原。8.什么是抗原?完全抗原和半抗原有何不同?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在体内或体外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完全抗原是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如蛋白质、细菌、病毒等。精品.半抗原是只具有反应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如脂类、青霉素等小分子物质。9.补

15、体活化3条途径的异同点补体三条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相同点:都需要激活剂;都生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含有相同的补体固有成分(C3,C5-C9)。膜攻击复合体的形成及其溶解的细胞效应是相同的。不同点:经典途径的激活剂为Ag-Ab复合物,参与成分为C1-C9,产生C1酶、C3转化酶、C5转化酶3种转化酶,产生C3a、C4a、C5a三种过敏毒素。旁路途径的激活剂为酵母和细菌的多糖成分,凝聚的IgA和IgE,参与成分为B、D、P因子,C3、C5-C9产生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含有1个C3活化的正反馈调节环路,在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中起作用MBL途径激活剂为MBL,细菌多糖经MBL和

16、MASP活化C4和C2,无C1参加。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激活物IgM或IgG1-3与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酵母、细菌的多糖成分(LPS)、凝聚的IgA、IgE、IgG4细菌甘露糖残基补体固有成分C1-C9C3,B、D、P因子,C5-C9MBL、丝氨酸蛋白酶、C2-C9所需离子Ca2+ Mg2+Mg2+Ca2+C3转化酶C4b2bC3bBb(P)C4b2bC5转化酶C4b2b3bC3bnBb(P)C4b2b3b生物学作用在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起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的早期起作用,存在正反馈调节环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起作用,对前面途径有交叉促进作用注:C3 转化酶和C5转化

17、酶 均有上划线10.抗体的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 答:抗体的多样性源于免疫球蛋白基因组在B细胞发生时的重排组合以及B细胞抗原刺激后诱发的高频突变。1)编码Ig基因的多样性 2)V、D、J基因连接的多样性 胚系未重排基因中有众多的V、D、J基因片段,在重排过程中可以有各种组合精品.3)N核苷酸或P核苷酸的加入Ig各基因片段之间的连接往往并不准确,有插入、替换或缺失核苷酸的情况发生,从而产生新的顺序,即连接多样性。产生的机制有两种:N核苷酸或P核苷酸的加入。其中,P核苷酸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而N核苷酸插入频率很高,是造成连接多样性的主要机制。4)体细胞的高频突变 发生于基因重排后成熟B细胞受抗原刺激

18、后的分化发育阶段,主要方式是替代性点突变。点突变的位置并非完全随机分布,既能产生最大序列的多样性,又不会破坏蛋白质的结构。突变后有些Ig分子的亲和力会远高于原先的分子。5)轻链和重链的组合多样性 VH和VL基因片段之间可以有很多种组合。 . 简述巨噬细胞对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 巨噬细胞通过胞饮作用摄取外源性抗原,形成吞噬体,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内体。外源性抗原在内体的酸性环境中被水解为抗原多肽,在其内与由内质网转运来的MHC-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然后被高尔基体运送到细胞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 巨噬细胞摄取内源性抗原,在蛋白酶体中降解为短肽,并被

19、转运至内质网,与其中的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经高尔基体通过胞吐作用表达于细胞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12.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膜分子:CD2,CD16,CD56,CD57,CD69,CD94,CD158特点:缺乏T细胞核B细胞的特征,无TCR基因和Ig基因重排表达,形态上类似于大颗粒淋巴细胞,胞浆中含嗜天青颗粒。13.抗体功能区作用VL, VH(整个V区):超变区,互补决定区(CDR):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部位CL,CH1(两条链互补的C区): 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CH2 (IgG) , CH3 (IgM)(C区倒数第二个部位):补体C1q结合点,激活补体I

20、gG CH2(C区倒数第二个部位):通过胎盘IgG CH3(末端):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B细胞表面的FcR结合。IgE CH2和CH3: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性粒细胞面的IgE Fc受体结合铰链区:适于V区同抗原的结合。含大量脯氨酸,富有弹性和伸展性,能使Ab与不同距离的抗原决定簇结合,也利于暴露补体结合位点。14.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区别。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表位受体TCRBCRMHC分子必需无需表位性质主要是线性短肽天然的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表位大小8-12aa(CD8+T细胞)12-17aa(CD4+T细胞)5-15aa,5-7个多糖,5-7个核苷酸表位

21、类型线性表位构象表位,线性表位表位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抗原分子表面15.半抗原-载体效应 答: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偶联后可诱导出抗半抗原抗体。 由于T细胞识别的是载体决定基,B细胞识别的是半抗原决定基,所以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T细胞, CD4+T细胞识别载体表位后,即以载体表位将T、B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这种效应称为载体效应16.什么是超抗原?与T细胞结合的特征?(绿色部分也可能是选择题)精品.答:1)超抗原是指那些能同时与MHC分子及TCR多肽结合、从而激活多克隆T细胞的蛋白质分子。只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一些亚型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22、2)超抗原与T细胞结合的特征:激活T细胞的超抗原为完整的抗原分子,而不是抗原肽,既能与APC细胞上MHCII类分子结合,也能与TCR的链结合。(V区)超抗原无需APC加工可直接与MHCII类分子非多态区外侧结合,一般不进入MHC分子的抗原结合槽。不受MHC限制。超抗原虽需要通过MHC类分子呈递给T细胞,但其识别不受MHC限制。可能MHC分子只起“站台”作用。超抗原只与TCR 链结合,所以一种超抗原可激活多数T细胞,约占T细胞库的1/20 1/5。17.B细胞的分化发育?(出现哪些链,也可能指只考个选择题)B细胞的分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抗原非依赖期和抗原依赖期。第一阶段发生在骨髓。骨髓中的p

23、ro-B细胞丢失CD43,即转化为pre-B细胞,进而发育为+的不成熟B细胞;进一步发育为+的成熟B细胞。MMMM DM DGM DA 成熟B细胞出现SmIgM(膜表面IgM)和SmIgD 祖B细胞无Ig前B细胞(胞浆出现IgM重链)不成熟B细胞出现单体IgM第二阶段发生在外周免疫器官。接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可发生类型转换,最终分化为浆细胞。在B细胞发育的抗原非依赖期,可发生阳性选择。这种选择的信号是由B细胞表面表达的链传导。在B细胞发育的抗原依赖阶段,同样发生阳性选择。在B细胞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针对自身抗原的B细胞克隆。机体通过阴性选择过程清除具有自身反应性的B细胞克隆,实现自身耐受。18

24、.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一)溶菌和细胞溶解效应补体系统通过经典途径、旁路途径或MBL途径被活化后,可在靶细胞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导致靶细胞的溶解,补体的这一功能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起重要的防御和免疫监视作用,可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消灭病变衰老的细胞。(二)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 调理作用又称促吞噬作用,补体和抗体均具有调理作用。在吞噬细胞表面有多种补体受体,如CR1,CR2,CR3等,结合了靶细胞或抗原的补体片段(C3b/C4b)可与吞噬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特异结合,促进两者的接触,增强吞噬作用和胞内氧化作用,最终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增强。 清除免疫复合物细菌或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结合C3b/C4b后

25、,若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CRI)的RBC和血小板结合,则可形成较大的聚合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和脾脏,被巨噬细胞吞噬。(三)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精品. 在病毒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复合物中加入补体,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在没有抗体存在时,补体也可对病毒产生溶解灭活作用。(四)炎症反应 C3a,C4a,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使表面具有相应受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C3a和C5a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增强炎症反应。(五)免疫调节作用 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片段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对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19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感应阶段:

26、机体接受抗原刺激的阶段抗原 巨噬细胞 T细胞 细胞免疫 B细胞 体液免疫2)反应阶段: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即被活化进行增殖、分化被特异性抗原激活的T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再增殖、分化,成为有免疫效应的致敏淋巴细胞。被特异性抗原激活的B细胞被活化后,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3) 效应阶段:抗原成为被打击的对象20.什么是免疫佐剂?它增强免疫应答的机制是什么? 答:免疫佐剂是非特异的免疫增强剂。与抗原混合后或预先注入体内能够非特异的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反应的物质称为佐剂。机制: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增加抗原在体内的滞留时间 通过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增加对抗原的加工和呈递能力 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能力21.细胞因子对TH1和TH2细胞的分化的调节作用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的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使初始CD4+T细胞活化,分化为Th0细胞,然后在不同因子的作用下分化为Th1和Th2细胞。如图Th1和Th2互为抑制细胞,从而调节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