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易错试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8688550 上传时间:2020-12-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9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易错试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易错试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易错试卷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易错试卷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易错试卷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易错试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易错试卷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验证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并探究其还原产物的组成(1)装置及反应原理探究B 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为_ 说明 CO 能还原 CuO 的现象为 _ 上述整套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不考虑 CO2 和 H2O 的反应)(2)产物成分探究查阅资料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除生成铜外还可能生成氧化亚铜(Cu2O)、 Cu2O 为不溶于水的红色固体、 Cu2O+H2SO4 Cu SO4+Cu+H2O提出问题 红色固体含有什么物质?猜想假设 假设一:红色固体只含Cu假设二:红色固体只含Cu2O假设三: _实验验证 该小组为验证上述假

2、设,取少量红色固体,加到足量稀硫酸中,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红色固体部分溶解实验结论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红色固体中一定含有_数据处理 为进一步确定红色固体的成分,甲、乙两同不分别称取各自实验后的一定质量的红色固体,加到足量稀硫酸中使其充分反应,经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剩余红色固体质量如表,请完善表中内容实验人员红色固体( g)剩余红色固体(g)实验结论甲7.23.2_乙4.082.48_交流与反思 只要假设合理,方法正确,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就能得出结论【答案】干燥一氧化碳C装置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D 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CO+O点燃22CO2红色固体含有22假设二成立假设三成立Cu O

3、 和 CuCuO 和 Cu【解析】【分析】【详解】(1) 浓硫酸有吸水性,所以 B 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为:干燥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说明 CO 能还原 CuO 的现象为: C 装置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D 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O+O22CO2;(2) 猜想假设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除生成铜外还可能生成氧化亚铜(Cu2O),可能只有一种物质,也可能是假设三:红色固体含有Cu2O 和 Cu;实验结论 取少量红色固体,加到足量稀硫酸中,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

4、红色固体部分溶解,所以红色固体中一定含有Cu2O 和Cu; 数据处理设参加反应的氧化亚铜质量为xCu2O+H2SO4144xCuSO4+Cu+H2O 固体减少804g,解得 x=7.2g,所以红色固体全部是氧化亚铜,假设二成立;设参加反应的氧化亚铜质量为yCu2O+H2SO4 CuSO4+Cu+H2O 固体减少14480y1.6g,解得 y=2.88g。所以红色固体中含有氧化亚铜质量是2.88g、铜的质量是2g,假设三成立。考点:考查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2 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甲所示

5、,为确认其中的溶质,他设计并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猜想与假设)其溶质可能为NaCl、 NaOH、 Na2CO3 和 NaHCO3 中的一种。(资料查阅)上述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物质NaClNaOH常温下的溶解度/g36109Na2CO3NaHCO321.59.6常温下某稀溶液的 pH713119(探究过程)如图乙所示,在操作后可确定溶质不是NaCl,则其实验现象应是_;在进行操作时有无色无味得到气体产生,由此又可排除假设物质中的_。(探究结论)你认为该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上述假设物质中的_,你的判断依据是_。(探究反思)(1)若上述探究结论是正确的,操作产生的气体应是_(写化

6、学式 ),实验室检验该气体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 。(2)另有同学猜想其中的溶质还可能是Na2SO4,但又没有Na2SO4 的上述表列信息。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操作的相关现象,判断该溶液中的溶质是否是Na2SO4,并叙述理由:_【答案】石蕊试液变成蓝色氢氧化钠碳酸钠 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可能达到 10%,而碳酸钠溶液可以CO2 将气体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若滴加石蕊试液变成蓝色,则不含有硫酸钠【解析】【分析】【详解】探究过程 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可知,氯化钠溶液显中性,而其他溶液显碱性,故在操作 后可确定溶质不是NaCl,则其实验现象应是石蕊试液变成蓝色;在进行操作 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

7、由此又可排除假设物质中的氢氧化钠。探究结论 依据题中提供的溶解性数据可知,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上述假设物质中的碳酸钠 ,因为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可能达到10%,而碳酸钠溶液可以。探究反思 ( 1)若上述探究结论是正确的,操作 产生的气体应是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实验室检验该气体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将气体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2)因为硫酸钠是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的,水溶液显碱性,采用酸碱指示剂即可验证,故若滴加石蕊试液变成蓝色,则不含有硫酸钠。考点:物质成分探究3小聪同学家新换了水龙头,从说明书上了解到该水龙头是铜质镀铬好奇的小聪想探究铬( Cr)与常见金属铁、铜的活动性强弱,邀请你

8、一同参加知识回放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Sn Pb( H)Hg Ag Pt Au,请你在横线上填写对应金属的元素符号作出猜想猜想 1 CrFe Cu; 猜想 2 Fe Cu Cr; 猜想 3你的猜想是查阅资料 (1)铬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在空气中其表面能生成抗腐蚀的致密的氧化膜(2)铬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亚铬(CrSO4)溶液设计实验 小聪同学取大小相等的三种金属片,用砂纸打磨光亮;再取三支试管,分别放入等量的同种稀硫酸实试管1试管2试管3验实验操作实铁片表面产生气泡较慢,溶液验变为浅绿色现象铬片表面产生气泡较快,溶液变成为蓝色结论与解释 (1)小聪得到的

9、结论是猜想正确(2)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金属片的目的是知识运用 将铬片投入 FeSO4 溶液中,反应(填 “能 ”或 “不能 ”)进行若能进行,请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答案】 知识回放 Fe; Cu;作出猜想 Fe Cr Cu;设计实验 无明显现象发生(或无气泡生成,溶液也不变色);结论与解释 ( 1) 1;( 2)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利于反应;知识运用 能; Cr+FeSO4=Fe+CrSO4【解析】试题分析: 知识回放 金属活动性顺序为: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作出猜想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能存在三种情况:猜想1 为 Cr

10、 Fe Cu;猜想 2 为Fe Cu Cr,故猜想 3 答案: Fe Cr Cu;设计实验 因为铜的活动性顺序位于氢的后面,因此不能和酸反应,表现为无现象;结论与解释 ( 1)试管 1 中实验现象铁片表面产生气泡较慢,溶液变为浅绿色,可知金属铁在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氢前,根据铬片表面产生气泡较快,溶液变为蓝色,从而得出铬也排在氢前且铬比铁活泼,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可知铜排在氢的后面,故猜想 1 CrFe Cu 正确;( 2)因为金属的表面常有一层金属氧化物会影响金属和溶液的反应,因此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金属片的目的是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利于反应;知识运用 因为金属铬比铁活泼强,故铬能和

11、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铬和铁,反应的方程式为: Cr+FeSO4=Fe+CrSO4考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点评:本题是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考查,运用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考查了实验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运用实验分析实验能力的培养4 为了鉴别碳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同学们进行了探究实验,分别取两种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入一定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到一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发现废液变浑浊,同学们对废液进行了过滤,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那些物质?(猜想)A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和碳酸

12、钾B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C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碳酸钾和氯化钙你认为还可能是 _(写出一种猜想)(讨论)你认为 _猜想不合理(填字母),请说明理由_(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样于试管中, _猜想正确(反思交流)写出碳酸钾与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答案】氢氧化钾、氯化钾和氯化钙C 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碳酸钙沉淀滴加适量的碳酸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K2 CO3+CaCl2 CaCO3 +2KCl 反应物是否剩余【解析】【分析】【详解】猜想 氯化钙如果过量,此时滤液还可能含有氯

13、化钙,所以猜想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和氯化钙;故填:氢氧化钾、氯化钾和氯化钙;讨论 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碳酸钙沉淀,二者不能共存,所以C 不合理;故填: C;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碳酸钙沉淀;实验设计 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碳酸钙沉淀,所以实验方案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样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碳酸钾出现白色沉淀猜想正确溶液故填:滴加适量的碳酸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反思交流 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碳酸钙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K2CO3+CaCl2 CaCO3 +2KCl;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剩余故填: K2

14、CO3+CaCl2 CaCO3 +2KCl;反应物是否剩余【点睛】5 钙元素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它可组成氯化钙、氢氧化钙等多种物质。( 1)氢化钙( CaH2)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实验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化钙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生产氢氧化钙和氢气,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2)该实验探究小组将Na2 32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CO 溶液滴加到Ca( OH)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一: NaOH猜想二: NaOH 和 Ca( OH) 2猜想三: NaOH 和_ ;猜想四: NaOH、N

15、a2CO3 和 Ca( OH) 2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四不合理,原因是_。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步骤 I:取滤液,向其中滴入适量Na2 3溶液_猜想二不成立CO步骤 II: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_溶液产生气泡猜想 _成立(拓展延伸)在分析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答案】 CaH222223232不能共存无明显现+2H O=Ca( OH) +2HNa CONa CO和 Ca( OH)象 盐酸 三反应物是否过量【解析】【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结合题目中的信息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利用质量守恒定律配平,最后检查气体或沉淀符号的标注;分析探究反应后所得物质

16、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之外,还应考虑反应物本身是否过量。【详解】(1)、由题意可知氢化钙(CaH2)在常温下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H 2 O=Ca( OH )+2H;CaH222(2)、 猜想与假设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Na2 32恰好完全反应,滤液中的溶质是NaOH;CO 和 Ca( OH)当 Na2323CO 过量时,滤液中的溶质是:Na CO 和 NaOH;当氢氧化钙过量时,滤液中的溶质是:Ca( OH)2和 NaOH;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四不合理,原因是Na2 32不能共存;CO和 Ca( OH)实验过程 步骤 I:因为猜想二不成立,滤液中没有

17、氢氧化钙,取滤液,向其中滴入适量Na2CO3 溶液,无明显现象;步骤 II:因为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根据现象可知滤液中含有 Na2CO3 和 NaOH;拓展延伸 在分析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点睛】本题考查根据信息书写陌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归纳信息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按照书写方程式的方法写出正确方程式,检查配平与气体符号的标注;还考查实验探究的步骤,包括提出假设、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方面,该类习题一定要通读题目,弄清原理与步骤,弄清考查的方向和细节点,再逐个解答。6 足球比赛中让意外昏迷的球

18、员快速恢复意识会用到“嗅盐”。同学们对“嗅盐”产生了好奇,并对其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查阅资料)嗅盐是一种盐类物质和香料(不参与下列探究中的任何反应)组成,能释放出氨味气体,对人体神经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但过量吸入会危害健康。氯化钙稀溶液与碳酸氢铵溶液不发生反应。氨气能与硫酸化合生成硫酸铵。(提出问题)嗅盐中盐类物质是什么?(实验探究)填写表中空格。实验小军的实验小英的实验方案嗅盐与 _(填一种物质)混合研磨现象闻到较浓烈刺激性气味且试纸变蓝_嗅盐中含有 NH4+嗅盐中含有32-CO结论确认了小军的实验结论证明嗅盐中盐类物质是碳酸铵(质疑)小英认为小军的实验不严谨,小英通过补做一个实验(方案

19、见上表),进而确认了小军的结论。小英的实验目的是排除嗅盐中的_离子可能性。(继续探究)同学们利用如图装置进一步测定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反应原理:( NH )CO +2NaOHX+2NH+2H O ,其中 X 的化学式为 _。42332(数据记录)实验秤取样品质量m1,反应前后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球形管的总质量分别为m2 和 m3 ,反应前后烧杯及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分别为(数据处理)通过测得数据计算出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m4 和m5。(反思与评价)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填序号,双选)48( m 3 -m 2)A 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100% 17m 1B 倒置漏斗可以增大

20、吸收面积同时防止倒吸C 可以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D 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要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否则测定结果会偏小【答案】熟石灰 或 Ca( OH) 2 等 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白色沉淀产生HCO3-(或碳酸氢根)Na2CO3B、 D【解析】【分析】碳酸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氨气和水,稀盐酸和碳酸铵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和碳酸铵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铵,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详解】 实验探究 碳酸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氨气和水,稀盐酸和碳酸铵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和碳酸铵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铵,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小军的实验小英的

21、实验方案嗅盐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到较浓烈刺激性气味且试纸变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现象有白色沉淀产生蓝变浑浊嗅盐中含有 NH +嗅盐中含有2-4CO3结论确认了小军的实验结论证明嗅盐中盐类物质是碳酸铵 质疑 小军的实验没有排除碳酸氢根离子的干扰。故小英的实验目的是排除嗅盐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可能性。 继续探究 反应原理为 (NH 4 ) 2CO3 +2NaOHX+2NH 3+2H 2O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同,故X 的化学式为Na2CO3。 反思与评价 A、( m3-m2)质量为氢氧化钠固体质量变化值,但是本题中,生成的水不能全部被氢氧化钠吸收,且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会变成蒸汽,

22、故氢氧化钠固体改变的质量不等于生成水的质量,所以不能用X 值计算碳酸铵的质量,故A 不正确;B、氨气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氨气时要防止倒吸,倒置漏斗可以增大吸收面积同时防止倒吸,故 B 正确;C、本实验是在敞开体系中进行,如果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测量出氨气的质量结果偏大,计算结果偏大,另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存在安全隐患,故 C 不正确;D 反应完成后,因为部分生成的氨气会遗留在装置中,不能被稀硫酸吸收,会导致计算结果偏小,故应该通入空气,将生成的氨气排除,保证全部的氨气被稀硫酸吸收,使计算结果更精准,故 D 正确。故选 BD。【点睛】碳酸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

23、钙和氨气和水,稀盐酸和碳酸铵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和碳酸铵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铵。7亮亮同学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发现镁条燃烧除生成白色固体(MgO)外,还有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生成。这种淡黄色固体是什么呢?亮亮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将该淡黄色固体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实验现象)在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并有刺激性的氨味气体产生。(教师指导)上述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为Mg ( OH) 2,生成的气体为NH3 ;反应过程中没有任何元素化合价的改变。(问题解决)此淡黄色固体中肯定含有镁元素和58元素,判断的依据是59;若该物质仅由两种元素组成,其化学式为60,此物

24、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1。(相关结论)空气中氮气(N2)和氧气( O2)的体积比约为只生成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由此得出的一个结论是6362,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答案】【问题解决】氮元素;质量守恒定律;Mg 3N2 ;Mg3 N2+6H2O= 3Mg( OH)2 +2NH3【相关结论】4:1;化学反应的进行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中的叙述可知,将该淡黄色固体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在烧杯中产生Mg( OH) 2 白色沉淀,并有刺激性的氨味气体NH3 产生。生成的气体为反应过程中没有任何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故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得到此淡黄色固体中肯定含

25、有镁元素和氮元素;若该物质仅由两种元素组成,因为金属镁元素显+2价,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价,故其化学式为Mg 3N2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3N2+6H2O= 3Mg( OH) 2 +2NH3 ;【相关结论】空气中氮气(N2)和氧气( O2)的体积比约为 4:1; 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由此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化学反应的进行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考点:物质成分探究8在一次化学实验中,同学们将饱和硫酸铜溶液逐滴加到5mL 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以下异常实验现象:实验序号滴加 CuSO4 溶液的量实验现象第 16 滴产生蓝色沉淀,但震荡后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第 79

26、滴产生蓝色沉淀,且沉淀逐渐增多,振荡后沉淀不消失,很快沉淀逐渐变黑色在实验 中同学们根据所学初中化学知识判断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请你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实验 中蓝色沉淀为什么消失?同学们继续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I氢氧化铜在室温下温度,70 80 时可脱水分解生成氧化铜II铜酸钠 Na2Cu(OH)4 溶于水,溶液呈亮蓝色。(猜想与讨论)小陶认为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氢氧化铜发生了分解。其他同学一致否定了他的猜测,理由是。同学们交流讨论后,提出以下两种猜想。猜想一:少许氢氧化铜可溶于足量水中。猜想二:氢氧化铜可在足量氢氧化钠浓溶液中溶解,溶液呈亮蓝色。(实验探究)为验证猜想,同学们用

27、氢氧化铜粉末(其它试剂可任选)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填写表中的空格。实验序号实验方法与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将少许 Cu(OH)2 粉末加到猜想一错误5mL 蒸馏水中,充分振荡猜想二正确(结论与反思)(1)根据实验,并进一步查阅资料知道,氢氧化铜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生成Na2Cu(OH)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根据实验可知饱和硫酸铜溶液与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依据的实验现象是。【答案】 CuSO+2NaOH=Cu(OH) +Na SO424【猜想与讨论】氧化铜是黑色固体【实验探究】 溶液颜色为无色 将少许Cu(OH)2 粉末加入到足量氢氧化钠浓溶液中,充分振荡溶液呈亮蓝色【结论与反思】

28、(1)2NaOH+Cu(OH)2= Na2Cu(OH)4( 2)蓝色沉淀消失,且逐渐变为黑色【解析】试题分析:将饱和硫酸铜溶液逐滴加到5mL 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CuSO4+2NaOH=Cu(OH)2 +Na2SO4【猜想与讨论】实验 中蓝色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故小陶认为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氢氧化铜发生了分解,这一判断是错误的,理由:氢氧化铜可脱水分解生成氧化铜,氧化铜是黑色固体【实验探究】为证明猜想一:少许氢氧化铜可溶于足量水中是错误的,故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溶液颜色为无色,从而证明氢氧化铜不会溶于水,故猜想一错误 要证明猜想二:氢氧化铜可在足量氢氧化钠浓溶液中溶

29、解,溶液呈亮蓝色;故实验操作为:将少许 Cu(OH)2 粉末加入到足量氢氧化钠浓溶液中,充分振荡,现象为:溶液呈亮蓝色,实验结论为:猜想二正确【结论与反思】(1)氢氧化铜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生成Na2 Cu(OH)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OH+Cu(OH)2= Na2Cu(OH)4( 2)根据实验可知饱和硫酸铜溶液与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依据的实验现象是:蓝色沉淀消失,且逐渐变为黑色考点:碱的化学性质9 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和理解化学知识请你一起研究学习,并回答有关问题研究主题: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相关信息:一定体积的溶液中,离子的数目越多,其离子的浓度越大电

30、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1)实验一:恒温条件下,向 100mL 一定浓度的稀 Ba( OH) 2 溶液中滴加 23 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硫酸,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中甲曲线所示甲曲线 M 点时混合液体呈_色;通过对甲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填序号)+结合成 H2+2结合成 BaSOa M 点前曲线下滑的过程中,H和 OH2O, Ba和 SO44b M 点时离子浓度几乎为零c M 点后溶液电导率逐渐增大,仅由于溶液中H+在逐渐增大经测定, M 点时消耗稀 H24147. 67g。请计算原S

31、O 溶液 50mL,且过滤后滤液质量为2-1Ba(OH)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 (写出计算过程,各种稀溶液的密度都可看成1gmL )。(2)实验二:恒温条件下,向100mL 同浓度的稀Ba( OH) 2 溶液中滴加23 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Na2SO4 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上图乙曲线所示 通过对乙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填序号)a开始至完全反应过程中,电导率减小,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b电导率下降到最低点时仍然较大,表明溶液中还存在较多离子c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中 Na+数目一直增大N 点时,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_(填离子符号) 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已学知识

32、可知,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气体或水,导致其浓度_(填 “增大 ”或 “减小 ”)【答案】无 C 1.71% A Na+、 OH - 、 SO42-减小【解析】【分析】【详解】( 1) 甲曲线 M 点时溶液的电导率为 0 ,证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酚酞试液在中性条件下为无色。故答案:无a M 点前曲线下滑的过程中,过量的氢氧化钡不断与加入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实际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成硫酸钡沉淀,故 a 正确;b.M 点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存在水电离出极少量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离子浓度几乎为零,故 b

33、 正确;c.在 M 点后硫酸溶液过量,溶液的电导率逐渐增大,不禁由于溶液中氢离子在逐渐正大,还由于溶液中硫酸根离子在逐渐增大,故c 错误。故答案:c. BaSO4 的质量100mL1g mL50mL 1g mL 147.67g 2.33g解:设 Ba(OH)2 的质量为 x。Ba(OH) 2 + H 2 SO4 = BaSO4+ 2H 2O171233x2.33g171 =x2332.33gX=1.71gBa(OH)2 的质量分数1.71g 100% 1.71%100g答:原 Ba(OH)2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71%。( 2) 氢氧化钡会与硫酸钠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生成的氢

34、氧化钠为离子化合物,能在水中解离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a.开始至完全反应过程中,电导率减小,但氢氧化钠呈碱性,酚酞试液在碱性条件下为红色,故 a 错误;b.电导率下降到最低点时仍然较大,表明溶液中还存在较多离子,故b 正确;c.整个实验过程中,加入钠离子一直会存在于溶液中,溶液中钠离子数目一直增大,故c正确。故答案: a 在 N 点时,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过量的硫酸钠,故含有的离子是Na+ 、 OH - 、SO42- 。故答案: Na+ 、 OH- 、 SO42- 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气体或水,离子转变成不在溶液中产生离子的物质,导致其浓度减小。故答案:减小

35、10 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CaCO3、 BaCl2 、Na2SO4、 NaOH 和 NaCl 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前,小组同学对五种物质从酸、碱、盐的角度进行了初步分类,其中CaCO3、 BaCl2、Na2 SO4、 NaCl 属于 _。(查阅资料) BaSO4 固体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盐酸。(实验探究)甲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a.取少量该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有白色沉淀原粉末中一定含有 CaCO3溶解b.将步骤 a 试管中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溶液变红原粉末中一定含有_酚酞溶液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步骤a 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其理由是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他补充了如下实验,取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 _。从而得出结论:步骤a 中得到的白色沉淀全部是CaCO3。丙同学取甲同学步骤b 中已变红的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稀硫酸,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褪色。溶液褪色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 。(总结归纳)通过以上探究,原白色粉末中无法确定的成分是_(填化学式 )。【答案】盐 NaOH BaCl2244沉淀完全溶解 Na SO =BaSO 2NaCl2NaOHH2SO4=Na2SO4 2H2O NaCl【解析】试题分析:从酸、碱、盐的角度进行了初步分类,其中CaCO32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