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4.1.1《季氏将伐颛臾》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4)12.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8721915 上传时间:2021-01-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4.1.1《季氏将伐颛臾》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4)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4.1.1《季氏将伐颛臾》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4)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4.1.1《季氏将伐颛臾》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4)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4.1.1《季氏将伐颛臾》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4)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4.1.1《季氏将伐颛臾》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4)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4.1.1《季氏将伐颛臾》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4)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4.1.1《季氏将伐颛臾》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4)12.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4.1.1季氏将伐颛臾共3 课时第 2 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4)教学目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 及孔子思想在当 的地位、影响。2.能 出“是、疾、止、 、 ”五个 的 ;了解两个句式:“无乃 与”“何以 为 ”。3.熟 文并背 文。教学重点文言 的理解 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教学 点孔子鼓吹礼治,主 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 的理解。教具准 投影 、 音机、投影胶片、教学磁 安排3 课时教学 程第二 教学要点 指 学生理清思路,理解 文,背 文;并 行朗 提示教学步 一、教 熟 文情况1.全班同学 文。2.采用分段 行法, 学生 合注 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 一遍,另一学生翻

2、一遍,其他同学 充 正。二、指 学生理清思路,理解 文,背 文(分段 行,教 可稍作朗 提示)1名校名 推荐“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 “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反对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义正词严讨伐颛臾在鲁国境内不必伐不容

3、置辩理由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无劝伐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 “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教师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并背诵。全班同学背第一段。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明确:引用: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比喻:“危

4、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 “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 “不扶”之相,既然“危” “颠”而“不持” “不扶”,要“相”有什么用2名校名 推荐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

5、了吗?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 “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6、,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 ,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3名校名 推荐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全班同学背诵全文。三、布置作业熟背课文,做练习三。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