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4.9.1《血液》名师精选教案1(新版)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8691249 上传时间:2020-12-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6.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4.9.1《血液》名师精选教案1(新版)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4.9.1《血液》名师精选教案1(新版)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4.9.1《血液》名师精选教案1(新版)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4.9.1《血液》名师精选教案1(新版)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4.9.1《血液》名师精选教案1(新版)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4.9.1《血液》名师精选教案1(新版)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4.9.1《血液》名师精选教案1(新版)北师大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血液教学目标1 ( 概念 ) 贫血,发炎,血清,动脉血,静脉血,血浆的成分和功能;红细胞无核,含血红素,运输氧气;白细胞有核,可吞噬病菌,产生免疫反应;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血液凝固;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2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以及练习显微镜的使用。3进行义务献血的教育。进行骨髓捐献的教育。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血液的成分及功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成分和作用,了解血液的正常值,能够基本看懂常规化验单,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和实际结合。2义务献血的教育和骨髓捐献的教育,应该从科学的角度讲清献血和骨髓捐献对捐献者的影响和对被捐献者的意义, 并且

2、让学生了解社会公众对此问题的看法, 课堂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也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加入讨论,阐述观点。难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学生往往认为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 所以要阐述清楚概念。教学过程(2 课时 )引言:阅读下面文字,并讨论。“能够输血是本世纪伟大的医疗成就之一, 尽管输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血液疾病的危险,如艾滋病,乙肝等。但是,人类在医学领域的进展使我们相信,献血是安全的,输血也是安全的。不过,医学最终比不上这样一个奇迹: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心甘情愿地把鲜血捐献出来,以拯救他们从未谋面,不曾相识的人的生命”。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1名校名

3、推荐莎白汉福德多尔讨论要点:输血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面临的挑战。讨论题目:1谈谈输血的意义。2在今日社会中,输血面临巨大的挑战,你认为挑战来自何方?3谈谈你对文中“奇迹”一词的看法。讨论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同组同学围坐一起, 小组长担任讨论小组的主席, 负责记录同学的发言,控制讨论进程,主席要注意安排每一个同学发言,自由发表对讨论问题的看法,讨论时间为 15 分钟,教师在各组之间巡视,并参加讨论。总结: 正如同学们提出的输血对人类有很大的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但它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特别是世纪之症艾滋病对输血的威胁,因为,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会使正常人感染艾滋病毒。 艾滋病是无药

4、可救的,死亡率是百分之百, 输血是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在我国,肝炎病毒的感染者在人群中占较可观的比例,特别乙肝是血液传染的,所以, 不合格的血液非但救不了人的命,反而威胁人的生命。 尽管如此,输血还是拯救垂危病人的最主要方法,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根据同学的回答, 指出血液的功能: 人体从外界摄取的养料和氧,被快速地运输 (to andfromall living cells)。本节的主题是,血液。血液是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循环系统组成: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液、血管组成。是一个心脏和血管组成的遍布全身的封闭管道系统, 血液就在这个封闭式的管道系统里循环

5、流动。实验:血液的成分观察血液的成分的实验结果。讨论:1为什么加柠檬酸钠?2名校名 推荐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2观察时,注意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部分?各呈什么颜色?各部分的容积比例大致是多少?通过实验可以看到, 试管中的血液分为两部分: 上面部分是淡黄色, 半透明的液体血浆,占血液容积的 55左右。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是红细胞,在红细胞和血浆的交界处, 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白细胞和血小板。 可见,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浆1性质:血浆是一种溶有多种物质的液体,略呈淡黄色。2成分:含水分约90血浆中还含有以下物质:(1) 细胞所需的养分,主要是葡萄糖

6、、氨基酸、脂肪酸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多是由消化管吸收而来,经血液运输,供各部分细胞利用。其中血液中的葡萄糖占0.1 ,此浓度为血糖浓度,正常人空腹时为100 毫升全血中含80120 毫克葡萄糖。 葡萄糖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能量,血液中无机盐的浓度小,为0.9 ,此为生理盐水浓度。(2) 细胞代谢废物,如尿素和尿酸等含氮废物。(3) 蛋白质,简称血浆蛋白。其中有些与血液的凝固作用有关,一些免疫球蛋白也是血浆蛋白的一小部分。血浆蛋白在血浆中的含量占7 8,分子量大,使血液具有适宜的粘度和浓度,除此以外,血浆中还含有O2和 CO2。3功能: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课堂讨论:(1)

7、 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时,是输鲜血还是血浆?烧伤病人血液中的水分大量渗出,血液的浓度上升,粘度变大。所以在抢救时,应给病人输血浆,如输鲜血,血液粘度大,心脏负担大,反而威胁生命。(2) 严重的贫血病人,救治时,如何输血?严重的贫血病人,由于红细胞减少,血液的浓度下降,应输浓缩的红细胞。血细胞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讲义 )通过实验一可知,血液中的重要成分之一是血细胞,血细胞的形态如何?数量如何?实验材料: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3名校名 推荐实验步骤:把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对照彩图四,认识红细胞,白细胞,比较它们的形态和数量。讨论: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8、?它有哪些形态特点?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的数目最多。2红细胞:(1) 数量:红细胞的数目最多,成年人每立方毫米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男子平均为500 万个左右,女子平均为420 万个左右。(2) 形态:人类及一般哺乳类的红细胞均无细胞核,(P 26 图 -28 电子显微镜下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 平均直径只有7.7 微米 (1 微米 =1/1000 毫米 ) 左右。四周较厚 ( 约 2 微米 ) ,中央较薄 ( 约 1 微米 ) 。这样的结构增大了红细胞的表面积。(3) 成分:红细胞内部含有血红蛋白,这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的特性是:为运输O2的主要工具。在氧含量

9、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分离。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使血液呈鲜红色,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做动脉血。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使血液呈暗红色,这种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叫做静脉血。(4) 功能: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课堂讨论:某同学经常出现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医生检查的结果是血色素太低,被诊断为贫血,这是怎么回事?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一定,即血色素 ( 男子为 12 15 克 /100 毫升,女子为 10.5 13.5克/100 毫升 ) 。如血红蛋白含量过低,或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即为贫血,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

10、正常生理活动,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当100 毫升动脉血中血红蛋白的量低于5 克时,嘴唇、 牙床等处就会呈现紫色,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还要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3白细胞:(1) 数量:数量少,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只有 5 000 10 000 个。通常每日清晨时数目最少,午后即渐增多,此为正常的生理变动。(2) 形态:白细胞有多种,通常呈圆球形,有细胞核,一般都比红细胞大,重量较红细胞轻,所以沉淀后,积于红细胞之上。(3) 功能: 白细胞有数种不同的类型, 有些种类可吞噬病菌,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4名校名 推荐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受伤

11、的部位,吞噬病菌。同时, 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即“发炎”。当病菌消灭后,炎症也就消失,可见有些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作用。课堂讨论:白细胞比红细胞大,分布在血液中, 而身体的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如何到达感染处,吞噬病菌?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吞噬病菌。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所以,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4血小板:(1) 数量: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量为10 万个 30 万个。(2) 形态:呈不规则状,远比红细胞小,也无细胞核。直径 2 3 微米。(3) 功能: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向同学介绍实验“观察凝固的血”,观

12、察试管内出现了什么现象?讨论:试管中血块周围出现的液体叫什么?皮肤划破后流出的血液,为什么会凝固?实验中,观察到了凝固的血- 血块,以及血块周围出现的淡黄色、透明的液体,叫血清。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 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 并经伤口粗糙表面的摩擦, 即破裂而释出一种物质, 发生一连串的化学反应, 最后产生不溶性的蛋白质纤维。 这种蛋白质纤维,将血细胞缠绕成一团血块。血液凝固后,在血块之外,所遗留的澄清的液体,即是血清。所以,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人体内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可由红骨髓内的细胞演变而来;也可由脾脏和淋巴结负责制造。血细胞也有一定的寿命,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

13、0 天,白细胞寿命不等,约13 天,血小板的平均寿命是7 天。由于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寿命短,所以在血库中贮存的血液基本上只有红细胞。在4,加一定的保护剂的条件下,也只能保存6 7 周。而需要补充白细胞和血小板时,则要给病人输新鲜的血。另外,血液对调节体温也有重要作用。如果造血系统出现了恶性增生性病变,即白血病,会出现白细胞异常增生并侵润全身各组织,血液中有幼稚白细胞出现,病症除了血细胞形态和计数异常以外,还出现贫血、 出血、发热、5名校名 推荐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虽然应用抗肿瘤药物、 放射疗法等能够治疗, 但最根本的方法是给病人换正常人的骨髓。骨髓捐献对白血病患者来说意味着重新获得第二次生命。据

14、统计, 白血病的发病率在我国约十万分之三,每年约有 30 000人患此病,而且青壮年的发病率非常高。如果这些患者都能植入相合的骨髓, 可以挽救生命。 我国的骨髓捐献与临床需要差距大,因为并不是任何一个患者只要有与他血型相同的骨髓就得救了。白细胞血型非常复杂,实际上约10 000 例骨髓中才有一例与患者的白细胞血型相合,所以捐献者越多,骨髓库的容量大, 数据多,查出合适的捐献者的几率就大,患者康复的几率就高。但是, 自愿捐献骨髓的人却很少,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对骨髓的认识不够,担心身体健康受损。实际上, 一个人身上的骨髓有3 千克左右, 在骨髓中干细胞容量只有5 克就够了, 所以,一个人捐献骨髓后

15、,只要很好的休息和营养,很快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另外, 对一例骨髓的白细胞血型检测,至少需要250 元,有的捐献者既捐献骨髓也捐钱,让人十分佩服。 ( 此处可展开进行课堂讨论 )血量和输血1人体的血量:人体内的血液总量是维持人体相对稳定,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 8。一般血量在4 200 4 800 毫升左右,如果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30 (1200 毫升 1500 毫升以上 ) ,就会危及生命。2输血:(1) 意义:一个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时候,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使病人补充血量。如果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10( 约 40

16、0 毫升 ) ,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 在 3 4 周内相继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可见,健康的成年人每次献血200 毫升300 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2) 献血的条件:无传染病史,无慢性病的健康的成年人,每一个健康的公民都有献血的义务。(3) 血型:输血前一定要检查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输血可以挽救生命。早在五百多年前, 当时年老体衰的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输入了三个健康男孩的血。 虽不知是静脉注射还是口服,但这次输血是灾难性的,三个孩子死了,教皇也没6名校名 推荐有保住生命,而庸医则逃往国外。此后, 1618 年,维廉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在1665 年,英国的雷恩和洛维进行了具有历史

17、意义的输血, 利用管子把两条狗的静脉连通,实验成功。而被称为化学之父的罗伯特波义耳随后进行了人体实验, 他给患轻度精神病但身体健康的人输入了羊血,发现病人 “好多了”。随后的人体实验叫人恐惧,不断有人因输血而死去。直到1909 年奥地利人郎德斯泰纳(Karl Landsteiner) 首先发现了了第一种血型ABO血型。他测出红细胞中有一种化学物质, 能同其他人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结果能致人于死地。他将这些化学物质称为 A 和 B,根据血液中含有A 物质,即为 A 型,含有 B 物质即为 B 型,两个都没有即为 O型,都有即为 AB 型。即包括A 型, B 型, O型和 AB型四种,才

18、使输血技术发生质的飞跃。此时,人们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输血应该避免“不相容”。输血时,如果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 而给受血者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因此,输血的原则是:应该输同型血。Landsteiner在输血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他于 1930 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血液除了ABO血型以外, 还有其他血型系统。所以,安全的方法是输血前应该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即受血者的血与供血者的血液相实验,是否出现凝血现象。除此以外, 输血时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输入全血或选择适当的血液成分。如,严重贫血者应输什么?答:浓缩的红细胞。 因为严重贫血者主要是红细胞的数

19、量过少但总血量不少,所以,应输浓缩的红细胞。通过本节的学习, 对输血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请同学们回到开始的阅读材料上。我们更应理解的是多尔夫人讲的最后一句话:“医学最终比不上这样一个奇迹: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心甘情愿地把鲜血捐献出来,以拯救他们从未谋面,不曾相识的人的生命。”希望同学们谈谈对此的看法。在讨论中,教师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加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小资料临床血液检查:1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增多见于:7名校名 推荐(1) 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脱水;(2) 心肺疾病: 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 干细胞疾病。红细胞减少见于:(1) 急

20、性或慢性失血;(2) 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3) 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造血组织损伤;(4) 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2血红蛋白 (Hb) :反映贫血程度。3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在全血所占体积的百分比。正常值:M( 男 ) : 0.4 0.54 ; F( 女) : 0.37 0.47 。红细胞比积增加:大量脱水,由于血液失水使红细胞比积增高;红细胞比积减少:贫血。4白细胞计数(WBC):增高见于:(1) 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2) 组织损伤; (3) 疾性或瘤及白血病; (4) 其它:原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中毒,酸中毒,烧伤等。减

21、少见于:(1) 某些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 ( 患流感,风疹,麻疹 ) ;(2) 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 脾功能亢进, (4) 理化因素:严重性受损,X 线,某些药物等。5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 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 70;嗜酸性粒细胞:0.5 5;嗜碱性粒细胞:0 1;淋巴细胞:20 40;单核细胞:3 8。(1) 中性粒细胞:游走性,吞噬作用。增高见于: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组织损伤,急性肿瘤,各种中毒。减少见于:某些传染病( 患流感 ) ,某些血液病,化疗或放疗后等。(2) 嗜酸性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具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体的作用。增多见

22、于: 变态反应性疾病( 患支气管心喘, 药物过敏, 寻麻疹, 过敏性紫蓝等 ) ,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减少见于:应用某些激素,伤寒,副伤寒患者。(3) 嗜碱性粒细胞: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增多见于:白血病,某些癌。8名校名 推荐(4) 淋巴细胞: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白血病。减少见于:应用某些激素,接触放射线,细胞免疫缺陷病。(5) 单核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增多见于:某些感染,某些血液病。6血小板计数:增多见于:(1)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等;(2) 手术后,急性失血后,创伤,骨折;(3) 某些恶性肿瘤,感染,缺氧。减少见于:(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2) 脾功能亢进,放射病,癌;(3) 某些传染病或感染; (4) 某些药物过敏年级初二学科生物版本期数内容标题血液分类索引号G.623.2分类索引描述教学法主题词血液栏目名称教案精选供稿老师审稿老师录入一校二校审核9名校名 推荐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