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3.9赤壁赋教案2(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8721913 上传时间:2021-01-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6.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3.9赤壁赋教案2(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3.9赤壁赋教案2(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3.9赤壁赋教案2(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3.9赤壁赋教案2(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3.9赤壁赋教案2(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3.9赤壁赋教案2(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3.9赤壁赋教案2(人教版必修2).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3.9赤壁赋教案教学重点:相机引导,解决学生疑难。教学过程: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一、理解课文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表达作者了什么样的情感?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 (这 “徘徊”可说是神来之笔,从东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却又不忍匆匆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 ”,又似在看人间美景。)陶醉于赤壁月夜美景的喜悦之情!二、理解课文第二段,思考: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歌词中的“美人 ”指代什么?歌词唱出了主人怎样的情怀?来自触景生情,

2、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于“美人”在天一方之叹。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美人 ”指所倾心的对象,这里既可以说是“君主(宋神宗)”也可以说是他的美好理想政治抱负。自己作者遭受贬谪后建功立业的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三、理解课文第三段,思考:“客 ”的 “悲 ”从何而来?你对“悲 ”又是如何理解的?客人的 “悲 ”由三方面原因构成:“而今安在哉 ”由古代英雄与现实的自己对比而生悲。 “哀吾生之须臾 ”由宇宙无穷与人生须臾的对比而生悲。由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知不可乎骤得”的现实对比而生悲。伟人逝去,人生须臾,理想不可骤得,这确是作者被贬后一段心路历程!不免让人对苏轼产生一种消极虚无的看法。1名校名

3、 推荐其实,应该说苏轼也是惨透了人生,把自己的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看透历史、看透自然四、理解课文第四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从 “变与不变 ”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水虽然流去但还是水,月亮虽然有圆有缺但还是月亮,作为个体的人,虽然生命是短促的,官职地位是可以变化的,但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从 “不取与取 ”的角度,因为“物各有主”所以“虽一毫而莫”也就是要摒弃曾经有过的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明月清风是大自然的无尽宝藏,可以为“吾生 ”所享用五、你如

4、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这里没有失意沮丧,而是心胸豁达。? 这里没有及时行乐,而是精神超然。? 有人说,这不过是及时行乐,但其所乐者是陶醉于自然,追求的是精神自由,而并非物质上的享受,他对功名利禄比较超脱而执着于自己的追求,所以,这就同一般的行乐思想有本质的不同。其实,这种态度深受庄子人生哲学的影响,不为生死、得失、荣辱、毁誉所累,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以自我排解。六、理解课文第五段,思考:结尾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和其中蕴含的深义?结尾段写客人转悲为喜, 主客开怀畅饮, 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进一步写出了他精神超脱之后的愉悦,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思路、手

5、法感情线索:乐悲乐时间线索:月初出 东方既白叙事线索:夜游 听曲 主问客答 主辩 客喜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2名校名 推荐2. 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3. 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4. 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八、课文内容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 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

6、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九、课文中又写了怎样的“水月 ”景象?思考探讨:现实中的 “水月 ”历史中的 “水月 ”哲理中的 “水月 ”水月人变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不变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现实中的 “水月 ” 柔和之美 欣赏风月历史中的 “水月 ” 苍凉之意 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 “水月 ” 人生须臾 体悟人生(虚)3名校名 推荐十、小结: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十一、艺术特色景、情、理融于一

7、体由眼前的 “江水 ”“明月 ”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 ”,揭示人生短促之“悲 ”,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 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 却借追述历史陈迹、 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 ”与 “不变 ”的哲理。“以文为赋 ”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吸取了散文的笔

8、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 ”,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4名校名 推荐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课后练习(任选一题,不少于300 字)搜集材料,思考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和陶渊明、李白有什么不同?(分别选择一个人物进行对比)从课文学习中选择一个角度(内容、表现手法、语言、情感、哲理等)写一篇赏析文章。赏析:比较本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异同(可从内容、表达、语言等方面)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