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学案1(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8721858 上传时间:2021-01-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9.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学案1(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学案1(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学案1(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学案1(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学案1(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学案1(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学案1(人教版必修2).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10 游褒禅山记课堂合作探究问题导学1 本文由 “ 不得极夫游之乐 ” 生发出 “尽吾志 ”的观点,又由 “ 仆碑 ” 生发出 “ 深思慎取 ” 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2 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3 这篇课文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了学者治学的道理。赏析下列句子,体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的含义。(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自主探究有人认为假如当时王安石与其同伴在山上一味地走下去, 也许会出危险, 所以有人及时

2、提议返回,应该值得肯定;做学问也是如此,如果蛮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你如何看待这些说法?思维激活: 单纯从探险角度去理解文章, 这种说法或许有道理, 但是王安石行文的目的不在于探险,而在于抒发自己的感慨。文法导析1 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 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因理说事,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在行文上,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

3、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 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2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 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紧扣这两个观点经过精心的裁定。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 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

4、经过、写心情之“悔”详。 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 也有侧重。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 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3 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 瑰怪、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技法导练导练目标本文通过一次游洞的经历阐

5、述一个治学上的道理。请学习这种一事一议的写法,写一个300 字左右的片段,表达对事件的感悟。素材积淀话题集锦( 1)游洞,对游者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但对于善于思考的王安石来说,他能从游洞中体悟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世间的 “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 ,这是因为人们只在 “ 夷以近 ” 的地方徘徊, 这样就不可能1名校名 推荐有所收 , 有所成就; 只有不避 “ 险远 ” ,勇往直前, 雄心, 立壮志, 大无畏的精神,才不至于中途退 ,才能取得真正有价 的收 和可喜的成就。 素材可 用于_ 等 中。(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 ,悟出了一个道理:

6、“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志、力、物三者,可以 是我 成功的三大要素。有 大的志向, 得有真才 学,最好 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 素材可 用于_ 等 中。佳作片段仰望星空与脚踏 地一切,从仰望星空开始,由脚踏 地 。排除外部条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者,方能到达最 的目的地。在我看来,“志 ”即仰望星空, 是 立梦想的开始;“ 力” 和 “ 不随以怠 ”便是脚踏 地, 是 梦想的 程。到丹麦旅行的人常听到 一句 : “ 就算我 失去了一切, 我 有一个安徒生。 ” 而 一个童 大 的 生, 最初源自一个鞋

7、匠学徒的 家之梦。 安徒生就是揣着他的 家之梦和 有的十个 板踏上成功旅途的。如果安徒生在遇到困 没有不懈努力, 如果在遭人白眼 没有 着 持, 也无法成就属于他的童 ,最 也只是一个鞋匠而已。一切的一切,从仰望星空开始, 由脚踏 地 。 有一双梦想的翅膀, 要切 地一下一下扇 ,才能最 到达梦想的彼岸。文本 解答案: 堂合作探究【 学】1 提示: 由 “ 古人之 于天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句 ,即可看出上述两个 点的 系。 游褒禅山, 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 活 , 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 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 “ 夷以近, 游者众; 以 , 至者少 ” ,从 “ 入之愈深,其 愈

8、 ,而其 愈奇 ”悟出 “ 而世之奇 、 瑰怪、非常之 , 常在于 ” ;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 “非有志者不能至 ” 的 。将 次游山而未能 “极夫游之 ” 的教 升 到理 上来,最后得出 “ 尽吾志 ” 的 点 正是 “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 的 果。由此可 ,“ 尽吾志 ” 的 点跟 “ 深思慎取 ” 的 点是有 系的: “ 尽吾志 ” 的 点是在 “ 深思慎取 ”的基 上 生的;有了 个 点,又能反 来促使人 “ 深思慎取 ”,二者是相 相成的。作者 的是 “尽吾志 ”的 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突出了全文的主旨。2 提示: 篇文章以 游 体,因事 理,生 , 学者治学的道理。 从文章

9、的 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如文章开篇 山、 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 ,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 而具有学者的 精神。 又如文中写游 山后洞的 , 先写后洞幽深、昏暗, 次写景色越 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 有怠而欲出者 ” 要求出来, 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 之 。作者最后写倒在路 的碑,“其文漫 ,独其 文犹可 , 曰 花山 ” 。并从而考究今人 音之 , 与篇首相呼 , 构 合 ,脉 清晰。 游部分依次写来,尽 所 ,波 起伏, 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 比 学者治学,入之愈深, 所 益精, 只有不屈不 地深入探索,才能 得成功,达到 “ 世之奇 、瑰怪

10、、非常之 ”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 止的 者所 : “ 一路俱是 游,按之却俱是 学。古人 力到 , 是道。川上山梁,同一2名校名 推荐趣也。 ”3( 1)译文: 但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平凡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没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提示:这句话点出了问题之所在, 富有逻辑性, 说明了作者是对生活有着深刻的思考的。真正的 “ 非常之观 ”是在我们一般人到不了的地方, 所以要想有常人以外的发现, 那就要先做有志者, 这是作者游览华山的体会, 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具有十分丰富、 深刻的内涵,这即使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译文:

11、 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提示: 作者以游洞推而广之,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阐述了一个普遍的道理。作者在揭示 “ 志 ”“ 力 ”“ 物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时,强调了 “ 志” 这一主观愿望的重要性。只要尽己之志,虽不能到达目的地,亦可“ 无悔 ” ,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里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以古人“ 有得” 始,以作者 “ 所得 ” 终,前后呼应,说理透辟。( 3)译文: 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提示:这句话是作者就仆碑生发的感慨,表明了王安石做学问和干事的

12、严谨。王安石从一件小事得出了一个对于今天我们来说都有指导意义的结论,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而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习这种小切入深挖掘的写法,从一件小事能总结出普遍的深刻的道理来,亲切而自然。【自主探究】提示: 观点一:若只从探险的角度来看,以上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虽然提倡冒险,但毕竟生命更可贵,所以安全应该放在首位。但此文作者行文的目的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讨论洞中探险本身,而重在抒发由此事引发的感叹:完成事业,物、志、力必须同时具备,而志最重要。所以,我们不必讨论提前出洞行为的正确与否。那么,做学问如果蛮干,会不会有好效果?当然不会。但何谓“ 蛮干 ” 呢?这个概念不清楚。文中并没有“

13、 蛮干 ”,而是强调要有 “ 志 ”治学。故以上说法有些牵强附会,可不赞同。观点二:做学问也有蛮干的时候,如果条件不具备,资料不充足,却硬要去研究一个超前的问题。如果一千年前的人们研究宇宙飞船,肯定是行不通的。观点一的说法太绝对。【技法导练】创意激活1联系实际,联系自身,恰当举例。将题目所给材料具备的现实意义与你自身的材料储备相结合,选出恰当的例子,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也就是说,要选择具有社会意义,自己又熟悉的事例。2围绕中心论点,叙议结合。叙是议的基础,文章必须先叙事,以便在此基础上提出论点, 展开议论,但这种叙事与记叙文不同,记叙文是通过叙事来表现中心思想,而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了引出

14、论点和证明论点的,所以叙事一定要简明,有助于证明论点。总之,写这类文章大都可以运用这样一种模式:先叙事,再引出论点,联系实际,充分论证。范例展示有一个花农, 不远万里从非洲带回珍贵的种子。经过几个月精心的培育,春天到来的时候,他的花园开满了朵朵珍奇的花。见此景,邻居和朋友纷纷来要种子,他却舍不得给。原来,他有一个心愿:希望他的花园成为全国最美的。本以为心愿将成,可奇怪的是,他的花竟一年不如一年好了。 花农请来学者, 才了解到其中的奥妙: 由于邻居的花园里种的都是普通的品种,风在流动中把花粉带到他的花园,通过传粉作用,花种的纯度受到了影响。花农并不自私, 只是面对成功有点小小的私心罢了 希望自己的花园是最美丽的。 这本无可厚非,他错在不了解世界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事物多多少少都受到环境的影响。他珍贵的花种, 仅靠好的品种和充足的阳光雨露是开不出珍奇的花朵的,还要受邻居花种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 他的心愿只有当他愿与别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才能圆满地完成。【素材积淀】话题集锦( 1)“毅力”“努力”“成功与失败”“坚持”3名校名 推荐( 2)“恒心毅力”“成功的要素”“立志与尽志”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