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8651304 上传时间:2020-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 钟,泊舟微径 度深松。青山霁 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注】 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 微径:指小路。 霁:雨停天晴。( 1)发挥想象,描绘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分析。【答案】 ( 1)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2)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 “深松 ”,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2、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解析】 【分析】( 1)解答时要发挥想象具体描绘诗境。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的意思是: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描绘诗境时要抓住雨后景物的特点,明确写了雨后的山、烟雾笼罩的山。( 2)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望者 ”内心的愉悦,“雨后初霁 ”可谓 “惊喜”。故答案为: 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 “深松 ”,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

3、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望 岳 (唐 )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

4、,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注释】 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海隅:海边。 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壑:山谷。( 1)这两首登高抒怀的诗歌,首联均是远观山景,描绘出了山的_ 之态。从诗歌中读到了诗人杜甫是激情满怀,踌躇满志的;而王维则恬静淡远,流露出_ 的意向。( 2)望岳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被后人另作解读,衍生出了新的意思。请写出你从中领悟到的生活哲理。【答案】 ( 1)高远 (或高壮 );归隐 (或

5、隐逸、遁世 )( 2)我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姿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解析】 【分析】( 1) 望岳第一联,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泰山的高,不直接写,而是写在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到远远横亘的泰山,通过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终南山首联“太乙近天都 ”,意思是终南山的太乙距离天空很近,终南山虽然高,但是距离天还很远;“连山到海隅 ”,终南山虽然绵延千里,但是也未能连到海。上下句都是用夸张的手法,从远景写出终南山高远的特点。所以两首诗,都是远观山景,描绘山高远或者说高壮的特点。 终南山前几联总写终南山的高远以及烟云雾霭的景色

6、变换,阴晴变化中中峰的千岩万壑,最后一联耐人寻味,“欲投人处宿 ”的主语应该是“我 ”, “我”在游山, “我 ”在观物抒情, “我 ”在 “隔水问樵夫 ”,流露出诗人寄情于山水,有意归隐的情绪。( 2) “会当 ”是 “一定要 ”的意思。攀登的过程是辛苦、艰难的,但是 “无限风光在险峰 ”,登上山巅,才有机会雄视天下, “一览众山小 ”。故答案为: 高远 我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姿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等额把握,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句子理解。 本题考查诗句哲理的把握,注意首先明确句意,然后明确诗句隐含的哲理。3读下

7、面文字,完成题目。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1)写出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贾生才调更无伦_ 可怜夜半虚前席_( 2)这首诗歌采用 _的手法,通过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意在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同时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自己_的感慨。【答案】 ( 1)无同类能比;可惜(2)借古讽今;怀才不遇【解析】 【分析】( 1)“无伦 ”, “伦 ”,意为 “类”, “无伦 ”意为 “无同类能比 ”; “可怜 ”,古今异义,今义为 “怜悯 ”,古义为 “可惜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这首诗

8、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贾生才调更无伦 ”,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意思是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是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故答案为: 无同类能比;可惜; 借古讽今;怀才不遇【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根据句意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形式

9、好人情感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就是读懂诗歌,理解内容和写作手法,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进行。4古诗阅读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唐 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 辉。宁知 丧乱 后,更有一珠归。【注释】 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 ”,与 “和氏璧 ”齐名。 宁知:谁也没有想到。丧乱:安史之乱。(1)简要赏析 “更有一珠归 ”中 “珠 ”字的妙处。(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 )以珠喻人 ( 倩公 ),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 (扣住 “比喻”“赞美 ”,意近即可 )( 2)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

10、(惊喜 ),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 (倩公 )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赞美 ”“惜别 ”,意近即可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 +表达效果 +感情(心情)。这里用 “珠 ”字 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 (景仰 )。 本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做题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

11、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首诗写出了李白对倩红的极度欣赏和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故答案为: 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扣住 “比喻”“赞美 ”,意近即可 )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 (惊喜 ),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 (倩公 )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赞美 ”“惜别 ”,意近即可 )【点评】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

12、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5古诗阅读西溪独泛唐 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 漫流间。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泛泛谁为侣,唯应 共月还。【注释】 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唯应:只有。(1)作者通过写高

13、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答案】 ( 1)清幽恬静( 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意象的理解,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本就充满着清幽的情愫,同时再结合诗句 “素舸漫流间 ”等所描绘的景象,即可得出 “清幽恬静”。 本题为对比赏析,在分析的同时应首先对原诗句进行分析理解,“唯应共月还 ”一句形象描绘了诗人形单影只只有月亮作陪的场景,而 “

1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同样也是表现作者只有月亮相伴的场景。同时应该看到的是,两位诗人虽然孤身一人,但并不因此寂寥落寞,从两首诗的全诗中都不难得出共同情感:超然物外、安闲自得。故答案为: 清幽恬静 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意象所寄寓的感情的理解能力。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诗歌的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

15、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此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赏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先分别分析两篇文章,再比较其异同,在比较中分清相同点与不同点,再结合理解诗词的内容,选取合理角度,围绕其所用表现手法与蕴含的作者情感或人生哲理来进行赏析,言之有物即可。答题步骤为:准确指出赏析的角度(修辞、重点词语、手法等);结合词句阐释有什么表达效果; 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社日谢逸 雨柳垂垂叶 ,风溪细细纹 。清欢唯煮茗 ,美味只羹芹 。饮不遭田父 , 归无遗细君 。东皋 农事作,举趾 待耕耘。【注释】 谢逸: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人,

16、送“江西诗派 ”诗人。隐居乡里,布衣终身。 风溪细细纹:微风吹拂,水生细纹。 羹芹:煮芹为羹。 田父:依杜甫诗意,田父指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 细君:用东方朔典故,指妻子。 东皋:水畔高地。 举趾:举脚,下田。(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描写了春社时节淳美的田园风光。B.首联描摹了一幅春雨丝丝,垂柳依依,微风细细,水波粼粼的早春图画。C.颔联主要写了诗人在煮茶喝羹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之情。D.颈联是说喝酒没有知音,赠妻没有物品,言中流露出哀伤之情。(2)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格调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机和乐趣。B.诗人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C.全诗紧扣

17、“待”字,表现诗人慵懒散漫的生活态度。D.此诗用词精炼,用典贴切,用情真挚。【答案】 ( 1) D( 2) C【解析】 【分析】( 1) D 项流露出的不是哀伤之情,而是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 2)紧扣 “待 ”字,不是表现诗人慵懒散漫的生活态度,而是恬淡娴静的生活态度。故答案为: D; C【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再做分析选择。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如梦令 春思 (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 , 惊起五

18、更春睡。居士 , 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注】 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百舌儿:鸟名。 居士:苏轼自号 “东坡居士 ”,这是作者的自成。(1)第二句 “无限 ”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你从 “莫忘小桥流水 ”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答案】 ( 1)繁茂、生机盎然的特点。(2)读出了苏轼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的情怀。【解析】 【分析】( 1)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的意思是: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其中“无限 ”一词修饰 “绿阴”,可见桃李长得旺盛,俨然一片绿意葱葱的景象。由此抒发了关

19、切与憧憬美好事物的情怀。( 2) “莫忘小桥流水 ”的意思是:不要忘记以前小桥流水的惬意生活。这是作者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对田园生活的怀恋之情。故答案为: 繁茂、生机盎然的特点。 读出了苏轼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的情怀。【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

20、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木芙蓉(南宋)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注】 吕本中:南宋诗人,曾上书论恢复中原之计,未被采纳,后因触怒秦桧遭降职,此后闲居从事著作和讲学。 东风:春风。( 1 ) “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运用 _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芙蓉_的自然属性。(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答案】 ( 1)拟人;耐寒(不畏严寒)( 2)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受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解析】 【分析】( 1)诗句 “雨后霜前着意红 ”的意思是:在雨

21、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将木芙蓉赋予人的思想,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芙蓉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努力开放的情形,用其鲜艳的色泽表达了木芙蓉不畏严寒的精神。据此可填写作答。(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 “木芙蓉 ”,实际上是借 “木芙蓉 ”来写人。特别是 “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这是一种潇洒,从容自在的形象,诗人好像是在写木芙蓉的品格,实际上是托物言志,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不管有多么的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据此理解分析概括作答。故答案为

22、: 拟人;耐寒(不畏严寒)。 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受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点评】 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的形式和作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 本题考查分析托物言志写法。答题时应注意,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结合诗句分析作答。9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解释下面的词语: 龙钟: _ 凭: _( 2)

23、第一二句 “龙钟 ”“泪不干 ”的浓重色彩与第三四句 “凭君传语报平安 ”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案】 ( 1)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2)不矛盾。 “马上相逢 ”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 “传语 ”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 “平安 ”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解析】 【分析】( 1) “双袖龙钟泪不干 ”意思是: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龙钟 ”的原意是指流泪的样子。这里的意思是沾湿。作者此时身居边塞,远离家乡,每每念及,双袖就为泪水所沾湿。表

24、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凭君传语报平安”: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凭:托,烦,请。( 2)因为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正因为有浓重的思乡念亲之情,才在无纸笔顾不上写信的情景之下,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作者报的是平安,是因为不想让家人挂念,这也是亲人最关心的问题。所以三四句是把一二句中的浓重情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并不矛盾。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故答案为: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不矛盾。 “马上相逢 ”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 ”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

25、而“平安 ”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句意理解词义。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叙述的事情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10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晚春韩愈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注】 杨花,诗中指柳絮。(1)请说出 “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 “斗 ”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 ”“漫天作雪飞 ”的情景。【答案】( 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6、。(2)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中精妙字的能力。奖赏这个字时,先要弄明白“斗 ”这个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然后表达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可。(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 理解诗句的内容。 抓住诗句中的 “景物 ”的特点。 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故答案为: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

27、用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意境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抓住诗句中想意象,发挥合理的想象,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阐述。11 关于下面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A.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指出此次出行的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B. 颔联中一 “随 ”字,化动为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一“入 ”字,写出了船达平原旷野时江水气势之博大,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C. 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

28、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把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D. 尾联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答案】 B【解析】 【分析】 B 项, “化动为静 ”错。应该是:化静为动。通过法,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故选故答案为: B。“随 ”字的 “化静为动 ”的手B。【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

29、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12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移家 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注释) 移家:即搬家。(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诗中的 “系 ”字用得精确传神,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系 ”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2)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

30、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不胜留恋。 “系 ”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作者与湖上一草一木的难舍难分。(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来分析。这首诗写于诗人搬家时,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故答案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