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13年高考复习课件:必修2 第7章 第1、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ppt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8886086 上传时间:2021-01-2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8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2013年高考复习课件:必修2 第7章 第1、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生物2013年高考复习课件:必修2 第7章 第1、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生物2013年高考复习课件:必修2 第7章 第1、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生物2013年高考复习课件:必修2 第7章 第1、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生物2013年高考复习课件:必修2 第7章 第1、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2013年高考复习课件:必修2 第7章 第1、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2013年高考复习课件:必修2 第7章 第1、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物种不变论,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更古老,高等,的生物,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中心,论点。(,),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进化,多样性,适应性,遗传和变异,个体,渐变,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是(,),D,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 的新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

2、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解析: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析问题时应注意:生物 变异在前,选择在后;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 供原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 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的全部个体叫种 群,种群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_。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 _数的比率。 (4)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_的改变。,同种生物,全部基因,等位

3、基因,基因频率,_发生定向的改变 生物,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_,不利变异被,_,有利,变异积累种群的,朝,_的方向缓慢进化。,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不定向,淘汰,基因频率,适应环境,4隔离与物种的形成,(1) 物种 :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_ 并且产生,_的一群生物。 (2) 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 _的现象。包括两种类型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_,(3)作用: 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5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_之间在,(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 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交配,

4、可育后代,自由交流,隔离,生殖隔离,无机环境,_、,_、,(2)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_。,1.突变是不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2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但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产生生殖隔离。(,),3自交能改变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但不能改变后代的基因,频率。(,),4自由(随机)交配不能改变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也不能改,变后代的基因频率。(,),基因,物种,生态系统,考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1)过度繁殖 过度繁殖是基础,为自然选择提供较多的原料,使生存斗 争更加剧烈。 (2)生存斗争 生物和生物、环境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 进化,

5、是生物进化的动力。,(3)遗传变异,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大量的原始选择,材料,所以说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4)适者生存,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表现在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过程。,2自然选择的对象,(1)直接对象: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2)间接对象:相关的基因型。,(3)根本对象: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即自然选择的实 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 因频率。,3自然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4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1)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没有做出科

6、学的解释。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3)强调物种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自然选择学说各内容的相互关系,【典例1】(2011 年柳州模拟)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是定向的,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A,B,C,D,答案B,考点对应练,1(2011 年肇庆一模)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A基因型,B,B表现型 C不利变异的基因 D肽链的结构 解析: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发

7、展,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对种群的理解 2.种群的基因库 (1)种群的基因库包括了种群内所有个体、所有细胞的所有 基因。 (2)种群基因库不因种群中个体死亡而消失,而在代代相传 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3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1)基因频率,某种群中某基因的数目 该种群中全部等位基因的总数,100%,常染色体遗传中基因频率的计算 a设某种群的个体数为 N,有一对等位基因 Aa,基因型 为 AA、Aa、aa 的个体数分别为 n1、n2、n3 ,A、a 的基因频率 分别用 PA 、Pa表示,则: b若给出的是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则可用定义公式计算。,PA(2n1 n2)/2N Pa(

8、n22n3)/2N,c若给出的是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百分比,则可以将百分 号去掉,按定义公式计算;或直接用“该基因型纯合子的百分 比杂合子百分比的 1/2”来代替。 伴性遗传中基因频率的计算 以色盲为例,由于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存在于 X 染色 体上,Y 染色体上没有,因此:,色盲基因频率,色盲基因总数 2女性个体数男性个体数,100%,(2)基因型频率,某基因型的个体数 种群总个体数,100%,(3)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前提条件:种群大;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发生;没有新基因加入;没有自然选择。,推导过程,a设一对等位基因为 A 和 a,其频率分别为 p 与 q(pq,1)。,

9、b亲代 AA 和 aa 自然交配后 F1代具有 AA、Aa、aa 三种,基因型,其频率如下列公式:,p(A)q(a)2p2(AA)2pq(Aa)q2(aa),则 AA 的基因型 频率为 p2,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2pq,aa 的基因型频率为q2。,c意义:实现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相互转换。 得出结论:F1 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1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2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 率发生变化。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 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

10、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 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3种群基因突变数的计算:每一代出现的种群突变数种,群个体数每个个体基因数每个基因的突变率。,4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所以可遗传的变 异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 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 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三、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种群与物种的比较,续表,2.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地理隔离,生殖隔离,若仅有地理隔离,两个分开的小种群重新相遇,可以再 融合在一起;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而生殖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只有地理隔离而

11、不形成生 殖隔离,不能产生新物种,只有出现生殖隔离才形成新物 关系 种;生殖隔离保证了物种间的不可交配性或后代不育 性,从而也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都能阻断不同种 群间的基因交流;地理隔离造成自然选择方向不同,从 而促使不同种群的遗传组成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地理 隔离往往是生殖隔离的先决条件,续表,四、物种形成的两种方式,1渐变式(经过长期的历史年代逐渐形成),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 但是,在地理隔离的基础上,经选择可加速生殖隔离的形成, 所以经地理隔离、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是物种形成常见的方式。,2骤变式,(1)染色体数目变化:一旦出现可以很快达到生殖隔离,如,

12、多倍体的形成。,(2)染色体结构变化: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化的个体和原始物 种杂交,可育性降低,形成初步的生殖隔离,以后经过进一步 演化形成新的物种。,五、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1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使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2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3.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不断完善了生物的 进化理论。,(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作用的研究已从个体水,平上升到种群水平。,(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和基础仍

13、是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进化论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1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和三个步骤,(1)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隔离。,(2)三个步骤: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2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突变;基因迁移(即个 体的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小种群中某些个体由于没有交配 机会而使某些基因消失);非随机交配;自然选择。,3定向与不定向: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基因频率 改变和进化方向都是定向的,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4如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生物的进化、适应性和新,物种的形成,【典例2】(2011 年苏北二调)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

14、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 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 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解题思路自然选择中,直接受选择的是生物的性状,也 就是表现型,适应环境的表现型得以生存,不适应的被淘汰, 从而改变生物的基因频率;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 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体现生 物的进化;地理隔离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基因库 产生差别,只有当差别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导致生殖隔离,

15、出现 新的物种。,答案D,考点对应练 2(2011 年汕头统考)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C,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的变异 B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D隔离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生物产生不定向的变异,环境对变异的生物进行选 择,所以说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抗药性进化的实验,1实验原理:生物通过自身的遗传和变异会产生抗药性个,体和不抗药性个体。,2实验方法:将培养的细菌分成两半,一半用药物直接处 理,一半不处理,观察后代是否都有抗药性,如果都有抗药性, 则药物不是使其突变而产生了抗药性,而是选择的结果

16、。 3实验结论:生物抗药性的进化是药物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药物使其突变而产生了抗药性。,【典例】下面是关于果蝇对 DDT 抗药性进化的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 涂有 a 浓度 DDT 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 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 2a 浓度的 DDT 处理,将存活下来 的果蝇的后代(第三代)用 3a 浓度的 DDT 处理用同样的 方法逐代将 DDT 的浓度增加到 15a 处理果蝇。到第 15 代时, DDT 浓度增加至 15a,仍有能抗 15a 浓度 DDT 的果蝇存活,因 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 (D

17、DT)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明了拉马克 “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实验二:将若干对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 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 1a 浓度 DDT 分别处理 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存活家系的另一半果蝇中,再 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 2a 浓度的 DDT 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果蝇 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用 3a 浓度的 DDT 处理每个 家系的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 DDT 的浓度增加到 15a 处理果蝇

18、。到第 15 代时,DDT 浓度增加至 15a,也产生了能抗 15a 浓度 DDT 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父母及 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 DDT。,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1)DDT 对 果 蝇 变 异 所 起的 作 用 不 是 “ 诱 导 ” , 而是 _ ,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 _ 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 处理) 之 _(前、中、后)。,(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 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_。,解题思路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抗药性的产生 是药物对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药物使其产生突变;没有直接 接触药物的

19、细菌仍能产生抗药性,说明了上述的结果。,答案(1)选择 不定向,前,(2)实验一将果蝇个体作为进化的单位来研究,不能发现个 体变异的不定向特点;实验一用 DDT 直接处理果蝇,虽然看到 的是群体变异,但容易误认为 DDT 对果蝇的抗药性起“诱导” 作用,而看不出被“诱导”掩盖下的“选择”作用,1(2011年广州调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单倍体育种能定向改造生物 B病毒进化的原材料可来自染色体变异 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D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 选择 解析:病毒无染色体变异;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可遗传变异、隔离和自然选择。,),C

20、,2(2011 年惠州三模)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B产生了地理隔离 C形成了生殖隔离 D改变了基因频率,3(2011 年广州联考)有关生物进化及新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D,A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生物进化决定了自然选择的方向 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4(2011 年佛山一模)关于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D,A变异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太空射线能使种子发生定向变异 C一个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D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解析: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

21、择会使种群 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5(2011 年广东双选)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 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 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A定向突变,BC,B抗生素滥用 C金属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 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他细菌获得耐药基因 解析:突变是不定向的;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 抗生素的滥用相当于对细菌进行了自然选择,导致了超强耐药 性基因NDM1 在该细菌中逐代积累,该NDM1 基因编码 金属内酰胺酶,由此推测金属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 失活。,6(2011 年深圳一模双选)有关突变和基因频率的说法正确,的是(,),BD,A突变可以改变核苷酸序列,不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 的位置 B经过基因突变后,原有的等位基因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C某人群的女性中正常者占 99.5%,则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0.5% D自然界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 改变 解析: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能改 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