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思想之比较.docx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8871291 上传时间:2021-01-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思想之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思想之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思想之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思想之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思想之比较.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07 年第3 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总第117 期No. 3, 2007Journal o f Fuyang T eacher s Co lleg e( Social Science)Sum No. 117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思想之比较程晋刚,徐国艮( 西南民族大学政法与社会学学院, 成都 610041)摘要: 对人性本质作形而上的探寻, 自古至今, 从未消停。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主张, 是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主流思想,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集中于孟子告子章句之中。孟子和告子通过激烈辩驳, 张扬了各自的人性论思想。他们的思想, 各有其可取之处, 也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关键词: 人性; 善;

2、 仁义中图分类号: B2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 4310( 2007) 03- 0074- 02人性学说是儒家学说的基础组成部分之一。儒学的创始人孔子罕言“性与天道”,但在论语阳货里, 他的“性相近也 , 习相远也”的话语, 虽然对“性是什么”的问题语焉不详,却指明了对人性进行研究是可能的。对人性问题展开正式而深入研究的思想家是孔子之后一百多年的告子和孟子。辩论常常是思想家们确立和传播自己的学说的重要方式, 尤其是在春秋时期的中国, 这种辩论之风尤盛。发生在孟子与告子之间的人性之辩是当时的著名辩论。孟子告子上记载了辩论的主要内容, 此处依据逻辑的顺序分为性之义涵之辩、性之方

3、向之辩、性与仁义之辩、仁义内外之辩。孟子和告子通过这几个回合的辩论, 将各自关于人性问题的哲学思考集中地展示了出来。第一是性之义涵问题。古者“生”“性”互用, 在人性的义涵问题上, 告子从生解性, 率先提出“生之为性”的主张。认为人生下来所秉持的东西就是性, 性是一种天然的赋予, 而且仅只是这些天然的赋予, 强调生和性之间同名异实的关系。他否认性之于人的特殊性, 把性等同于普遍的一般。由此, 他又提出了“食, 色, 性也”的重要论断, 以进一步揭示人性的具体内容。可见, 告子对于人性的理解, 是在人的生物性的层面上展开的。孟子显然不同意告子对于人性的这种理解。孟子顺着告子的思路, 首先把生和白

4、, 性和白对等起来, 迫使对手承认“白羽之白犹白雪之白, 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因为在对手的逻辑之中, 是没有个性与共性之别的, 因此, 所有的白都只能是同一个白。接着, 孟子进一步逼问: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 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依据告子的逻辑, 既然白只是同一个白, 则性也只是同一个性, 则犬之性, 牛之性, 人之性是相同的。这样一来, 告子就陷入了被动, 因为在一般人看来, 犬、牛和人不属于同类, 说牛之性与人之性相同, 有违常识。通过辩论, 孟子揭示了自己对于人性的特殊规定, 即人性应是在“人之为人”的层面上去理解, 而不应从人的一般生物性上去理解。孟子的这种对于人性论思想, 在中

5、国的当时, 无异于一种异说。因为在那个时候, 在儒学的外部, 尤其是道家, 思想家们广泛地持着人性天然之说。在儒学的内部, 不仅是告子,就是后来的儒学大师荀子, 也仍然循着以生解性的路子。在荀子第二十二篇中指出: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传统上对于人性的理解, 遵循于词源学的方式和向后看的路向, 都是从既成和实然的意义上着手。告子对于人性的理解, 就是立足于人之为人的现实性和感性的层面; 而孟子对于人性的理解, 重点关注了人( 心) 之卓异, 并注入了未成和应然的因素 , 体现了一种价值的提升与理性的追求。孟子的睿智和同时代的另一位西方大哲亚里士多德不谋而合。对于人, 亚氏这样理解, 人与其他

6、动植物不同, “人的功能, 绝不仅是生命。因为甚至植物也有生命。我们所求解的, 乃是人所特有的功能。人的特殊功能是根据理性原则而具有理性的生活。”这里, 亚氏与孟子一样, 在对于人性的专门理解上, 都抛弃了人的属性中的那些作为人的本能的东西。第二是性之方向之辩。从先天的角度, 告子认为人性是一种既成, 是一种事实, 因而不含有善恶的价值判断。从后天来看, 告子认为人性像一张白纸, 关键是看怎么涂抹。告子用在经验中被认为是最无定性的水来比喻人之性, 他说: “性犹湍水也, 决诸东方则东流, 决诸西方则西流。”水的流向是随意性的, 向东还是向西, 完全决定于外力。这恰如人性, 人性也没有固定的方向

7、, 向善还是向恶, 并不决定于人性自身,而是外力影响的结果。告子以水喻人性, 这是一种简单类比, 本身是缺乏说服力的。但是孟子还是认可了他的这种打比方。所不同的是, 孟子敏锐地区分了水的众多属性, 指出无定性的水有一种“向下流”的定性, “水性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向善, 正如水所具有的这种定性,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并且补充说明了水不向下流人不向善, 都是一种外界强力干预的结果, 是一种本性的扭曲, 从而从外在的角度解释了不善的存在的问题( 不善的内在原因是“放其心”)。这场辩论, 孟子大获全胜。从辩论的本身来看, 这段文字并没有更进一步揭示出孟子与告子对于人性的理解。因为收稿日期: 2006- 10- 16作者简介: 程晋刚、徐国艮, 男,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74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