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难题训练∶探究题及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8694090 上传时间:2020-12-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3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中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难题训练∶探究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难题训练∶探究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难题训练∶探究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难题训练∶探究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难题训练∶探究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中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难题训练∶探究题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难题训练∶探究题及详细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这瓶无色溶液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化学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盐的溶液?(猜想与假设)该无色溶液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初步分析)( 1)库尔班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是_溶液。( 2)艾力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_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取少重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 静置后,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

2、,沉淀全部溶解(实验结论)(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_(填化学式),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实验反思)( 4)玉素甫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实验操作实验现象_(5)白燕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溶液呈中性,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提出测溶液的酸碱性来确定更简便。她采用_测量溶液的pH值_7(填、=、),则结论与以上同学一致。【答案】氯化钠碳酸氢钠和硝酸钠的化学式中钠元素右下角的数字为1碳酸钠Na2CO3 +BaCl2=BaCO3 +2NaCl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少

3、量的稀盐酸溶液中没有气泡产生(或有气泡产生),该瓶无色溶液是硫酸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pH 试纸【解析】【分析】【详解】(1)氯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不含有氧元素,故一定不会是氯化钠溶液;式为 NaNO3,碳酸氢钠和硝酸钠的化学式中钠元素右下角的数字为1,故不会是碳酸氢钠和硝酸钠 ;( 3)硫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但是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盐酸,滴加盐酸不会出现溶解的情况,故不会是硫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钡湖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能溶于盐酸且产生气体,故该瓶溶液是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BaCl2=BaCO3 +2NaCl;( 4)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

4、成二氧化碳气体,而硫酸钠不能与盐酸反应,故可以直接向溶液中加入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故填: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溶液中没有气泡产生(或有气泡产生),该瓶无色溶液是硫酸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5)用 pH 试纸可以测量溶液的pH 值,根据pH 7 为碱性。2Na2CO3 和NaHCO3 有很多相似的化学性质,例如它们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_气体。某学习小组对它们的鉴别方法产生了探究兴趣。(提出问题)如何鉴别Na2CO3 和 NaHCO3 呢?(查阅资料)(1) NaHCO3 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和两种氧化物。(2) Ca( HCO3)2 可溶于水。(3)通

5、常状况下, NaHCO3是一种白色晶体,溶解度小于23的溶解度,饱和的Na CONa CO 溶液中通入 CO 气体,可生成 NaHCO 。2323(作出猜想)猜想一:可用酚酞溶液鉴别Na2 33溶液。CO和 NaHCO猜想二:可用加热的方法鉴别Na2 33CO和 NaHCO 固体。猜想三: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 和 NaHCO3 溶液。猜想四:可用 CO2 气体鉴别 Na2CO3 和 NaHCO3溶液。小组同学一致认为猜想一不正确,理由是_。(实验探究)请你与小组同学一起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分别取少量的 Na233加热 Na2 3CO 和 NaHCOCO 时,澄清石灰实验 1

6、固体于试管中加热,并将产生的气体水无变化;加热 NaHCO3_通入澄清石灰水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 2分别取少量 Na2CO3和 NaHCO3 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均产生了白色猜想三试管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沉淀不正确实验 3往盛有饱和 Na2CO3 和 NaHCO3 溶液的观察到 _猜想四两支试管中分别通入足量的CO2 气体正确(问题讨论)同学们对实验2 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从物质在溶液中解离出不同离子的微观角度分析,Na2CO3 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本质原因是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石灰水与 NaHCO3 溶液也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老师指出其反应原理较复杂,有待于今后学习中进一步探究。(

7、拓展应用)除去固体 Na2 CO3 中混有的少量NaHCO3,可用的方法是 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答案】二氧化碳Na2CO3和NaHCO3 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猜想二正确或可用加热的方法鉴别Na233固体23CO 、 NaHCO盛有 Na CO 溶液的试管中有白色晶体析出(或盛有 Na2 323CO 溶液的试管中出现浑浊;或盛有Na CO 溶液的试管中出现白色固体)2+2结合生成CaCO332322Ca和 CO3复分解反应2NaHCONa CO +H O+CO 【解析】【详解】Na2CO3 和 NaHCO3 与稀盐酸反应生均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作出猜想:小组同学一致认为猜想一不正

8、确,理由是:Na233CO和 NaHCO 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实验探究:实验 1,分别取少量的Na2 33固体于试管中加热,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CO和 NaHCO灰水,加热 Na2 33CO 时,澄清石灰水无变化;加热NaHCO 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论,说明可用加热的方法鉴别Na2CO3、 NaHCO3 固体,猜想二正确;通常状况下, NaHCO3是一种白色晶体,溶解度小于Na2CO3 的溶解度,饱和的 Na2CO3 溶液中通入 CO2 气体,可生成NaHCO3 。实验 3,观察到盛有Na2CO3 溶液的试管中有白色晶体析出或盛有 Na2CO3 溶液的试管中出现浑浊或盛

9、有Na2 CO3 溶液的试管中出现白色固体,猜想四正确;问题讨论:Na2CO3 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本质原因是:2+和 CO 2结合生成CaCO;碳酸钠与Ca33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属于复分解反应;拓展应用:除去固体 Na2 CO3 中混有的少量NaHCO3,可用的方法是加热,碳酸氢钠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碳酸钠和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 O+CO2。3 某同学将打磨过的铝箔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结果发现也有气泡产生,为了解该气体的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作出猜想)猜想一:氧气;猜想二:氢气;猜想三:氮气。( 1)其他同学认

10、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 _。(进行实验)分别进行实验:(2)利用图装置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_,则猜想一错误。(3)利用图装置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气体验纯后,在尖嘴处点火观察_,则猜想二正确。(得出结论)( 4)氢氧化钠、水、铝能反应生成偏铝酸钠( NaAlO2)和氢气,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5)铝分别与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若生成等质量的氢气,则消耗掉硫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 _( 6)若本实验所用试液是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则观察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其原因是 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7)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_性,铝在空气中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薄

11、膜,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答案】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2NaOH+2Al+2H2O 2NaAlO2+3H2147:402NaOH+CO2 Na2CO3+H2O延展4Al+3O2 2Al2O3【解析】【详解】 作出猜想 ( 1)其他同学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故填: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 进行实验 ( 2)利用图装置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则猜想一错误。故填: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3)利用图装置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气体验纯后,在尖嘴处点火观察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则猜想

12、二正确。故填: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得出结论 (4)氢氧化钠、水、铝能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2Al+2H2O 2NaAlO2+3H2,故填: 2NaOH+2Al+2H2O2NaAlO2+3H2 。(5)根据化学方程式2Al+3H 2SO4 =Al 2 (SO 4 )3 +3H 2和2NaOH+2Al+2H2O 2NaAlO2+3H2,若生成等质量的氢气,则消耗掉硫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3H2SO4:2NaOH= 3 98: 2 40 147: 40 ,故填: 147: 40。(6)若本实验所用试液是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则观察不到明

13、显的实验现象。其原因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故填:2NaOH+CO2 Na2CO3+H2O。( 7)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延展性,铝在空气中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薄膜,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4Al+3O 22Al2O3。故填:延展, 4Al+3O2 2Al2O34 碳酸氢钠是小苏打的主要成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用途。化学课上,同学们为了解碳酸氢钠的性质,将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稀硫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有气体逸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同学们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认为除一定含有硫酸钠外可能还含有其他成分,因此进行了猜想并做了如下实验:(实验用品)

14、pH 试纸、锌片、氧化铜粉末、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可能组成成分。猜想一:硫酸钠猜想二:硫酸钠、碳酸氢钠猜想三:硫酸钠、硫酸(实验探究)同学们取反应后的溶液用不同方案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结论完成如表实验现象中的空格。实验ABCD方案实验操作实验试纸变色,对照标准比_产生白色沉淀色卡, pH 7_现象实验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猜想三正确猜想三正确结论(得出结论)猜想三正确。(评价反思)( 1)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案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探究中存在一处明显的操作错误是_。( 2)有同学对实验方案 B 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

15、仅凭此现象不能得出猜想三正确,请说明理由 _。(总结提高)依据所给实验用品,设计与上述实验不同的方案,确认猜想三是正确的,请你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_。【答案】 2NaHCO3 2 42422有气泡产生C实验中将+H SO Na SO +2H O+2CO 无气泡产生pH 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氯化钡与硫酸钠也能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取少量氧化铜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反应后的溶液,若氧化铜溶解,溶液变蓝,则猜想三正确【解析】【分析】碳酸氢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详解】碳酸氢钠和稀硫酸混合反应

16、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HCO3+H2SO4 Na2SO4+2H2O+2CO2; 实验探究 猜想二不正确,说明无碳酸氢钠,加入硫酸不会产生气体,猜想三正确,说明含有硫酸,测得的pH 小于 7,加入锌片则稀硫酸与锌反应产生氢气,故填:实验方案ABCD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无气泡产生产生白色沉试纸变色,对照标有气泡产生准比色卡, pH7淀实验结论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猜想三正确猜想三正确 评价反思 ( 1)根据图示可以看出,C 实验中将 pH 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故填:C 实验中将 pH 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 2) B 实验中氯化钡不仅能与硫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也能与硫酸钠反

17、应产生白色沉淀,故填:氯化钡与硫酸钠也能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总结提高 要设计不同的方案确认猜想三是正确的,可以利用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加入氧化铜粉末,观察到氧化铜粉末溶解后溶液变成蓝色,则猜想三正确。故填:取少量氧化铜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反应后的溶液,若氧化铜溶解,溶液变蓝,则猜想三正确。5 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还是溶解在水中?(查阅资料) 15 、101KPa 时,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如下:溶剂水酒精溶解度1.00.5 15 时,在酒精中氢氧化钠易溶、碳酸钠微溶 通常情况下,稀溶液的体积约等于溶剂的体积(实验设计)

18、在15 、 101KPa 时,制取二氧化碳并用于实验甲、实验乙(分析与表达)1 如果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 ,那么氢氧化钠应_ 保存23实验前,两套装置都进行气密性检查,实验甲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是_实验甲中,同时滴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后的现象是_4 实验乙中,将氢氧化钠完全滴入锥形瓶中,注射器会自动向内移动并将酒精推入锥形瓶,活塞的移动速度是 _ .( 填答案字母 )A 先慢后快B. 先快后慢C.先慢后快,再变慢实验乙中,还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 5 实验乙中, 120mL 酒精 _ ( 填 “能 ”或 “不能 ”) 换成水,原因是 _ 6 实验乙结束时,注射器中酒精体积

19、为20mL,则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二氧化碳体积至少是_ mL7 由以上探究可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氢氧化钠反应,但实验乙的数据还不够准确,造成实验乙误差的原因可能有_ .( 写一条 )【答案】 2N aOH+CO2=Na2CO3+H2O密封用手紧握左边的试管,只要U 型管内液面会出现右高左低的现象,一段时间后回落到原位置,同理检验右侧试管右侧液面升高,左侧液面下降,一段时间后,右侧液面缓慢下降,左侧上升,右侧液面仍高于左侧B在锥形瓶中观察到白色浑浊现象不能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在酒精中43酒精具有挥发性【解析】【分析】【详解】(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

20、OH+CO2=Na2CO3+H2O,所以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 2)检验装置气密性可以利用装置内外产生的压强差来验证,所以实验甲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是:用手紧握左边的试管,只要 U 型管内液面会出现右高左低的现象,一段时间后回落到原位置,同理检验右侧试管;( 3)氢氧化钠会与二氧化碳反应,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但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压强的变化幅度大,所以实验甲中,同时滴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后的现象是:右侧液面升高,左侧液面下降,一段时间后,右侧液面缓慢下降,左侧上升,右侧液面仍高于左侧;( 4)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装置内的压强减少速度快,但是碳酸钠在酒精中是微溶的,所以将氢

21、氧化钠完全滴入锥形瓶中,注射器会自动向内移动并将酒精推入锥形瓶,活塞的移动速度是先快后慢,故选 B,实验乙中,还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在锥形瓶中观察到白色浑浊现象;(5)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酒精中的溶解度,所以实验乙中,120mL酒精不能换成水;(6)二氧化碳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0.5,所以100mL 的酒精中会溶解50mL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7mL 会溶解7mL 二氧化碳,瓶内剩余二氧化碳气体体积为:114mL+7mL-100mL-7mL=14mL,所以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二氧化碳体积至少是: 114mL-50mL-7mL-14mL=43mL;(7)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的间隔不同,酒精具有挥发性,所

22、以实验乙的数据还不够准确。6 小明在市场看到,鱼老板将一勺白色粉末加入水中,水中奄奄一息的鱼很快张开嘴,活蹦乱跳起来,小明对这种 “白色粉末 ”很感兴趣,与小刚进行了相关探究(查阅资料)这种 “白色粉末 ”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化学式为Na24CO ),常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实验 1)小明选用如图所示装置中的_(选填序号)进行过碳酸钠与水的反应并收集产生的气体,经检验该气体是氧气,检验方法是_(提出问题)过碳酸钠与水反应后得到的溶液M 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作出猜想)根据过碳酸钠与水的组成作出三种猜想猜想一: Na2 323CO ;猜想二: NaOH;猜想三:Na CO 和 NaOH(实验

23、 2)小明取溶液M ,滴加 CaCl2 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他认为白色沉淀是CaCO3,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小刚提出质疑,产生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CaCO3,他的理由是: _(实验 3)小刚取溶液M ,滴加稀 HCl,观察到 _,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 ,从而否定了猜想二Na2CO3 与稀 HCl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实验 4)为进一步确定溶液M 中是否含有NaOH,他们向溶质M 中滴加 CaCl2 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取上层溶液,加入_,无明显现象证明溶液中无NaOH 溶液,猜想一正确该实验中用CaCl2 溶液而不用饱和石灰水,原因是:_ (反思拓展)( 1)根据过

24、碳酸钠的性质,保存时应注意防潮( 2)检验 A、 B 两种物质是否同时存在,一定要考虑二者性质的互相干扰问题【答案】B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氯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微溶性的氢氧化钙有气泡产生Na2CO3+2HCl2NaCl+CO2+H2O无色酚酞试液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无法证明原溶液中否含有氢氧化钠【解析】【分析】【详解】(1)【实验1】过碳酸钠与水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小明选用如图所示装置中的B 进行过碳酸钠与水的反应并收集产生的气体;经检验该气体是氧气,检验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2)【实验2】小明取

25、溶液M,滴加 CaCl2 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他认为白色沉淀是 CaCO3,溶液中一定含有233Na CO 小刚提出质疑,产生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CaCO,他的理由是:氯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微溶性的氢氧化钙;(3)【实验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小刚取溶液M,滴加稀 HCl,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从而否定了猜想二Na2CO3 与稀 HCl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2HCl 2NaCl+CO +H2O( 4)【实验 4】为进一步确定溶液 M 中是否含有 NaOH,他们向溶质 M 中滴加 CaCl2 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取上层溶液

26、,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证明溶液中无NaOH 溶液,猜想一正确该实验中用 CaCl2 溶液而不用饱和石灰水,原因是: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无法证明原溶液中否含有氢氧化钠。7 宏宏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宏宏邀约几个喜欢探究的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1)该溶液是否变质?(实验探究 1)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与结论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管中,有_产生说明该溶液已变质。变质的原因是_滴加足量稀盐酸(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提出问题2)该溶液变质程度怎样?(提出猜想)猜想一:已完全变

27、质,该溶液中溶质只含Na2CO3猜想二:部分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含有_。(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呈中性。(实验探究2)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先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有 _生成钡溶液猜想 _成立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3 滴酚酞溶液上层清液变红( 3)(提出问题 3)怎样提纯该样品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实验探究 3)为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同学们取该样品并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操作 a 和操作 b 中都需用到玻璃棒,其中操作a 中玻璃棒的作用为 _。根据实验流程可知,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质量_变质后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填“大于 ”、 “小于 ”或“等于

28、 ”)。(4)(反思交流)在(实验探究2)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什么?_。【答案】气泡CO223223白色沉淀二 搅拌,使反应+2NaOH Na CO +H ONaOH、Na CO充分进行大于 将碳酸钠完全除去【解析】【详解】(1)提出问题1由于氢氧化钠易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能与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实验探究1 如下: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与结论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说明该溶液已变质。变质的原因是滴加足量稀盐酸CO2+2NaOHNa2CO3+H2O(2)提出问题2若氢氧化钠全部变质,则溶液中只有碳酸钠,若部分变质,溶液中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29、所以猜想二是:该溶液中溶质含有NaOH、 Na2CO3 ;实验探究 2 要探究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因为氯化钡溶液呈中性,所以用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将碳酸钠除干净,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生成,上层清液变红,就说明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所以实验如下: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先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有白色沉淀生成钡溶液猜想二成立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上层清液变红3 滴酚酞溶液提出问题3,针对怎样提纯该样品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了实验探究3操作a 和操作b 中都需用到玻璃棒,其中操作a 中玻璃棒的作用为:搅拌,使反应充分进行。根据实验流程和反应的方程式:CO2+2N

30、aOH Na2CO3 +H2O、Ca(OH)2+Na2CO3CaCO3 +2NaOH可知,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质量大于变质前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4)反思交流在实验探究 2 探究是否含有含有氢氧化钠时,因为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所以应将碳酸钠完全除去,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中性的氯化钠,而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会干扰氢氧化钠的鉴定,所以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将碳酸钠完全除去,为鉴定氢氧化钠创造条件。【点睛】本题考查了久置的 NaOH 固体是否变质的实验探究,学生明确实验现象与结论的关系,并注意结合物质的性质来分析固体变质的原因来解答本题。检验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物时,可先把碳酸

31、钠变成沉淀并且不生成影响氢氧化钠检验的碱性物质,然后使用酚酞检验氢氧化钠。8 实验课上,同学们发现一瓶久置空气中的氧化钠固体的瓶口有白色粉末。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对该白色粉末的成分进行了讨论。(猜想与假设)猜想 I:白色粉末是碳酸钠猜想 II:白色粉末是氢氧化钠猜想 III:白色粉末是_(查阅资料) CaCl2 溶液, Ca(NO3)2 溶液呈中性。(实验探究)取白色粉末溶于水形成溶液A,设计如下实验:(1)由上述实验可知,猜想 _肯定不成立。(2)若操作滴加过量稀盐酸有气体B 产生,而滴加少量稀硫酸可能没有气体B 产生。其可能的原因是: _(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3)适合操作的X 溶液是

32、 _(填字母序号 )。A CaCl 溶液B Ca(OH) 溶液CBa(OH) 溶液D Ca(NO )溶液2223 2(4)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5)请写出操作的两种方案并得出结论。方案一: _ 。方案二: _。【答案】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2NaOH+H2 4242滴SO Na SO +2H O AD 烧杯、漏斗、玻璃棒加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溶液A 中含有氢氧化钠滴加氯化镁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 A 中含有氢氧化钠【解析】( 1)该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钠、氢氧化钠,也可能是两者的混合物;操作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产生气体,该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则说

33、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钠,则猜想一定不正确;(2)操作中滴加少量的稀硫酸,没有气泡产生,可能是硫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3)操作中滴加过量X 溶液的目的是为了将溶液中的碳酸钠完全除去同时生成中性的物质,防止后续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氯化钙和硝酸钙都可以将碳酸钠除去,同时生成中性的氯化钠和硝酸钠,而氢氧化钙、氢氧化钡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碱性的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 4)操作是将沉淀和溶液进行分离,所以是过滤操作,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5)操作是想要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可以用酸碱指示剂,也可以滴加能和碱反应生成沉淀的试剂。9在一次化学实验中,同学们将饱和硫酸铜

34、溶液逐滴加到5mL 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以下异常实验现象:实验序号滴加 CuSO4 溶液的量实验现象第 16 滴产生蓝色沉淀,但震荡后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第 79 滴产生蓝色沉淀,且沉淀逐渐增多,振荡后沉淀不消失,很快沉淀逐渐变黑色在实验 中同学们根据所学初中化学知识判断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请你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实验 中蓝色沉淀为什么消失?同学们继续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I氢氧化铜在室温下温度,70 80 时可脱水分解生成氧化铜II铜酸钠 Na2Cu(OH)4 溶于水,溶液呈亮蓝色。(猜想与讨论)小陶认为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氢氧化铜发生了分解。其他同学一致否定了他的猜测

35、,理由是。同学们交流讨论后,提出以下两种猜想。猜想一:少许氢氧化铜可溶于足量水中。猜想二:氢氧化铜可在足量氢氧化钠浓溶液中溶解,溶液呈亮蓝色。(实验探究)为验证猜想,同学们用氢氧化铜粉末(其它试剂可任选)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填写表中的空格。实验序号实验方法与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将少许 Cu(OH)2 粉末加到猜想一错误5mL 蒸馏水中,充分振荡猜想二正确(结论与反思)(1)根据实验,并进一步查阅资料知道,氢氧化铜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生成Na2Cu(OH)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根据实验可知饱和硫酸铜溶液与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依据的实验现象是。【答案】 CuSO4+2NaOH=Cu(O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