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8701717 上传时间:2020-12-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5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 化学实验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模拟酸雨形成”的相关实验。(联想与实验)模仿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进行如图一所示实验:(问题与猜想)亚硫酸不稳定,为什么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其原因可能为:猜想 1:加热不够充分猜想 2:与空气中的氮气有关猜想 3: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实验与验证)填写表格中的空格。编号操作现象1将图一中红色液体继续加热至沸腾仍为红色2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的SO ,然后用酒精灯微热先变红后变紫23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的SO2,再改通入氮气,最后用酒精灯微热_4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的SO2,再改通入 _,最后用酒精灯微热_(分析与结论)红色液体微

2、热后不变为紫色的原因是:H2 3在空气中会被氧化成另一种SO酸,进一步实验证明是硫酸。(应用与拓展)收集某硫酸厂(生产过程中产生SO2)附近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用pH计测得每隔十分钟数据如下表:测定时间5:055:155:255:355:45pH4.954.944.864.854.85(1)分析表中数据,5:15 至 5:25 时间段内水样中主要酸性溶质有_;(2)实验社团提出一种处理废气的方案如图,利用CaCO3 粉末、空气为原料在高温下吸收S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答案】先变红,后变紫O2先变红,加热后仍为红色H2SO3、 H2SO4高温2CaCO3 +2SO2 +O22Ca

3、SO4 +2CO2【解析】【分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不稳定,易分解,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加热易分解。【详解】 实验与验证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不稳定,易分解,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加热易分解。编号操作现象1将图一中红色液体继续加热至沸腾仍为红色2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的SO ,然后用酒精灯微热先变红后变紫23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的SO ,再改通入氮气,最后用酒精灯微热先变红,后变紫24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的SO ,再改通入O ,最后用酒精灯微热先变红,加热后仍22为红色 应用与拓展 (1)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酸性在增强,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亚硫酸和氧气

4、生成硫酸,故5:15 至 5:25 时间段内水样中主要酸性溶质有H 2SO3、 H 2SO4 。(2)实验社团提出一种处理废气的方案如图,利用CaCO3 粉末、空气为原料在高温下吸收SO2,亚硫酸钙和二氧化硫和氧气高温生成硫酸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高温2CaCO3 +2SO2 +O22CaSO4 +2CO2 。【点睛】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亚硫酸钙和二氧化硫和氧气高温生成硫酸钙和二氧化碳。2 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准备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发现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有一瓶未盖瓶塞且标签破损的溶液(如图),他们决定对这瓶溶液的成分进行探究。(提出问题)这瓶溶液的溶质是什么?(获得信

5、息)( 1)酸、碱、盐的性质实验中用到含钠元素的物质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 2)实验室里盛放碱性溶液的试剂瓶通常使用橡胶塞。( 3)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氯化钡溶液呈中性。(提出猜想)猜想一:氢氧化钠;猜想二:碳酸钠;猜想三:碳酸氢钠。(实验探究)(1)小军取样滴加稀盐酸有_产生,得出结论: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或者是_。( 2)小军另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 _产生,进而得出结论: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3)小华认为小军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_。 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还需要进行如下实验:( 4)取小军第二次实验后的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6、。(实验结论)这瓶溶液的原溶质是 _。(探究启示)实验中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_。【答案】无色气泡;碳酸氢钠;白色沉淀;若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也会产生上述现象;氢氧化钠;标签正向手心,用后及时盖紧瓶盖【解析】【实验探究】(1)根据稀盐酸能与碳酸盐或碳酸氢盐反应生成气体解答;( 2)根据氯化钡与碳酸钠不能共存解答;( 3 )根据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也能生成白色沉淀解4用方法分析解答。【实验探究】(1)稀盐酸能与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反应,有无色气泡产生;( 2)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所以若另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7、进而得出结论: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 3)因为该试剂是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若是氢氧化钠可能会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变质生成部分碳酸钠,所以,小青认为小刚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若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也会产生上述现象;【实验结论】取小军第二次实验后的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中还存在氢氧化钠,即原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探究启示】由于氢氧化钠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应注意取用时标签正向手心,用后及时盖紧瓶盖。3 实验室中有一瓶标签破损的固态铵盐,它可能是NH443434 24Cl、 NH NO 、 NH HCO 、 (NH ) SO中的一种,请利

8、用下图所示的溶液进行实验探究。(提出猜想)猜想:该铵盐是NH4Cl猜想:该铵盐是_猜想:该铵盐是NH43HCO猜想:该铵盐是(NH424) SO(实验探究)步骤一: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没有嗅到强烈的氨味,加入适量水溶解得到无色液体,选用图中的 _溶液滴入试管中,无气泡放出,则猜想不成立。步骤二:在步骤一所得的溶液中,滴加图中的Ba(NO3)2溶液,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猜想_不成立。步骤三:另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加水溶解配成溶液,滴加图中的_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猜想_成立。(拓展应用)铵盐可作氮肥,它会与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硝酸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9、所以在农业生产中,为避免降低肥效,铵态氮肥不要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答案】 NH4 3稀盐酸(或 HCl)硝酸银 43332NONH NO +NaOH=NaNO +NH +H O【解析】【分析】【详解】它可能是 NH4Cl、 NH4NO3、 NH4HCO3、(NH4 )2SO4 中的一种,其余三种猜想已给出,所以猜想是 NH4NO3实验探究:步骤一:根据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没有嗅到强烈的氨味,加入适量水溶解得到无色液体,滴入这种溶液无气泡放出,题中结论是:该样品中不含碳酸氢铵,故滴入的是:稀盐酸。A、B 两个实验步骤二: NH4Cl、 NH4NO3、 NH4HCO3、 (NH4)2SO4 中

10、只有 (NH4)2SO4 能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其余三种都不能和硝酸钡反应,因为实验现象是没有白色沉淀生成,故猜想不成立;步骤三:稀盐酸和硝酸钡都已用过,只有硝酸银没有使用,且硝酸银和硝酸铵不反应,但和氯化铵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铵,故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猜想成立。拓展应用:硝酸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硝酸钠、氨气和水,其化学方程式是: NH4NO3+NaOH=NaNO3+NH3 +H2O。4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1) B 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 2) A、 B 两个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同时加入一纯净

11、的烧杯中(如图 C 所示),混合后,观察到烧杯中有蓝色沉淀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过滤,对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猜想)小明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44SO、CuSO ;小光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4、NaOH;SO小英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4424;SO、CuSO、 H SO你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还可能是_(讨论)你认为 _的猜想一定不合理如果滤液为无色,还可排除_的猜想,理由是 _ (实验)若小光的猜想正确,请完成下表的方案实验步骤预想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滤液与试管中,滴入_小光的猜想正确【答案】 2NaOH+H2SO4=Na2SO4+2H2ONa2SO4 小英小明滤液中含有

12、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酚酞溶液 无色溶液变红色【解析】【分析】【详解】(1)氢氧化钠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故填:2NaOH+H2SO4=Na2SO4 +2H2O;( 2)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钠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故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钠,故填:Na2SO4;由于烧杯中含有蓝色沉淀氢氧化铜,而氢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硫酸铜,故一定不会含有硫酸,所以小英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若滤液是无色的,则小明的猜想不正确,故填:小英,小明,滤液中含有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小光的猜想中,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可以

13、使用酚酞试液来证明,故填:实验步骤预期的实验现象酚酞溶液无色溶液变红色5 为了鉴别碳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同学们进行了探究实验,分别取两种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入一定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到一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发现废液变浑浊,同学们对废液进行了过滤,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那些物质?(猜想)A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和碳酸钾B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C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碳酸钾和氯化钙你认为还可能是 _(写出一种猜想)(讨论)你认为 _猜想不合理(填字母),请说明理由_(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

14、的猜想正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样于试管中, _猜想正确(反思交流)写出碳酸钾与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答案】氢氧化钾、氯化钾和氯化钙C 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碳酸钙沉淀滴加适量的碳酸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K2 CO3+CaCl2 CaCO3 +2KCl 反应物是否剩余【解析】【分析】【详解】猜想 氯化钙如果过量,此时滤液还可能含有氯化钙,所以猜想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和氯化钙;故填:氢氧化钾、氯化钾和氯化钙;讨论 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碳酸钙沉淀,二者不能共存,所以C 不合理;故填: C;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

15、氯化钾和碳酸钙沉淀;实验设计 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碳酸钙沉淀,所以实验方案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样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碳酸钾出现白色沉淀猜想正确溶液故填:滴加适量的碳酸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反思交流 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碳酸钙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K2CO3+CaCl2 CaCO3 +2KCl;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剩余故填: K2CO3+CaCl2 CaCO3 +2KCl;反应物是否剩余【点睛】6 足球比赛中让意外昏迷的球员快速恢复意识会用到“嗅盐”。同学们对“嗅盐”产生了好奇,并对其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查阅资料)嗅盐

16、是一种盐类物质和香料(不参与下列探究中的任何反应)组成,能释放出氨味气体,对人体神经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但过量吸入会危害健康。氯化钙稀溶液与碳酸氢铵溶液不发生反应。氨气能与硫酸化合生成硫酸铵。(提出问题)嗅盐中盐类物质是什么?(实验探究)填写表中空格。实验小军的实验小英的实验方案嗅盐与 _(填一种物质)混合研磨现象闻到较浓烈刺激性气味且试纸变蓝_嗅盐中含有 NH4+嗅盐中含有32-CO结论确认了小军的实验结论证明嗅盐中盐类物质是碳酸铵(质疑)小英认为小军的实验不严谨,小英通过补做一个实验(方案见上表),进而确认了小军的结论。小英的实验目的是排除嗅盐中的_离子可能性。(继续探究)同学们利用如图

17、装置进一步测定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反应原理:( NH 4)2CO3 +2NaOH X+2NH 3+2H 2O ,其中 X 的化学式为 _。(数据记录)实验秤取样品质量m1,反应前后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球形管的总质量分别为m和 m,反应前后烧杯及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分别为m和 m 。2345(数据处理)通过测得数据计算出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反思与评价)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填序号,双选)()A 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48 m 3-m 2100%17m 1B 倒置漏斗可以增大吸收面积同时防止倒吸C 可以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D 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要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否则测定结果会

18、偏小【答案】熟石灰 或 Ca( OH) 2 等 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白色沉淀产生HCO3-(或碳酸氢根)Na2CO3B、 D【解析】【分析】碳酸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氨气和水,稀盐酸和碳酸铵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和碳酸铵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铵,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详解】 实验探究 碳酸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氨气和水,稀盐酸和碳酸铵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和碳酸铵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铵,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小军的实验小英的实验方案嗅盐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到较浓烈刺激性气味且试纸变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现象有白色沉淀产生蓝变浑

19、浊嗅盐中含有 NH4+嗅盐中含有 CO32-结论确认了小军的实验结论证明嗅盐中盐类物质是碳酸铵 质疑 小军的实验没有排除碳酸氢根离子的干扰。故小英的实验目的是排除嗅盐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可能性。 继续探究 反应原理为 (NH 4 ) 2CO3 +2NaOHX+2NH 3+2H 2O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同,故X 的化学式为Na2CO3。 反思与评价 A、( m3-m2)质量为氢氧化钠固体质量变化值,但是本题中,生成的水不能全部被氢氧化钠吸收,且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会变成蒸汽,故氢氧化钠固体改变的质量不等于生成水的质量,所以不能用 X 值计算碳酸铵的质量,故 A 不正确;B、氨

20、气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氨气时要防止倒吸,倒置漏斗可以增大吸收面积同时防止倒吸,故 B 正确;C、本实验是在敞开体系中进行,如果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测量出氨气的质量结果偏大,计算结果偏大,另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存在安全隐患,故 C 不正确;D 反应完成后,因为部分生成的氨气会遗留在装置中,不能被稀硫酸吸收,会导致计算结果偏小,故应该通入空气,将生成的氨气排除,保证全部的氨气被稀硫酸吸收,使计算结果更精准,故 D 正确。故选 BD。【点睛】碳酸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氨气和水,稀盐酸和碳酸铵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和碳酸铵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铵。7

21、“双吸剂 ”是一种常见袋装食品的保鲜剂,能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某食品袋中发现一包 “双吸剂 ”,其标签如图所示同学们对这包久置的 “双吸剂 ”固体样品很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提出问题)久置 双吸剂 固体的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作出猜想)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Fe、 Fe2 32和3O 、 CaO、Ca( OH)CaCO(实验探究 1)下表是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和记录的实验报告,请你补充完整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滴加一定量试管中固体逐渐溶解,有大样品中一定含有的量气泡产生,得到浅绿色溶_,_,用

22、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含 Fe2O3管口,导管另一端伸入澄清石灰水中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加水,静置放出大量的热量,试管底部样品中含有有不溶物,酚酞试液由无色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_变为红色(实验质疑)小组同学通过讨论认为实验并不能得出一定不含Fe2O3 的结论,理由是:_ 、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进一步确定这包久置的(实验探究2)取“双吸剂 ”固体的成分进行如下定量实验3g 样品研碎,并用磁铁充分吸引后,得到剩余固体2.6g,按照如图流程进行实验:( 1)操作一、操作二为相同的操作,该操作为_;( 2)固体 C 的成分是 _(填化学式,下同);(3)溶液 A

23、 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反应方程式为_,检验所加碳酸钠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静置 _;(4)确定固体 D 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_;(5)依据实验探究1、2 中现象的分析及数据计算判断出这包久置“双吸剂 ”固体的成分是Fe、 Fe2O3、 CaO、 Ca( OH) 2 和 CaCO3(实验反思)下列对实验探究1、 2 的反思,不正确的是_(填字母序号)A对物质成分的探究有时需要定性与定量实验的结合B实验探究 2 溶液 B 中的溶质为 Na2CO3 和 NaOHC实验探究 1、2 中都有气体产生,但生成的气体成分不同D在原样品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4 个反应发生【答案】 稀盐酸Fe、 Ca

24、CO3氧化钙或氢氧化钙或二者都有2332Fe O +6HCl 2FeCl +3H OFe+2FeCl 3FeCl过滤 CaCO、 Fe O3Ca( OH)+Na CO CaCO +2NaOH向上层清夜32322233中加 Na2 3溶液(或碳酸钾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已过量22CO加 BaCl 或 CaCl 或稀盐酸或无色酚酞试液等,如无现象,则已洗净D【解析】【分析】【详解】实验探究 1由题目中可知固体成分可能含有Fe、Fe2O3、 CaO、 Ca( OH) 2 和 CaCO3,由表中实验现象:“试管中固体逐渐减少,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固体和一种物质

25、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澄清石灰水变浊的气体),和一种含有 Fe2+的物质(得到浅绿色溶液),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为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其化学方程式式为:CaCO+2HCl3CaCl +H O+CO ,而铁也可以和稀盐222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其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可以推出加入的这种物质为稀盐酸,固体物质中一定有的物质是Fe 和 CaCO3;其他的固体物质中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的有: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溶液为无色)和水,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aO+2HCl CaCl2+H2O;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溶液为无色)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6、:Ca( OH) 2+2HCl CaCl2+2H2O;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溶液为黄色)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 2FeCl3 +3H2 O由于最后所得溶液没有显黄色,也就是溶液中没有,所以固体物质中一定没有Fe2O3。故填:稀盐酸;Fe 和 CaCO3加水溶解后,氧化钙可和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氢氧化钙的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故填:氧化钙或氢氧化钙或二者都有实验质疑由于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铁,可能会继续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故填:Fe2O3+6HCl 2FeCl3+3H2O; Fe+2FeCl3 3FeCl2实

27、验探究2( 1)过滤可以将固体与液体分开,故填:过滤;(2)取3g 样品研碎,并用磁铁充分吸引后,得到剩余固体2.6g,所以已经除去了铁粉,溶解过滤的固体的质量为2g,其中含有碳酸钙还可能有氧化铁,由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由于生成气体0.44g所以固体中含有1g 碳酸钙,所以固体中含有碳酸钙和氧化铁,故填:CaCO3 和Fe2O3(3)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方程式为HCOOH;甲酸溶于水,在一定条件Ca(OH)2+Na2CO3CaCO3 +2NaOH;检验所加碳酸钠溶液是否过量可以采取的操作是:向上层清夜中加Na2CO3

28、 溶液(或碳酸钾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已过量。故填:Ca(OH)2+Na2CO3CaCO3 +2NaOH;向上层清夜中加Na2CO3 溶液(或碳酸钾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已过量(4)确定固体 E 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BaCl2 或 CaCl2 或稀盐酸或无色酚酞试液等,如无现象,则已洗净;故填: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BaCl2 或 CaCl2 或稀盐酸或无色酚酞试液等,如无现象,则已洗净 反思与评价 A、对物质成分的探究有时需要定性与定量实验的结合;反思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由分析中可知实验中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溶质有NaOH,由于加入的是过量的

29、碳酸钠溶液,因此里面的溶质还有Na2CO3,反思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由实验探究1 可知实验中产生的气体为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两种,由实验探究实验中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生成的气体成分不同;反思正确;故不符合题意;2 可知D、由固体物质的成分为:Fe、 Fe2O3、 CaO、 Ca( OH) 2、 CaCO3;最起码五种物质都与盐酸反应,反应个数多于 5 个;反思错误;故符合题意;故填: D 【点睛】本考点既考查了实验步骤的设计,又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对实验进行了评价,综合性比较强实验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它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题通过实验资

30、料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8 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常见的酸以后,对蚊虫分泌的让人痛痒不止的蚁酸产生了兴趣。他们在老师指导下对蚁酸进行探究。(查阅资料)蚁酸的主要成分是甲酸,甲酸的化学式为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两种氧化物。(提出问题)甲酸溶液是否具有酸性?(实验与结论)向盛有甲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红色,说明甲酸溶液显 _性。(提出问题)甲酸分解生成的两种氧化物是什么?(推断与猜想)小组同学根据甲酸中含有氢元素,推测出生成物中含有水。他们对另一种氧化物提出两种猜想:猜想:二氧化碳;猜想:一氧化碳。(实验与结论)为了证

31、明自己的猜想,他们将甲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下图所示的装置(铁架台已略去 )。 察到的 象如下:装置中澄清石灰水无明 化。装置中的黑色粉末 色。. 装置 D 中澄清石灰水 。( )甲酸具有酸性,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_。(拓展延伸)人被蚊虫叮咬后,在其叮咬 涂抹_可减 痛痒。【答案】酸一氧化碳肥皂水等弱碱性物 【解析】( 1)紫色石蕊 液遇到酸性物 ,遇到碱性物 ,遇到中性物 不 色,甲酸使紫色石蕊 液 ,所以甲酸 酸性;(2) A 中澄清石灰水无明 化, 明分解 生的气体不是二氧化碳,装置中的黑色粉末 色和装置 D 中澄清石灰水 是因 CO 和 CuO在加 的条件下反 生成 Cu 和 CO

32、2, 明分解 生的气体是一氧化碳;( 3)甲酸 酸性可以涂抹肥皂水等弱碱性物 减 痛痒。9 氧化 露置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反 而 (提出 )二氧化碳与 氧化 溶液反 没有明 象,从哪些 角可以 明CO2 与NaOH 溶液 生了反 ?(作出猜想 )猜想一 :从生成物的 角;猜想二 :从 _的 角 ;猜想三:从能量 化的 角 ( 探究1)第一 同学分 取反 后的溶液少 于 管中,按如下四种方案 :A 滴加酚 液 ,若 明没 生反 ;B 滴加 BaCl2 溶液 ,若有白色沉淀生成, 明 生了反 ;C 滴加澄清石灰水,若有白色沉淀生成, 明 生了化学反 ;D 滴加足量的稀 酸,若 生能使澄清石灰水 的

33、气体, 明 生了反 。 小 同学通 ,一致 _方案是不正确的,原因是_。若方案B 正确 , 写出此方案涉及的化学反 方程式_。( 探究2)第二 同学利用 感器和CO2 感器 了如 甲、乙两个 装置, 并 行 ,得到了 随 化的曲 (如 丙 )设计图乙实验的目的是_ 。图丙中曲线 _(填 I 或者 II)表示 CO2 和 NaOH 溶液的反应 。(实验探究 3)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第三组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获得了实验过 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丁 ),曲线 III 为 CO2 与 NaOH 溶液的反应 ,曲线 IV 为CO2 与水的反应 。 由此证明 CO2 与 NaOH 反应是

34、_反应 (填: “吸热 ”、 “放热 ”)(拓展延伸)查阅资料 , Na23223223CO 溶液与 CO也会发生反应 :Na CO +CO +H O=2NaHCO当 10g8%的 NaOH 溶液通入一定体积的CO2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233,Na CO和 NaHCO则参加反应的 CO2的体积范围2_(该状况下 , CO 的密度为 2g/L)(实验探究4)第四组同学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再探究。实验步骤如下:(1)图 1 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三个 250mL 的烧瓶内收集满CO2 气体 ,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 85mL 的液体 (分别是水 、饱和石灰水 、 40%的氢氧化钠溶液 )。 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器。(2)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85mL 的液体(水、饱和石灰水 、 40%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各自 烧瓶中 ,关闭活塞。(3)一段时间后 ,三位同学同时振荡烧瓶。观察烧 瓶内气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导致曲线1 中 CD 段气压急速减小的操作是_。在不改变装置和药品的情2)况下,进一步降低E 点的方法是_ 。曲线2 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