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doc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8664269 上传时间:2020-1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儿童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儿童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儿童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儿童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动作发展与智能发育精细动作发展与智力发展近代心理学理论研究将精细运动技能定义为个体主要凭借手及手指等部位小肌肉或小肌肉群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动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1。这种精细动作适应性技能是个体早期的外显智能,是人类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的必要工具。婴幼儿早期运动技能的发育是其他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多元智能理论认为2。婴幼儿早期的精细运动智能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各智能之间并非孤立存在或独立发展。精细运动智能的发展依赖于感觉、认知等其他智能发育,同时也应是其它智能发育的前提,推测可能与脑其它智能发育具有协调性和融合性,精细运

2、动技能的快速发育可促进包括认知在内的脑其它智能发育,从而有效扩展人类认识自我和外部环境的广度和深度。心理学在围绕运动技能如何影响认知等心理行为的研究提示,与婴幼儿感觉系统领先发育的现象一致,早期脑认知能力的发育来自感知觉;并且,由于儿童早期动作发育不成熟,可影响早期感知觉发育和认知发育。动作与知觉存在交互作用,动作的精确、协调、连贯基于持续的感觉信息处理和整合。儿童早期通过抓握等动作获得运动经验的同时,可能也促进视、触觉等感知系统发育,进而影响认知能力发展。Wolff等5考察正常小学57岁儿童中“纯粹”动作信号与阅读、语言成绩间关系发现,儿童在神经精细动作测试方面的成绩可显著解释其12个月后阅

3、读和语言成绩的变化,明确57岁儿童在精细动作成绩和认知技能水平上存在共变性关系。近期一项行为学研究则进一步证明个体精细运动发展的速度、水平、复杂性直接影响后期儿童的学业成绩,并将精细动作能力提升到系统层面,认为精细动作能力是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系统,一定程度上精细运动能力可作为后期神经发育障碍和学习困难儿童的重要鉴别指标1。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外在表现,同时早期动作的发展也将促使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断高级化、复杂化。手的动作发展在儿童认知(即智能或者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的规律和顺序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方向发展。同时儿童彼此之间存在个

4、体差异,即使在各个年龄阶段手的动作的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 儿童在3岁前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这一阶段发展出了许多基本的动作,为将来的各种复杂的动作奠定了基础。根据李惠桐等所做的3岁前儿童动作发展调查,证明3岁前儿童手的动作发展在出生后第一年和第三年发展较快,第二年发展较慢,造成了发展的阶段性13。第二年手的动作发展是为了发展和巩固第一年已经掌握了的拇指和食指的配合活动的动作,从而为第三年以及将来手的动作复杂化做准备。调查还证实,出生第一年儿童手的动作从什么都不会,进而发展到用手大把抓,手的拇指和其他四指的抓握,再进一步发展到手的拇指和食指合作的捏拿,手眼动作的协调,这为将来的手的动作发展做好了最

5、基本的准备。出生后第二年只是巩固了在第一年已经掌握的手的拇指和食指配合的活动以及手眼动作协调。第三年是在第二年手的动作发展和巩固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手的动作就更加复杂化了,不仅能够用手完成一些独立生活的事情,如喝水、吃饭、穿衣等等,也逐渐能够做一些技巧动作,如折纸、画画、搭积木等等。 儿童约从出生后3个月开始,一种不随意性的手的抚摸动作就出现了。到5个月左右,随着抚摸动作的不断重复,同一个动作总是引起同一个结果,从而能够促进学会关于前因后果的因果认识。通过不断地强化,儿童就形成了反映事物关系的稳固的感觉,也就是学会了一种动作。这样,儿童开始把抚摸作为认识周围环境的一种方式。手的动作继续发展下去,

6、情况就越来越复杂了。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周围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新的环境对儿童手的动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相适应,手的动作也具有了新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完成某种操作,而是具备了某种意义,成为了一种符号。这就形成了各种手势,这些手势在儿童掌握各种抽象概念(如数字和语言)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抓握动作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精品. 儿童手的抓握动作具有自己独特的、即动物没有的特点。首先,儿童逐步学会了拇指与其余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这是人类操作物体的典型方式。婴儿早期的抓握是使用整个手臂,以后才用拇指,再发展到使用四个手指和拇指。其次,在儿童的抓握动作中,逐步形成眼和手,即视觉和触觉的协调

7、运动。两只手在眼的合作下玩弄两个物体,继之会用种种不同的方式来玩弄各种物体。手的抓握动作约在周岁时接近完成。 儿童用手抓握物体,使手成为一个主要的认识器官。对于物体的许多属性,诸如冷暖、软硬、轻重、质地等,都是只有通过抓握、触摸物体才能获得的感性经验。成年时人对事物的知觉就是依靠这些早期积累的过去经验,使整体知觉得以迅速实现。 儿童在众多物体中抓握某一物体并摆弄它时,就使这一物体从当前的背景中区分出来,作为一个感知的对象。这就可能实现从个别刺激的感觉过渡到对一个对象物的整体知觉。 儿童在抓握摆弄物体时,够不够得着,这样的实践经验是他们理解近距离空间,发展空间知觉的基本条件。 在摆弄物体中,反复

8、同一动作总是引起同样效果,这就使儿童获得关于实际动作跟直接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识。这种因果关系的认识使儿童对自己的行动后果产生预见性。在此基础上习得该动作,开始形成有目的的意志行为。 在儿童反复做某种动作而达到预期结果的时候,也就使儿童产生自我感觉:感到自己是一个自在的实体,认识到自己是发出动作的主体,并因动作达到预期结果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和满足感。这是以后儿童形成自我认识途径之一。 大量理论和实验证明,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动作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外在表现。感知运动阶段的智力是个体智力的最初表现形式。个体与环境最初的适应是以先天性无条件反射为中介的。为了适应外

9、在环境,先天性无条件反射不断重复出现,形成动作图式。1到4.5个月内,婴儿在先天性无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机体整合作用,将个别动作连接起来形成新的动作,但此时尚缺乏目的性。5到9个月时,婴儿有目的的动作逐步形成。这是智慧动作的萌芽。手眼协调也在这一时期实现。9到11、12个月时,动作目的与方法之间开始协调。到1岁半左右,婴儿能够按照一定目的,进行有意识的尝试错误,改进手段的动作以解决新的问题。Grasso等发现儿童很早就能利用头的转动促进目标定向的行为20。Premack等的研究也证实动作能力的发展是目标定向行为的基础21。因此,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智力实际上在语言之前就出现了,这种智力是以玩弄

10、客体为基础的一种完全实践性的智力。目的与手段的协调就是这种智力的最初体现。 其次,动作使儿童的认知结构不断复杂化、高级化。皮亚杰、布鲁纳等指出,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婴儿心理的丰富来源和必备工具。动作可以为个体提供认知经验,丰富认知对象,使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从事物的外在表现中鉴别出本质的特征,进而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时动作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随着动作的不断复杂化,儿童对于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另外,随着动作的发展,儿童的认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使儿童的认知结构不仅在量上得到了丰富,而且在质上也得到了发展。可以说,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是其认知发展的外在表现,同时早期动作的发展也将促进儿童的认知

11、发展。生活自理与心理品质的发展:1.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可以提高幼儿独立性和自主性。幼儿是其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是保证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之一。为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密切配合,共促幼儿健康发展,省政府机关幼儿园在开学初对中小班孩子家长进行了调查问卷工作,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幼儿家庭育儿态度较之以前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家庭早期教育已深入到每个家长的心中,但也反映出教育方面重此轻彼的现象: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自理能力和品德行为的培养。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出于对孩子的爱,有意无意对他们的生活起居包办代替。过多过度的干涉和保护措施,致使有的幼儿事事依赖成人,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其实孩子

12、从两三岁起就有了自己动手的愿望,教师和家长应充分利用这个教育的大好时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放手和鼓励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把培养幼儿生活的自理能力作为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自始至终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精品.不少幼儿在家生活白理能力差,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东西乱扔乱放,不爱清洁卫生。我认为,出现这类情形,主要责任在家长。因为,现在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众多长辈的捧爱,衣食住行玩,样样有人周到照顾,自然客易养成对家长的依柏性;而不少家长对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重视不够,没有为幼儿成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没有适时为幼儿提供学习和极炼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因此,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应在培

13、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2.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要靠从小培养独立自理能力来得到。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是保证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之一,幼儿园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和培养。但是我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或怕麻烦而包办了孩子应该做的事情,使幼儿错过了模仿的学习机会,更错过了在家中进行实践教育的机会。形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针对幼儿家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面的误区。一个人具备了独立自理能力,不需事事依赖别人,他一定能很好地适应一切。3.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孩子由于体力和智能的发展,开始了对周围世界的探索,表现出自主行动的强烈愿望。成人对孩子活动的限制,以及强加于孩子的成人意志,都会使孩子情绪压抑,信心丧失,失去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或是产生逆反心理,使孩子倔犟地与成人对着干。所以,成人在孩子有了一定适应能力时,应根据孩子自主行动的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给孩子机会,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去试一试,探索一下。但并不能只为了体现孩子的自主性而放任自流,孩子毕竟生活、知识、经验都太少,他们需要成人的帮助与指导。所以,成人应参与到其中,指导孩子成功地实现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