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初第二学期古诗文资料整理2014.doc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8851701 上传时间:2021-01-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初第二学期古诗文资料整理201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预初第二学期古诗文资料整理201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预初第二学期古诗文资料整理201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预初第二学期古诗文资料整理201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预初第二学期古诗文资料整理201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初第二学期古诗文资料整理201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初第二学期古诗文资料整理2014.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预初第二学期古诗文资料整理20140116录入整理:悠悠的雨(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2014考试手册要求:六年级下册课内篇目和默写篇目,号为默写篇目,参考教材为2012年11月第5次版,因为内容比较多,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只能不定期更新。练习之类的,就不放上来了。)文言文:天时不如地利选自孟子 (1楼) 橘逾淮为枳 选自晏子春秋 (2-3楼)古诗词: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15楼) 黄鹤楼 作者:崔颢 (16楼)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17楼) 送友人 作者:李白 (18楼) 雨晴 作者:王驾(每周一诗) (18楼)(一)天时不如地利(1)(入选沪教版六下,苏教版九上诵读欣赏) 孟子曰:

2、“天时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环(5)而攻之而不胜。夫(6)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7)非不深也,兵(8)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9),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0),固国(11)不以山溪之险,威(12)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13),亲戚畔之(14);多助之至,天下顺(15)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6)【注释】(1)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战国思想家。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

3、著。题目为编者所加。(2)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3)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4)三里之城:周围三里的城。(5)环:围(6)夫:发语词。(7)池:护城河。(8)兵:武器。(9)委而去之:委,抛弃。去,离开。(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11)固国:巩固国防。(12)威:建立威信。(13)之至:达到极点。(14)亲戚畔之: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亲,指族内;戚,指族外。畔,同“叛”。(15)顺:服从。(16)“故君子”二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学习建议

4、:阅读 熟读课文。文中所说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三者中哪一个更重要?为什么?表达 借助网络,查找能体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思想的战例。(举一例即可)。积累 积累下列文言词语和句子:环(围)、兵(兵器)、去(离开)、顺(服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背诵课文文学常识积累(知识卡片)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书籍的合称。“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孟子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五经”是五部书籍的统称,诗即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

5、总集;书即尚书,是中国上古时期历史文献的汇编;礼即礼记,是秦汉以前礼仪的论述;易即周易,相传是周文王所著的推演事物规律、占卜未来的理论;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四书五经”包含了古代先哲们在政治、哲学、历史、文化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主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六年级第二学期教材*天时不如地利参考译文孟子说:“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七里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七里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敌人一来却)弃城而逃,这

6、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所以说,限制人民居某一地区,不靠边境的界线;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阻;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诵读提示】孟子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然后逐层论证。最后强调人心向背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作为总结。论证严密,有说服力。【诵读鉴赏】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根据历史经验,阐述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的观点,宣扬了“仁义无敌

7、”的思想。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紧接着以战例为证明。先以进攻一方为例,强大的军队包围一个小国,即使围而不攻,被包围着也一定是坚持不住的,然而却没能使小国屈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接着从防守的一方来论述。城高,护城河深,兵器铠甲坚利,粮食多,完全可以长期坚守,然而弃城逃跑,这是因为军心不稳,内部不团结。这就是地势不如人和。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论述,以攻守两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说明“人和”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然而是不是一定要通过战争的手段才能证明人心向背呢?文章的论述由战争转向

8、治国方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关键在于能否“得道”,得道者得民心,得人和;失道者众叛亲离。所以得道者得天下,无往而不胜。这就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真理。本文论述的目的,并非探讨战争取胜的关键,而是阐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思想。战国时代,人们比较重视战争中体现出的政治智慧和经验教训,孟子以战争的结果来说明问题,证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很有说服力。本文虽然短小,但论证严谨,写得气势磅礴,显示出孟子雄辩宏伟,力敌万钧的文风。金星教育,苏教版九上教材全解中考150个实词积累3 兵:兵器 例句:兵革非不尖利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

9、0道:一定的政治主张。例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参考资料:苏教版九上,题解注释:“道,一定的政治主张。孟子提倡的“道”是行仁政,即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孟子认为,施行仁政是得道民心的有效政治手段,所以“得道者”多翻译为施行仁政的君主或得民心的君主,而“失道者”多翻译为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或失去民心的君主。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11得:得到 例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故:所以 例句: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67去:离开 例句:委而去之68胜:胜利 例句:战必胜矣

10、144亲戚: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亲,指族内;戚,指族外。 例句: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二)橘逾淮为枳 选自燕子春秋(预初第二学期,苏教版八上“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

11、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注释】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枳(zh),也叫枸橘。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方来:将要来。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为:于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诣(y):拜访,谒见。/到(指到尊长那里去)(参考苏教版课文注释)曷:同“何”。避席:离开座位。/离开座位,表示郑重。古代把席子铺在地上坐,所以座位叫“席”。(参考苏教版)其实:其,指橘和枳。实,果实。/ 其,指它们。实,果实(参考苏教版)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然:如此,这样。得无:莫非。圣人非所与熙也:圣

12、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熙,同“嬉”,戏弄。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病,辱。【学习建议】阅读 熟读课文,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几个阶段复述故事。文章开头说“晏婴,齐之习辞者也”,结合下文的应答具体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文中说:“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句话阐述了什么道理?表达将这个故事改编成“独幕剧”,在班级里演出。查阅资料,并在学习小组里讲述晏子的其他故事。积累积累下列文言词语:使(出使) 坐(犯罪) 诣(拜访,谒见) 善(善于,擅长)病(辱)其实:其,指橘和枳。实,果实。 得无:莫非【参考译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现在

13、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 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

14、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作品简介】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所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逸事编辑而成。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书中故事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形象丰满,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主题】通过记叙晏子出使出国,挫败楚王诬蔑齐人为盗的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写作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

15、1、晏子:机智善辩、勇敢爱国 2、楚王:傲慢自大 【要点疑难】 1、晏子用什么办法对楚王进行了反驳?晏子用类比推理进行反驳。先举出事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并指明原因“水土异也”,接着提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2、晏子高超的语言技术和外交家风度如何体现?面对楚国君臣的诬蔑,晏子“避席”以对,显示庄严的态度;反驳楚王言论时,把确定的反击之语用模棱两可,疑问的形式表达;“婴闻之”,给自己留了余地;“得无耶”,语气委婉,既维护了楚国的尊严,又不使楚王难堪。金星教育,苏教版教材全解(摘录整理)*20140117中考150个实词积累15方:将要 例句:今方来,吾欲辱之。63请:请允许 例句: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81使:出使 例句:晏子将使楚90为:于例句:为其来也做例句:何为者也/缚者曷为者也109 异:不同例句:水土异也111 诣:拜访,谒见/到例句:臣请缚一人诣王135 坐:犯罪例句:王曰:“何坐?”曰:“坐盗。”其实:它们果实 例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古今异义词,注意和今义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