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1.3.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每课一练(鲁科版选修4).docx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8719123 上传时间:2021-01-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1.3.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每课一练(鲁科版选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化学1.3.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每课一练(鲁科版选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化学1.3.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每课一练(鲁科版选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化学1.3.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每课一练(鲁科版选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化学1.3.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每课一练(鲁科版选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1.3.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每课一练(鲁科版选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1.3.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每课一练(鲁科版选修4).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1.3.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每课一练(鲁科版选修4)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7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1 分 )1 双 选 题 下 列 四 个 装 置 中 , 导 线 中 的 电 子 由 左 边 一 极 流 向 右 边 一 极 的 是()解析: 电子由左边一极流向右边一极,则左边一极作负极。答案: CD2某原电池,将两金属 X 、Y 用导线连接,同时插入相应的电解质溶液中,发现Y 电极质量增加, 则可能是下列情况中的()A X 是负极,电解质溶液为CuSO4 溶液B X 是负极,电解质溶液为稀H2SO4 溶液C X 是正极,电解质溶液为CuSO4 溶液D X 是正极,电解质溶液为

2、稀H 2SO4 溶液解析: Y 电极质量增加, 可能是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而在Y 极 (正极 )上析出金属形成的。故只有 A 符合题意。答案: A3.某同学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实验,并把实验情况记录于下面,其中叙述合理的是()锌为正极,铜为负极电解质溶液中H 浓度不变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铜极上有气泡产生锌极上有大量气泡产生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ABCD解析: 图中装置形成了原电池,Zn 为负极,铜为正极,电解质溶液中H 移向正极,得电子生成H 2,H 浓度减小,有电流产生, 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因此 不正确,正确。答案: C4X 、Y 、Z 、M 代表四种金属。金属X 和 Z 有导线连接放入稀

3、H 2SO4 中时, X 溶解,Z 极上有 H 2 放出;若电解Y 2 离子和 Z2 离子共存的溶液时,Y 先析出:又知M 2离子的氧化性强于 Y 2 离子。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 XZYMB XYZMC MZXYD XZMY1名校名 推荐解析:由原电池的原理可知:金属的活动性XZ ;由电解原理可知: 金属的活动性ZY ;由氧化还原规律可知金属的活动性YM 。综上所述, 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XZYM,即答案选A。答案: A5如图是Zn 和 Cu 形成的原电池,某实验兴趣小组做完实验后,在读书卡片上记录如下,其中描述合理的是()NO.: 28Date: 2012.2.9实验

4、后的记录: Zn 为正极, Cu 为负极。 H 向负极移动。外电路中电子流动方向 Zn Cu 。 Cu 极上有 H 2产生。若有 1 mol电子流过导线,则产生H 2为 0.5 mol。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n 2e =Zn2 。ABCD解析: Zn 、 Cu 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Zn 是负极, Cu 是正极,电子由Zn 经导线流向 Cu, H 在 Cu 极得电子生成H 2: 2H 2e =H 2 ,若有 1 mol e 通过,生成H 2 0.5mol。答案: B6.如图所示装置,电流表G 发生偏转,同时A 极逐渐变粗, B 极逐渐变细,C 为电解质溶液,则A、 B、 C 应是下列各项中的

5、()A A 是 Zn , B 是 Cu , C 为稀 H2SO4BA 是 Cu , B 是 Zn , C 为稀 H 2 SO4C A 是 Fe, B 是 Ag, C 为稀 AgNO 3 溶液D A 是 Ag , B 是 Fe, C 为稀 AgNO 3 溶液解析: A 极逐渐变粗,说明A 为原电池的正极,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得到电子后在A极上析出; B 极变细, 说明 B 为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后变成离子进入了溶液中。A 和 B两项反应为: Zn H 2SO4=ZnSO 4 H 2 ,则 A 选项中 A 极变细, B 极不变, B 选项中 A 极不变, B 极变细; C 和 D 两项反应为 Fe

6、 2AgNO 3 =2Ag Fe(NO 3)2,其中 C 选项中 A 极变细, B 极变粗; D 选项中 A 极变粗, B 极变细。2名校名 推荐答案 : D7 双选题 (2010 东高考广 )铜锌原电池 (如图 )工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正极反应为:Zn 2e =Zn2B电池反应为:Zn Cu 2=Zn 2 CuC在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D盐桥中的K 移向 ZnSO 4 溶液解析: 该电池中Zn 为负极, 电极反应为: Zn 2e =Zn2 ,Cu 为正极, 电极反应为:Cu 2 2e =Cu ,A 项错误;电池总反应为:Zn Cu 2 =Zn 2 Cu, B 项正确;原电池工作

7、时,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出经导线流向正极,C 项正确;负极上由于Zn 放电,ZnSO 4溶液中 Zn 2 的浓度增大,故盐桥中的Cl 移向 ZnSO 4 溶液, D 项错误。答案: B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 小题,共39 分 )8 (8 分 )将 Fe 片和石墨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稀H 2SO4 中,一组插入FeCl 3 溶液中,分别形成了原电池。(1) 这两个原电池中,正极分别是 _。A石墨、石墨B石墨、 Fe 片C Fe 片、 Fe 片D Fe 片、石墨(2) 写出插入稀 H 2SO4 中形成原电池的正极反应式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_ 。(3) 写出插入 FeCl3 溶液中形成原电池

8、的电池总反应式(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_ 。解析: 当电解质溶液为H 2SO4 时,总反应为 Fe H 2SO4=FeSO4 H 2 ,则负极为Fe,正极为石墨, 正极反应式为: 2H 2e =H 2 ;当电解质溶液为 FeCl 3 时,总反应为:Fe 2FeCl 3=3FeCl 2,离子方程式为Fe 2Fe3 =3Fe2,负极为 Fe,正极为石墨。答案: (1)A(2)2H 2e =H 2(3)2Fe 3 Fe=3Fe29 (9 分 )为了避免锌片与Cu 2 直接接触发生反应而影响原电池的放电效率,有人设计了如下装置,按要求完成以下填空:3名校名 推荐(1) 此装置工作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

9、 ,电池总反应式为_ 。(2) 以上电池中,锌和锌盐溶液组成_,铜和铜盐溶液组成 _ ,中间通过盐桥连接起来。(3) 此盐桥内为饱和KCl 溶液,盐桥是通过_移动来导电的。在工作时,移向K_。解析: 该装置为锌铜原电池,总反应式为:Zn Cu 2 =Cu Zn 2 ,电池工作时,观察到 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锌片不断溶解, 铜片上有红色物质析出,其中 Zn 与 ZnSO 4溶液组成锌半电池,Cu 与 CuSO 4 溶液组成铜半电池。电池工作时,盐桥中,K 向正极区(CuSO 4 溶液 )移动, Cl 向负极区 (ZnSO 4 溶液 )移动,这样靠离子的移动形成闭合回路而导电。答案: (1) 电流

10、计指针发生偏转,锌片逐渐溶解,铜片上有红色物质析出Zn Cu 2=Zn2 Cu(2)锌半电池铜半电池(3)离子 正极区 (CuSO 4 溶液 )10 (10 分 )A、 B、 C 、D 四种金属按下表中的装置图进行实验。装置现象二价金属A 不断溶解C 的质量增加A 上有气泡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 装置甲中负极的电极反应是 _ 。(2) 装置乙中正极的电极反应是 _ 。(3) 装置丙中溶液的 pH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 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解析: 甲、乙、丙均为原电池装置。依据原电池原理,甲中A 不断溶解,则A 为负极、B 为正极,活动性A B

11、;乙中 C 极质量增加,即析出Cu ,则 B 为负极,活动性B C ;丙中 A 上有气体即H 2 产生,则A 为正极,活动性D A ,随着 H 的消耗,溶液pH 逐渐变大。4名校名 推荐答案:(1)A 2e =A2(2)Cu 2 2e =Cu(3) 变大(4)D A B C11 (12 分 )如图所示,甲池中电池反应式为2Fe3 Cu=2Fe 2 Cu 2,已知 B 电极质量不变, C、 D 为石墨电极,乙池中为200 mL 饱和 NaCl 溶液。回答下列问题:(1)A 极为 _极 (填“正”或“负”),电极材料为 _,发生 _反应 (填“氧化”或“还原”)。(2) 写出乙池的电极反应式:阳极

12、反应式为_ ;阴极反应式为_ 。(3)A 电极质量减少0.64 g 时,此时乙池中电解液中 1OH _ mol L (忽略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 C 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L 。解析: 由题知,甲池为原电池, A 为负极,电极材料为 Cu ;乙池为电解池, C 为阳极,电极反应为 2Cl 2e =Cl2 , D 为阴极,电极反应为2H 2e =H2 。(3)A 极有 0.64 g Cu 溶解时,转移 0.02 mol 电子,乙池中C 极上生成 0.01 mol Cl 2,溶液中生成 0.02 mol OH 。答案: (1)负 铜氧化(2)2Cl 2e =Cl 2 2H 2e =H 2(3)0.10.22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