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教案).doc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8863063 上传时间:2021-0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观沧海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优势一: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弱势:课堂听讲精力集中不会超过15分钟,回答问题较少通过大脑思考。措施:精讲多练,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练习以读为主,穿插口语、书写训练。优势二:持有争强好胜之心,稍加鼓励便对学习(尤其是课文背诵)勇往直前。弱势:背得快忘得快,多以死记硬背;书写以快为荣,错误较多。措施:背诵的数量每次递减,而质量要求递增,按照背诵默写再背再默书面测试背诵巩固模式进行。让学生逐渐明白,背诵不是目的,牢记在心并会熟练运用才是根本。另外不定期配合班主任、美术老师进行书法训练。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 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二、过程与方法 1.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 2. 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三、知识与技能 1. 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 2.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短歌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二、走进作者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曹操(155220) 字孟德,东汉人。 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风格悲凉慷慨。文学史家习惯将他与其子曹丕和曹植称为“曹氏父子”或“三曹”。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三、解题(多媒体显示)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

4、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和龟虽寿四章。四、初读诗歌 读准诗歌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范读(3)生读五、 再读诗歌 读懂诗歌1、在诗中画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读给你的同桌听。2、充分发

5、挥你的想象力,用你最擅长的方式将你对这句诗的理解表达出来。3、个别指导,全班交流提示: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6、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六、三读诗歌 品味诗歌合作探究: 1、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2、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3、诗人观看到什么景物? 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4、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

7、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曹操平定冀州,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东胡族的一支),次年乌桓人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为消除边患,进而统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五月率师北伐。在八月的决战中,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以少胜多,大败敌军。凯旋途中,他跃马挥鞭,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心情激荡,浮想联

8、翩,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七、四读诗歌 体验升华情境创设:现在,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苍茫无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一起放声吟诵八、总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九

9、、拓展延伸说说你知道的和本首诗气势相似的具有壮美意境的诗句或词句。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十、布置作业1.仿写具有壮美意境的诗句或词句。例:高楼为梯仙客来,长河作舟青山归。 笑语连珠三江溢,泪雨滂沱西湖肥。缪 骞2.背诵全诗。板书设计:观沧海曹操时间:秋天 地点:碣石山 水 澹澹洪波 远眺 山岛 竦峙 树木 丛生 近观百草 丰茂 日月、星汉 好像在海中运行出没 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