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图.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8656041 上传时间:2020-12-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图.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诊断报告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意图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作为声音学习的其始课,将引领学生进入声音世界,去留心声音的事情。本课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通过听声音、造声音到探究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三个环节的活动, 让学生亲历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 “尊重证据” 、“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运用假设与搜集证据去解决问题”的目标。本课的主要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够提出与事实相一致的假设并想办法验证假设、 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本课科学探究能力训练的重点, 将为本单元声

2、音的传播、不同的声音等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课为单元起始课。在本单元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各自具有不同的经验, 尤其是一些在声乐或器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对于声音更是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学生的这些知识经验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生对研究声音的有关问题有着极大的兴趣与热情。然而我们也发现,虽然学生知道许多发声的方法,但其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并未作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且往往把发声的方法理解为声音产生的原因。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引导, 关注解释这些发声方法和发出声音之间具有的规律性的联系。 在学习能力方面,因为有了前面我们周围的空气

3、、冷和热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假设已不再陌生,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分析与表达,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的学生思维能力。三、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试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2、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科学知识:1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摩擦、弹拨、拉扯、敲击、吹气等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2 、学会尊重客观事实。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难

4、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五、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瓶子、小棒、鼓、音叉等2、学生准备: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3、演示实验:锣、棒槌、有关各种声音的课件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 谈话: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虽然看不到也摸不着,然而每一种声音我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您听,传来什么声音?这些声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2 师播放各种声音的课件,学生倾听。3 学生自由发言。4小结:许多声音不管它们来自哪里,都能够为我们传递信息。【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身边世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无所不在,声音时时伴随着我们,知道声音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二)想办法制造声音1 提问:(出

5、示保鲜袋)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这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呢?【设计意图】这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和发声物体的多样性,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2 学生活动。3学生汇报。(搓、拉平后吹、摩擦、弹击、放气、撞击等)4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 只利用自己的身体, 你能用什么办法发出声音?5学生活动、汇报,教师肯定学生的创意。6谈话:刚才同学们用了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到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三)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1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设计意图】猜

6、测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 学生猜测,教师有选择地板书。3 谈话: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想法,究竟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怎样才能知道?(生:实验)4这个主意不错,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5谈话:大家看看,在桌上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些什么材料?这些材料要怎样操作呢?6学生观察材料并汇报。7教师肯定学生的细心观察并强调实验要求:实验时注意要对比,物体发声前是什么样的?发声时又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简单的文字、符号或图形及时记录下来。小组成员要密切分工与合作。【设计意图】运用间接观察法,借助于些其它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8 学生分组实

7、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表扬观察细心、合作好的同学和小组,并相机参与学生的活动。9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情况。10 学生代表汇报,全般同学交流,互相质疑和评价。11引导学生进行归纳:通过以上实验与分析,我们发现:物体发声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发声时呢?从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什么结论?(板书: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建立振动的概念,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上升为抽象思维。12(用对比实验法进行反证)提问: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终止声音,振动会停止吗?终止振动, 声音会消失吗?以下两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运用反证法的实验进行对比,可再次让学生感

8、受声音与振动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以此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13 证活动一:两个学生上台演示敲锣的实验。14 证活动二: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摸喉部、体会人体发声的实验。15 思考并汇报:以上两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16 小结:以上实验进一步说明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7 总结(强化核心概念)。通过上述正、反两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四)总结拓展;1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我们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主要用了哪些探究的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2 学生反思、汇报,教师及时肯定。

9、3.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组内同学互说互相肯定自己的点滴进步,再个别汇报。)4 你还想知道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生自由发言。【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5 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我们将在这个单元后续的课时中继续进行探究。希望同学们回去后多留意身边有关声音的事情或问题, 多读有关这方面的书籍。谢谢大家!下课!活 束,学生整理。七、教学反思本 教学 抓住“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 生的” 个核心概念,以探究声音的 生的活 主 ,引 学生 声音 生的 律。本 教学中的亮点是特 关注,在加 学生 手做的同 ,如何加 学生的科学思 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 手与 得和 展

10、。本 在 施教学的 程中有几点成功的做法:1 、 学生已有的知 和 。我从学生的已有 入手,探究活 的 力求与四年 学生的 知 展水平保持一致, 唯有如此,学生 探究活 才有高度的探究 情,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在 种状 下,学生的思 活 才是 极、主 而且真 的,思 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得到 展。如本 教学中制造声音的 , 学生想种种 法使一个食品保 袋 出声音,活 限定了材料,可是不限定方法, 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刺激,具有了挑 性,学生愿意探索,愿意 听,从而找到了很多具体的 法。例如:搓保 袋、拉平放在唇 吹奏、吹足气后再用指 、在桌上摩擦、放个 豆在吹气的袋子里晃、吹足气后再用手去撞 学生的思

11、 新能力得到了 和 展。2、密切 系学生生活 , 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 材料。听声音、造声音、研究声音,每一个教学 都和学生的生活 密切 系起来,并以此将学生思 的触角引向校园、家庭、社会等生活的空 ,拓展了学生的思 。食品保 袋、 豆、 泉水瓶(内附泡沫小球),橡皮筋、塑料尺、等常 的 材料,从多角度、多 面 学生 开展科学探究提供了条件, 促 了他 的思 与 手能力的 展。既便于学生操作,又 学生在 程中感受到 “身 有科学”。3、关注学生差异,重 合作学 。学生之 的差异是客 存在的,有的 手能力 差,有的不 思考面 同一的学 主 , 在探究声音 生的原因 个 点活 ,我采用了学生小 合作

12、学 的方式, 不同 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和交流的机会, 每一个学生的 手与思 能力都能得到 展,培养了学生的 新胆量和 新意 。设计理念:四、 1、尊重学生已有知 和 , 重点展开 察 活 本 的教学重点是“声音是由振 生的”, 是一句 了抽象和概括出来的 ,学生并不都 么 ,有人 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 生了声音, 是他 已有的 , 他 关注的是 作的本身,而不是 声物体的 化, 此 安排 么几个循序 的活 :(1)利用已有 使物体 声, 提出声音是怎 生的;(2) 察 声物体的 化, 得“声音是由振 生的”的初步感性 ;(3)再次观察发声物体与振动的关系,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13、”。2、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实现认识上的跨越。在学生学习本课前, 他们对声音的产生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 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因此,我们在进行第一、二个观察活动后就要对这些相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提出他们的共同点,即振动,然后再围绕“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展开第三活动。这三个活动中,其中第二个活动是应重点展开,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推进,即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一起观察“尺子、橡皮筋发声”的特点,作好记录,这是扶的探究过程, 接下来再放开,让学生把习得的这一种研究方法迁移到对其它发声物体的观察之中, 体现探究的层次性。 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实现的活动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