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8651446 上传时间:2020-1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 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答案】 ( 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解析】 【分析】( 1)首先要熟读诗歌,把握内容,抓住关键句子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体会感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 2)这首诗描写了夕阳余晖映照着

2、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前途迷茫的感慨。故答案为: 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点评】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赏析,要按照题目提示,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答题格式:通过写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感情。2诗歌赏析次北固山下王 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 _的修辞手法,全诗

3、抒发了诗人_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一句。【答案】 ( 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 ”“入”赋予 “日 ”“春 ”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解析】 【分析】( 1)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作者

4、从炼意着眼,把“日 ”与 “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 “生 ”字 “入 ”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故答案为:( 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 ”“入”赋予 “日 ”“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点评】( 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大意。(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5、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答案】 ( 1)两首诗都以 “空山 ”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 “反衬 ”,以 “人语 ”反衬其静,用 “返景 ”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鹿柴第一句“空山不见人 ”,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

6、特别喜欢用“空山 ”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而 “空山不见人 ”,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 ”,把 “空山 ”的意蕴具体化了。两首诗都以 “空山 ”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2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鹿柴“但闻 ”二字写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 ”,却非一片静默死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三四句由上幅的描

7、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山居秋暝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 “赋 ”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故答案为:( 1)两首诗都以 “空山 ”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 “反衬 ”,以 “人语 ”反衬其静,用 “返景 ”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点评】( 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答题时应注意,比较阅读是将两篇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

8、联系的文章诗歌,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鹿柴和山居秋暝两首诗都以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空(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时应注意,鹿柴写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山居秋暝中间两联同是写景,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9、,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4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 _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1)从 “差、千、逊、少”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诗中的空白处,应为_。(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案】 ( 1)逊( 2)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词句意思。根据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最后二句中的对偶修辞,第4 句的 “输 ”字判断, “逊 ”字最恰当。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

10、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评章 ”即评价。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揭示的人生哲理。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 ”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故答案为:( 1)逊(2)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词句意思。答题时应注意,“

11、逊 ”字,和下句的“输”字构成对偶关系,写出梅花比不上雪的白,也紧扣“骚人评章 ”。而 “差、千、少 ”三字均不合适。(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揭示的人生哲理。答题时应注意,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 ”形容差的不多,“一段 ”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包含的哲理是: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 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 有梅花便不同。【注释】 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才:仅。( 1) “寒夜客来茶当酒 ”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 2)试从 “

12、梅花 ”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 (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 “梅花 ”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解析】 【分析】( 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 “寒夜客来茶当酒 ”,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 “寒夜客来茶当酒

13、 ”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 “倚杖无时夜敲门 ”,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

14、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故答案为:( 1)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 “梅花 ”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意思是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让人产生的联想

15、: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梅花 ”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 警愁眠。远梦归侵晓 , 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注释】 断雁:失群的雁,这里是失群孤雁的叫声。 侵晓:破晓( 1)诗中 _、 _等物象表明这是

16、一首羁旅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结合诗句简析。【答案】 ( 1)断雁;家书、或者旅馆( 2)抒发作者羁旅的孤寂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人羁旅他乡,没有亲人作伴,只能面对着 “寒灯 ”,听着 “断雁 ”的鸣叫声,内心很是忧伤,旅途的孤寂之情跃然纸上。诗人更是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中见到了家乡美丽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解析】 【分析】( 1)诗中的具体物象有很多,如“旅馆 ”, “寒灯 ”, “断雁 ”, “家书 ”等。( 2)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17、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1 )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通读全诗,具体物象较多。( 2)此题考查诗歌表情达意。做此类题,可以抓住重点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朝来入庭

18、树,孤客最先闻。【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引 ”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 _的特点。( 2)评 “孤客 ”二字, “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 ”。这 “孤客 ”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 1)萧瑟凄凉(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解析】 【分析】 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 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孤客最先闻。”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

19、题的“秋风 ”,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 ”所“闻 ”。作为 “孤客 ”,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故答案为: 萧瑟凄凉; 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点评】 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孤客 ”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20、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 “澹澹 ”的意思是 _( 2)本诗共七联,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答案】 ( 1)水波摇

21、动的样子(2) D【解析】 【分析】( 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识记。注意解释时要结合语境。(2)考查对诗文作者情感的理解。观沧海是作者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意为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D 项中说 “悲从中来”,明显曲解了文意。故答案为:( 1)水波摇动的样子( 2) D。【点评】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

22、、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具体技巧有: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9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野望(宋)翁卷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注】 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 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2)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解析】 【分析】( 1)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的

23、意思是: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诗中所绘是在秋季,有山有水,描绘了一副满天秋色,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本诗所写景物 “冷晴湾 ”“青山 ”,景色明朗,尤其要注意的是诗人用了一个 “闲 ”字,将这些结合起来理解,即可了解诗人的惊喜、闲适之情。故答案为: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点评】 此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

24、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10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_。( 2)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3)品读本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 “客路 ”,后写 “行舟 ”,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

25、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4)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答案】 ( 1)潮平两岸阔( 2)颈联:喜悦、高兴。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 3) D( 4) “入 ”和 “生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日 ”和 “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解析】 【分析】( 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如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

26、可提取 “潮平两岸阔 ”作为答案。 “潮平两岸阔 ”, “阔 ”,是表现 “潮平 ”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 2)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 “春意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也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所以可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直抒胸

27、臆,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所以可答:淡淡的乡思愁绪。(3) “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并没有“将回到家乡 ”的意思。故选D。( 4)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生 ”与 “入 ”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 ”和“残夜 ”、 “江春 ”与 “旧年 ”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 “生

28、 ”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 “残 ”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 ”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 ”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 “春 ”之前要界以 “江 ”字,也点明了 “次北固山下 ”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

29、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 ”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生 ”、“入 ”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形容景物,绝妙千古 ”王夫之。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象征。海日:光明、残夜:黑暗、江春:新、旧年:旧。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故答案为: 潮平两岸阔;颈联:喜悦、高兴。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D;“入 ”和“生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日”和 “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

30、、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 “?字”运用了 ?修辞 (描写手法 )写出了 ?的

31、景象,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 或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 ?效果,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1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逄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 )“睛空一鹤排云上 ”中的 “排 ”字,有何妙处?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2)第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答案】 ( 1) “排”, “推开 ”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孤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 2)一、二两句表露

32、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通过对比来表现的。【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1) “排 ”,在这里是 “排开、推开”的意思,通过这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第二问: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诗人以 “鹤 ”自喻,视 “鹤 ”为不屈的化身,因此这只冲天而上的一鹤,实际也是表明自己虽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但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依然会昂扬向上。( 2)诗歌首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

33、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接着一句用 “我言 ”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逄秋悲寂寥 ”和 “秋日胜春朝 ”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诗人热情地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故答案为: “排 ”, “推开 ”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孤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通过对比来表现的。【点

34、评】 本题考查炼字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第一问,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靠平时的积累,如果平时没有积累,那就只能尝试翻译出全句的意思,然后推知某个指定词语的意思了。 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12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 “_”、 “_”、 “昼梦 ”、 “南风 ”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

35、诗中 “偷 ”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答案】 ( 1)青苔;绿树( 2) “偷 ”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解析】 【分析】( 1)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具体的意象填写作答。这首诗写夏季的生活场景主要用“青苔 ”“绿树 ”“昼梦 ”“南风 ”等几个意象。据此可填写作答。( 2)诗句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中的 “偷 ”字,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将“南风”赋予人的情态,写南风这个旧相识吹开了房门,吹动书卷的情景,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表达了诗人闲适惬意的心境。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 青苔 ; 绿树 。 “偷 ”

36、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点评】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答题时应注意,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13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桑茶坑道中

37、(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 “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 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A.一牛吃过柳阴西B.不脱蓑衣卧月明C.收篙停棹坐船中【答案】 ( 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 A【解析】 【分析】( 1) “草满花堤水满溪 ”用两个 “满 ”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

38、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 “一牛吃过柳阴西 ”,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另外由 “童子 ”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 “一牛 ”, “一牛吃过柳阴西 ”这是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 ”。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故选 A。故答案为: 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A【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本题考查诗歌的意思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诗歌的内容要理解,并进行合理的推测,要结合语句的前后关系进行分析理解。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39、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 ”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B. “枯藤老树昏鸦 ”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 ”点出时间已是傍晚。C.这首曲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D. “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2) “小桥流水人家 ”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这首小令,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案】 ( 1) C( 2)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解析】 【分析】(1 ) C错在 “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40、。这首曲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烘托了旅人凄苦的心境。故选C。(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写法的理解。“枯藤老树昏鸦”与 “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将哀物与喜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 ”人的思想愁绪。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故答案为: C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写作手法、表现方式进行理解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对诗歌的理解逐项审读选项,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

41、内容和思想情感,注意对语句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其表现手法。15 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注释】 湖:指洞庭湖。 中流:指江心。 湘烟:指雾霭。 楚田: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 “离人独上洞庭湖 ”一句中的 “独 ”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案】 ( 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 “独 ”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

42、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 【分析】( 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这几句写湖口 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一切景语皆成情语。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别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

43、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里的 “独 ” 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故答案为: 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独 ”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点评】 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及意境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 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