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doc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8877791 上传时间:2021-01-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概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概论.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绪论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2 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3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4 理解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同等地位?5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哲学的价值?1、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2、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观的角度回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自

2、然辩证法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视野广阔,富有启发性,因而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培养有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4、理解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同等地位?*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哲学的价值?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 自然观?2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4 辩证唯物

3、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5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6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7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定的自然科学基础?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9 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型的统一?10 系统概念的四个要点?11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2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13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4 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具有加和性与非加和性的例子?15 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经哪两种方式相互连接?16 自然界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17 如何理解自然界层次结构之间的双向因果链的含义?18 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19 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

4、自组织机制?20 按照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具备哪些条件才会进入有序状态?21 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22 进化与退化的特点及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表现?23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观点?24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特征?25 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26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27 全球性问题是指哪几个问题?28 生态自然观?29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内涵解读?30 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局限性?31 为什么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1、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是总的认识、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2、辩证唯物主义的

5、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看法和观点。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是物质的2.运动在质上和量上都是不灭的3.意识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 形式5.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矛盾推动自然界运动发展6.人类和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7.实践导致自然界分化为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5、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哥白尼革命6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1

6、.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外因论)2.试图把一切运动都还原为机械运动(还原论)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和位置,不能改变质量,机械论者据此把一切变化归结为位置变化,否认质变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空间和时间成了脱离物质的独立实体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据此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结果6.机械论者据此力图机械的分解自然界,把自然界还原为物质实体的集合,把物质实体还原为基本粒子的集合7.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定的自然科学基础:1.天文学方面: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2.地理学:地质渐变论,自然科学对机械自然观打开的第二个突破 口3.

7、物理学:迈尔,焦耳,亥尔姆霍茨发现能量守恒定律4.化学: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维勒合成尿素5.生物学:细胞学说,生物进 化论6 电磁场理论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1.实现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科学 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为自然科学和人类科学的结合提供了前提9. 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型的统一:1)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是受自然制约的,是不能超越自然限度的。2)处在自然对人的优先地位并不因人 的活动而消失3)人类只能顺应自然规律,4)人在

8、自然界里获得的自由程度还取决于对自己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5)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包括两层涵义,其一自然是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获取所需东西的客体:其二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即人在自然面前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10. 系统概念的四个要点:系统的定义可以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整体大于它的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是系 统组成的基本规律。要点: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2:系统的要素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3:系统的结构使系统成为一个 有特定功能的整体4:功能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11.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

9、内容:1:自然界不仅存在而且演化着2:自然系统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3:自然系统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4:自然系统是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12.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提供了系统的思维方式13.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整体性: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2开放性:与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3.动态性:运动 变化 发展4.层次性:系 统由一定的要素构成,要素则是由更小的其他要素构成的系统,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14. 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具有加和性与非加和性的例子1 所谓系统的整体性指:系统具有其它要素所没有的新性质功能和规律,处

10、于系统中的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它们在孤立状 态时的性质功能及特点。2 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从微观到宏观到宇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3 作为系统中的要素,它 具有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例子:15. 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经哪两种方式相互连接:加和性和非加和性两种方式过渡,系统具有加和性主要指整体在其量上等于它的各个部分的加和。非加和性指系统的各个部分构成 整体以后,整体出现各个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时所没有的新质(新的性质,行为,结构,功能),这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非加和性表 明,系统具有它的各个部分所没有的性质即整体性。16. 自然界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

11、1.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统有构成关系(纵向关系),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性关系(横向关系)2.层次与系统的复杂性有 对应的关系3.高层次和低层次间必然存在双向因果链4.物质系统层次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层次结构的结合度。17. 如何理解自然界层次结构之间的双向因果链的含义:层次结构的纵向联系的特征决定了其中必然存在双向因果链,低层次系统作为原因引起高层次系统的一些结果称为上向因果链;高 层次系统作为原因又会在低层次系统中引起一些结果称为下向因果链。双向因果链既构成了层次间的差异,又沟通了层次间的联系。层次结构的双向因果链表明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统有基础性作用,高层次系统对低层次系统有支配,调节

12、与控制性作用。18. 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1.分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这种类似进化树的分叉是自然演化的一种基本方式。分叉的选择表现在通过远离平衡态对外部随机涨 落的敏感性上。分叉表明了系统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辩证统一。稳定性是不稳定性的基础,不稳定性是达到新的稳定性的必经途径。) 2.突现:突发性、间断性、不可预测性(系统可通过渐变或突变而进化;突现的基本特征:突发性,间断性,不可预测性)3.内在随 机性:确定性和随机性。19、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身组织机制。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的或自动的有序 化,组织化和系统化

13、过程。20、按照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具备哪些条件才会进入有序状态:1,能从外部获得物质和能量并处于远离平衡态,是系统演化的基本条件。2,系统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根据3, 内部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原因“生存原理”关键是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2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1,马克思关于自然界发展无线性的思想,2 自然界的演化是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22、进化与退化的特点及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表现: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纯走向有序的进化,也不是单纯走向无序的退化,而是有序化和无序化的统一,是进化与退化的相互交替。 1,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2,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3,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

14、进化与退化的交替表明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曲折的发展过程 。2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 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24、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特征: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4,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和 共产主义的统一。生态自然观的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是“生态科学”25、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1) 人作为生态系统的调控者,调

15、控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影响,即以人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因为遭到 破坏的生态系统单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复原了,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就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人在创造自己的社会历史的同时,维 护地球健全的生态系统,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维持生命的能力26、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的平衡系统5,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27、全球性问题是指哪几个问题:人口激增,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恶化28 、生态自然观: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主张把人从自然

16、的征服者改变成生态系统的普通要素,人类 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29、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内涵解读: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着眼于三个“实现”1,实现人类社会,经 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3,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基本原则:1,突出 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2 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3 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4 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 公平性原则。30、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31、为什么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

17、式是不可避免的: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时期,首先要把自然界分解开来加以研究,考察各种自然过程的区别,这是科学研究的必然之路。第二部分 科学观及科学方法论1 科学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2 科学知识的特点?3 怎样理解科学是一种认识活动?4 科学精神的内涵?5 科学事实及其类型?6 科学事实的特点?7 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着理论?8 为什么说科学观察重要并且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9 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作用?10 科学定律及其主要特征?11 科学定律的作用?12 科学假说及构成假说的基本要素?13 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14 科学问题的结构及类型?15 简要回答科学问题的来源?16 怎样理解科学研究是从

18、科学问题开始的?17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两个命题的关系?18 科学假说在科学思维和研究中有重要作用?19 为什么说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20 如何进行科学选题?21 科学理论的概念和类型?22 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23 理解科学理论的功能?24 科学的精神气质?25 科学事实的获取方法有哪两种?26 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27 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28 如何理解科学实验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作用?29 在观察试验中有哪些重要的认识论问题?30 理解形成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31 理解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原则?1、科学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1 科学的概念:科学

19、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是创造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2 关于科学的现代观点:1)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以及有效地获取这种知识并加以系统化的方式2)科学是一种驾驭自然的力量3)科学是一种社会 建制,一种专门职业4)科学是一种文化5)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的本质属性:1)客观真理性2)可检验性3)系统性4)主体际性2、科学知识的特点:1)科学知识是用逻辑组织起来的严密知识体系2)科学知识较其他知识而言更精确 3)科学知识较其他知识而言更可靠3、怎样理解科学是一种认识活动:科学是一种认识活动,具有的要素:1)主体要素2)客体要素3)工具要素。科学劳动的主体是人,即科学工作者,其客体

20、是自然界 即科学认识的对象,其手段即工具要素。4 、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1)求真务实的精神 2)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3)开拓创新精神5 、科学事实及其类型:1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的真实描述和判断。逻辑形式:单称命题“S是P” 2 科学事实含事实1和事实2.事实1:客体和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如观测仪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像,因而与客体的本性相关,也与认识条件有关。事实2: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因而既与客体的本性,仪器的性质有关,也与人用以描述事实的概念系统有关。6、科学事实的特点:1)具有可重复性2)渗透着理论3)比较系统4)有相

21、对的独立性。7、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着理论:见论述题二! 8. 为什么说科学观察重要并且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科学观察要求实验结果可以用某种标准的方法进行重演;科学观察要求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科学观察使用先进 的观测技术和仪器,这是保证科学观察客观性的物质基础。9 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新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新理论的基础。2.科学事实属于经验 3 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手段和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10、科学定律及其主要特征:科学定律: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通常是全称命题,可

22、分为经验定律和理论定律。科学定律的特征: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2)具有简明性11、 科学定律的作用:1)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3)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12 、科学假说及构成假说的基本要素: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 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构成假说的基本要素:1)事实基础2)背景理论(包括推理规则)3)对现象本质的猜测4)推演出预言和预见。科学假说的 主要形式:模型,概念,知识形态的假定性理论。13 、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1)科学性与猜测性的

23、统一2)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3)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14 、科学问题的结构及类型:科学问题: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类型: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样 从结构看,科学问题包含问题的指向(问题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研究的目标,求解的应答域。依据知识背景的不同分为:1)常规问题对应反常问题 2)理论问题对应事实问题 15 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1)从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2)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问题3)从科学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中产生问题(悖论)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题5)从社会需要与现有

24、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中产生问题16 、怎样理解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开始的: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科学问题:一定时代的科学知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 决的矛盾。1)问题引导着科研或科学认识的整个过程,问题既是旧理论的终点又是新理论的起点2)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3)科学问 题可以指导科研发展的方向17、“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两个命题的关系:“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与“认识以实践为基础”,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不同命题。前者着眼于科学研究的程序,后者着眼与认识的来源,两者层次不同,实质是统一的。作为认识的一般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

25、础,自然科学理论归根结底产生与科学实践与生产实践。但作为认识的局部或个人的研究过程来看,认识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即使已有的实践和认识的终点,又是新的认识和实践的起点。科学问题这种认识形式既包含先前实践和认识的成果,也预示进一步实践和认识的方向。因此,科研从问题开始丝毫不意味着对实践基础的否定,而是把一般的认识论原理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体化了。18 科学假说在科学思维和研究中有重要作用?1)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先导2)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桥梁3)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媒介4)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有利 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19、为什么说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1)科学理论:经过

26、实验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由科学概念,原理以及由这些概念,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具体的规律 和预见)组成。2)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 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然途径。3)当新发现的事实不能用原来的理论来说明时,就需要提出假说。提出的假说通过实践检验被证实或证伪,被修正或被取代,自然科学就是沿着问题假说理论新问题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地向前发展。20、如何进行科学选题? 科学研究选题及其步骤和基本原则:1)科研选题: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为实现某个特定

27、的目标所需研究的一个或一组科学问题)2)步骤:(1)了解前人的工作和现在的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初步选出课题。(论述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2) 对初选的课题进行初步论证,即进行可行 性分析 (3)评议和确定课题,提出选题报告,经同一行业专家评议,选出最佳课题 3)基本原则:(1)创造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2) 科学性原则 (3) 可行性原则 (4)需要性原则(价值原则)21 、科学理论的概念和类型?科学理论:经过实验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由科学概念,原理以及由这些概念,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具体的规律 和预见)组成,可分为:构造性理论和原理理论22 、科学理论的基本特

28、征: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1)客观真实性2)全面系统性3)逻辑完备性4)科学预见性23 科学理论的功能: 1)解释功能2)预见功能24、科学的精神气质: 1)求着务实精神2)有条理的怀疑精神3)开拓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即以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问题:一 定时代的科学认识原题,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25 科学事实的获取方法有哪两种:观察和实验26 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典型性原则27 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

29、观察。其重要作用分为两方面(1)是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重要手段 (2)可导致新的技术发明 28 如何理解科学实验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作用1)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强化,激化研究对象,在极端条件下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3)加速再现或延缓,模拟研究对象及其变 化过程4)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29、在观察试验中有哪些重要的认识论问题 观察实验中的认识问题:1)理论渗透观察问题2)观察中的偶然性与机遇问题3)微观领域中仪器的影响问题30 形成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1)对应性原则2)解释性原则3)可检验性原则31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是基础,原则有1)相容性评价 2)自洽性评价 3) 简单性评价第三

30、部分 技术观及技术方法论1 技术及其本质2 *理解技术的两重性和技术价值的两面性?3 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4 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5 技术方案的构思方法6 技术创新的过程及特点7 高技术8 实施与实现高技术产业化需要的条件?9 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及机制10 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区别1 技术及其本质:技术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和运用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体现两个方面:技术活动,技术成果。技术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的控制和改造关系。2、理解技术的两重性和技术价值的两面性1.技术价值的概念: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

31、对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有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技术价值只有与主体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2.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制约性、经济性、革命性等),技术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社会的制约性。技术的二重性显现为技术价值的二重性,也就是说,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共存于技术之中,技术的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也共存于技术与其主体的关系之中。3.技术价值的特点:a.技术价值具有客观性b.历史性c.实践性d.相对性 4.技术价值的主要内容:技术的自然价值,技术的社会价值。5 技术的两重性决定了技术价值的两重性,技术的社会价值又具有两面性,即正面效应和负

32、面效应。3、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1.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2.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观察技术要素)3.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 以科技为基础的技术要素,是现代技术构成中主导因素)技术知识表现形式:经验知识,理论知识4.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 1.目的不同:科学认识:认识自然,求真;技术认识:改造自然,求用2.对象不同:科学认识:天然自然包括自然物和自然过程; 科技认识:人工自然包括人工物和人工过程3.过程不同:科学认识:观察实验-假说-检验-理论;个别-一般;经验理论;技术认识:科学知识-想象 技术原理-试验-与理论比照 4.解决问题不同:科学认识:解决是什么,为什么;

33、技术认识:解决做什么,怎么做。5.技术方案的构思方法:技术方案的构思方法:最重要的是技术原理的构思。技术原理:技术系统(包括技术设备,工艺等)必须具备的工作原理。技术发明的核心就在于构思一种新的技术原理或创造一种技术原理的新的运用方式。1.科学原理推演法 2.实验提升法 3.移植综合法 4.智力激励法 5.检验表法或设问法,校核目录法 6.自然模拟法 7.回采法 8.逆向发明法;系统设计法遵循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原则;技术方案设计的主要方法:(1)可靠性设计法 (2)最优化设计法6技术创新的过程及特点:特点:创造性、效益性、风险性、周期性、集群性、系统性 。技术创新的过程:是指企业吸收企业内

34、部和外部的技术成果,并依据市场信息制 定并确定创新决策,依靠技术设计和技术开发,通过中间实验,研制出样品或样机,再通过生产过程使之转变为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和服务使之转变为商品,最后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过程。三个阶段:产生新构想,开发新技术,实施技术的商业价值与扩散7.高技术:就是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知识高度密集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新技术或技术群。8实施与实现高技术产业化需要的条件?高技术产业是指在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高

35、技术产业化是指在高技术的基础上形成新兴产业的过程,它是把高技术成果转化为技术商品,投放市场,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过程。实施与实现高技术产业化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高技术人才的能力与素质是核心因素,原创性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则是提高高技术产业化的前提条件。2 需要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客观需求,这是促进高技术产业化实施与实现的重要动力。3 需要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经济,技术的基础等方面的支撑;4 需要社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环境。9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及机制.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主要是以高科技成果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的高技术创新过程。高技术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它的产

36、生需要经过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科学研究两个过程。在企业层次上,一个企业的高技术产业化过程主要包括一下四个阶段:1)高技术的发明和研制阶段2)高技术产品的开发与推广阶段 3 )高技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阶段 4)市场开发阶段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1)市场创新机制 2 )研究与开发机制 3)风险投资机制 4)官、产、学合作机制 5)法律制度机制 6)激励机制10 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区别:1 技术创新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认识: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2 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发明是技术创新的

37、前提,属于技术领域,它主要是指新技术知识的创造,技术发明包括如下的内容:它的主体是科研人员,它的结果是样品等,它主要追求先进性目标。而技术创新则是技术发明与经济应用相结合,属于技术与经济交叉的领域,它主要是指把技术发明应用于经济而产生的产品,工艺,市场,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它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家及其所属人员,其结果主要是新产品,新工艺等,它主要追求效益性目标。第四部分:科学技术与社会1 科学共同体与科学范式?2 社会建制?3 “无形学院”与学派的异同点?4 举例说明科技是如何进入生产过程,成为第一生产力的?5 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哪些?(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1 科学共同体与科学范式:科学共同体

38、: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是科学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 科学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存在的依据,科学共同体的形成与解体和新旧范式的更替密切相关。2 社会建制: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的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社会建制主要是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科学技术的体制化:就是科技确立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过程。3 无形学院:科研人员组成的许多松散的民间即私人组织的柔性,弹性研究网络。科学的社会规范:1,公有主义规范2,普遍主义规 范3,无私利性规范4,独创性规范5,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规范。科学组织形式与科学精神气质结合。无形学院与学派的异同点

39、:1)共同点是:A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B立足于自由联合 C 进行学术思想的通信交流和自由讨论。2)不同点是:无形学院可以是多学科的,排它性不强。学派基本上是单学科的。4、举例说明科技是如何进入生产过程,成为第一生产力的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日益强化。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加快向现代生产力转化的情况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进一步丰富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内涵,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的第一位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但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不仅取决于体力的强弱,更取决于劳动者智力的高

40、低,在现在条件下更是如此。科学对劳动资料渗透和强化作用尤为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天然自然物的比重不断下降,人工自然物的比重逐渐增加。管理的科学化和管理手段的机械化,使生产力中的各种因素得以有效组织,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效率得以迅速提高。科学技术通过他对生产力诸多因素的渗透作用和结构作用,显示了他对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作用的主导作用。5 支持系统:1,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2,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结构3,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决策结构思潮:1,知识产业2,后工业社会3,第三次浪潮4,大趋势论论述题:一 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1 系统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它的各个

41、部分的总和。指系统具有其要素所没有的新性质功能和规律,出于系统中的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它们在孤立时的性质,功能和规律。2 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3 理解整体性:(1)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不同于它的各个组成要素所具有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即系统具有其他各个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不同质”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2)作为系统中的要素,它具有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了解系统的整体性,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特别是要了解系统的加和性和非加和性的关系。(3)首先,要素决定系统,有什么样的要素就有什么样的系统。如铁,镍,镉元素组成无机物系统;CHO元

42、素组成有机物系统。要素决定系统还表现在系统的非加和性上,例如:一块手表的重量等于组成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系统又具有非加和性:指的是系统的各个部分构成整体以后,整体出现各个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时所没有的新质(新的性质,行为,结构和功能),这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整体质不同于部分质,整体质不是部分质的累加或加和的结果。亚里士多德说:“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非加和性表明:系统具有它的各个部分所没有的性质即整体性。(4)其次,系统的整体性还表现在对于由各个部分组成的特定整体来说,又不能离开其整体去把握它的各个部分。这种整体性常常表现于部分不能脱离其整体而存在。有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或分享)事物的整体性

43、质,这种情况在生物有机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上割下来,实质上讲已经不是“手”了。二:理论渗透观察如何理解1 观察的定义: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外部的各种刺激,形成对周围事物的印象。观察的主要特点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自然现象进行研究。所谓自然发生的条件,就是说,在观察时,人们不干预自然现象,使其按照本来的状况运动和变化。2 这种选择性决定了理论的渗透。科学事实是经过检验的真实的经验事实,因为获取科学事实有两种途径,一是科学观察,二是实验。3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特别是在人的科学认识活动中,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并不是以空白的头脑去认识的,而是以自己已经占有的

44、知识和理论去认识。从认识论上说,人的认识不是成立于“对象”与“影像”的二项关系中,而是成立于以“认识活动”为中介的“对象”与“映像”的三项关系中。作为“对象”与“映像”的中介,“认识活动”不仅是包括认识主体的感觉,知觉,表象,而且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而认识主体的概念,判断,推理并非仅仅是认识的“理性形式”而且是“认识的理论内容”。认识主体以自己的认识活动为中介去形成关于“对象”和“映像”,因此,在观察中不可避免地渗透理论。4 观察渗透理论,观察才有科学意义。人们的科学观察是有目的的观察,是为了解决某个或某种问题而进行的观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始于问题。相反,如果观察不渗透着某些相应的理

45、论,不仅观察的过程无法进行,观察的结果无法得出,甚至连观察的对象都不存在。5 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而且是加工信息的过程。6 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达出来的,通过语言来自客体的信息被编码记载下来。7 理论在观察中起“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界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的作用。名词解释1.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的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2.涨落:系统或其中某个变量或行为对于宏观量的统计平均值的偏离。3.生态自然观: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主张把人从自然的征服者改变成生态系统的普通要素,人类 和大自然其他构成着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与自然

46、按协调发展,共同进化。4.范式:是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和共同的约定,是科学共同体的存在根据,科学共同体是范式的承担主题。5.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科学定律:仅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6.科学理论:经过试验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由科学概念,原理以及由这些概念,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具体的规律 和预见)组成,可分为结构性理论和原理理论。7.科学精神:即以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问题 :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原题,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中需要解

47、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8.线性:主要是指相互作用的量之间有比例的关系,各个作用是彼此独立的。非线性:主要指相互作用的量之间没有特定的比例关系 ,各项变化不均匀,各个作用彼此相干或交叉,叠加原理失效,结果通常是随机的,多元的。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9 环境:与系统的组成元素发生相互作用而不属于该系统的事物。10相干性:是部分之间的约束,选择,协同的关系。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对象,(即互为作用者与被作用者)的双向因果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相干性。11进化:在没有外界的特定的干预的前提下,物质客体演化过程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反之为退化。12 结合度:随着层次由低到高推进,结合的紧

48、密程度由大到小递减。层次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各个层次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13 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它有两种不同的趋势:进化与退化。14 进化:在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的情况下,物质实体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及过程。15 序:时空结构的规则性,它表现为时空结构的规则性,和时间演化过程的某种规律性。16 有序:事物或系统要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与转化。自然界中的有序分为:1)结构序(时间序,空间序,时空序)2)功能序17系统: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18 对称(破缺):在一定变化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实际对应着有序态。19 机遇: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的事件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20 判决性实验:能对两种对立的理论起到“肯定”一个和“否定”一个的裁决作用的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