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导引.ppt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8940043 上传时间:2021-01-2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9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欣赏导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文学欣赏导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文学欣赏导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文学欣赏导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文学欣赏导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欣赏导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欣赏导引.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欣赏导引,:,第一部分:文学作品的阅读,文本与文学文本的阅读 多角度的解读和文学美的品鉴 释义与辨味 艺术中的通感与欣赏中的联觉,1.1.文学文本与文学的鉴赏,文学文本 文本 文学文本 文本的特征 文学文本的阅读 文学文本的阅读角度 文学文本的阅读过程,1.1.文学文本与文学的鉴赏,文本 文学文本 文本的特征,1.1.文学文本与文学的鉴赏,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文学文本的三个特征启发我们,文本为我们创造的是一个自足完满的艺术世界。文学文本的阅读首先应该,而且可以从文本语言组合和意象的把捉来

2、完成文本的解读。这两首我们都熟悉的小诗的阅读就是一个很好地证明。,1.1.文学文本与文学的鉴赏,文学文本的阅读: 文本的解读与鉴赏 把一般的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细化和深化,就是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 这是一个对文本的反映、实现的过程。 这是一个对文本加以改变、丰富的过程。,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叹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九月九日齐山登高,1.1.文学文本与文学的鉴赏,文学欣赏的两个阶段: 文学欣赏的第一个阶段:由通晓文字(词、句),比如细心领会组成文本的字、词、句、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细致

3、体味文本在特殊的词、句组合中包含的特殊意蕴,在语词符号的提示之下,发挥联系与想象,感知文学形象的阶段。 文学欣赏的第二个阶段:在感知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反复揣摩玩味,深入领会言下之意、言外之意,并充分体味作品佳妙之处的阶段。这是文学欣赏的目标。,1.1.文学文本与文学的鉴赏,文学文本的阅读过程 一般性阅读(教材第4页) 细读(教材第45页) 批评性阅读(教材第5页),1.2.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中国传统的读诗方法: 释字训义的解读 以笺注出处、考释字义为主的阅读方法; 考据故实的解读 通过考据名物故实达于对诗意的解释的阅读方法; 辨味品第的解读 钟嵘开创的所谓“诗之为技,较尔可知。以类推

4、制,殆均博弈”的阅读方法; 由作家生平推断文本意向的解读 由作家仕宦出处、师友渊源等的考察作为解释文本依据的阅读方法;,1.2.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文学文本阅读的角度: 科学的解读 实用的解读 审美的解读,1.2.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我们何以要倡导一种审美的阅读? 文学为我们建构的是一个审美的世界,这是一个想象的世界,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体验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与现实保持着适度距离的世界。它唤起我们相应的联想和想象,触发我们相应的情感体验,让我们在获取某种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感悟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世界里无法求取科学的真; 文学的世界也不能给我们提供现实功利要求的满足

5、;,1.2.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结冰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抑揄。凡是科学的人们,这样的很不少,因为他们精确地钻研着一点有限的视野,便决不能和博大的诗人的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又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精神相通。 鲁迅:诗人之敌,1.2.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文学欣赏的审美态度: 欣赏者应该

6、与欣赏对象保持适度距离的审美观照的态度,即要以一种“寻”美的、欣赏美的态度而决不是一种应对实际人生的态度去对待文学。 要把戏当做戏看,而不把戏与现实相混淆; 要把小说作为小说来读,而不把小说中的故事与生活等同起来,1.2.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朱光潜先生谈观海雾 海上航行观雾: 海上航行遭遇大雾,大雾之中听着若远若近邻舟的警钟,看到水手们手忙脚乱地走动,似乎一切都只能听任命运的摆布,仿佛大难临头,让人心焦气闷,那情景即使后来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站在海岸观雾: 那清烟似的薄纱笼罩着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拖慢掩,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

7、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周围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是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1/26/2021,15,1.3.释义与辨味,“释义”,是指对语词、文句的意思的理解和确认。也就是我们在上节中探讨过的字字落实,通晓文字,并在此基础上去领会语词、文句的特殊意蕴,包括暗示义、引申义、隐喻义等。 “辨味”,是指对文本借助语言传达出来的特殊意味、韵致、情趣、情味的感知与体认。,1.3.释义与辨味,字字落实:是指文学作品的欣赏一定要细致地阅读理解文本语言(词句),以求获得对那些让我们疑惑的字义、词义的清晰的理解。,1.3.释义与辨味,工文与工诗,大似国手棋。 国手

8、虽漫应,一著存一机; 不从著著看,何异管中窥? 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 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 今人诵文字,十行夸一目。 阏颤失香臭,瞀视纷红绿。 毫厘不相照,觌面楚与蜀。 金元好问,1/26/2021,18,1.3.释义与辨味,文学文本的释义: 文学阅读过程中的释义,既是一个通晓文字,消除语言障碍的过程,更是一个在词、句的关系,也即由“上下文”构成的具体“语境”中,结合具体文本语境,通过细致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语气,以及特殊的修辞手段的运用等等,来重新确定词句意义的过程。,1.3.释义与辨味 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 我也许会忍受黑暗; 可如今,太阳把我的寂寞 照耀得更加荒凉。 狄金森无题

9、,1/26/2021,20,1.3.释义与辨味,文本的释义是一个需要综合运用我们已有的包括语言、文学、文史等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储备的过程。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暮春时节,可写之景很多,如残花落红,如孤帆芳草,而且这些景致大约也都能映照伤别之情。那么: 第一,何以诗人单单突出江风中依依袅袅的杨柳 和随风飞舞的杨花? 第二,那飘荡空中的“数声风笛”与这江上揖别 又有什么关系?,1/26/2021,21,1.3.释义与辨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北朝乐府民歌有折杨柳歌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10、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末无名氏送别)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以折柳相赠来寄托惜别之情,以柳枝杨花伴和悠长哀怨的笛声来抒写离别之情或故园之思,实际上成为一种传统,由柳枝、杨花、笛声等物象融会而成的意象,实际上成为中国古典诗词抒写离情别绪、故园情怀的典型意象。,1/26/2021,22,1.3.释义与辨味,文本释义是一个需要调动我们的生活经验或情感经验加以参证的过程。 香菱笑道:“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11、这余字合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挽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青碧连云。谁知我昨儿晚上看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1.3.释义与辨味,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棲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1/26/2021,24,1.3.释义与辨味,释义基础上的辨味: 要求读者在语词符号的提示下去细心体味通过特殊语言表达方式传达出来的情味韵致。 在文学中,作家、诗人所关心的不是某种信息传达的“正确”或“真实”,而是借助语言所能唤起的情感或态度

12、的性质,或者语言运用所能产生的情感效果。换句话说,诗歌语言只要求能够激发出相应的情感,而不要求自己去做某种具有可验证性的,即可以被经验事实加以证实的表述。,1.3.释义与辨味,不求甚解: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辨味”也即要能 “会心”“会意”: 把文字(词、句)转化为我们的内心感觉, 在一种有距离的透视中去遇会作者的“心”、“意”。,1/26/2021,26,1.3.释义与辨味,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之二) 眼穿当落日,心死着寒灰(杜甫喜答行在所三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人是无港的船,时光是无岸的河,人漂泊着

13、从上面走过(拉马丁湖) 情至极处必用语惊人。在诗中,语言的运用似乎永远被置于突破事理逻辑和语言常规的、突兀的结合之中,而形成一种对于常情常理的“反叛”。钱钟书曾经谈到的:“明知事之不然,而反词质诘,以证其然,此正诗人妙用。夸饰以不能为能,譬喻以不同类为类,理无二致。”,1.3.释义与辨味,于无字处读书 水浒传第三十七回“没遮拦追赶及时雨,船火儿大闹浔阳江”写宋江在张横被打劫,本以为性命不保,忽听到李俊的声音,知道有救了,“钻出船上来看时,星光明亮。”,此十一字妙不可说。非云星光明亮照见来船那汉,乃是极写宋江半日心惊胆碎,不复知天地何色,直至此,忽然得救,夫而后又见星光也。 金圣叹批语,1.3.

14、释义与辨味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的脸上联大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疼;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得胜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 鲁迅阿Q正传,1.3.释义与辨味,南州溽暑醉如酒, 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 山童隔竹敲茶臼。 柳宗元:夏昼偶作 子厚日午山童二句,须待累年,方得领略此诗气味。 (黄徹巩溪诗话),1.3.释义与辨味,语感的培养与文学鉴赏过程中的辨味: 语感:指对特殊语境下语词和文句特殊寓意以及作家借助语词、文句的运用所传达的特殊韵致、情味的领悟能力。 正如对音响、

15、旋律、节奏的敏感(乐感)之于音乐欣赏,对色彩、光影及空间构图的敏感之于绘画欣赏,语感的培养对文学欣赏具有重要意义。,1.3.释义与辨味,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夏丏尊语,1.3.释义与辨味,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样过。 (鲁迅:孔乙己) 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真个是在窑里看电影?”“不是窑,是电影院。”“

16、前回你说是窑里。”“噢,那是电视。一个方匣匣,和电影一样。”她歪着头想,大约想象不出,又问起别的。“啥时想吃肉。就吃?”“嗯。”“玄谎!”“真的。”“成天价想吃呢?”“那就成天价吃。”这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问。“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白肉?”她觉得北京人不爱吃肥肉,很奇怪。她仰着小脸,望着天上的星星;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33,1.4.艺术中的通感与欣赏中的联觉,本节要讨论的问题: 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通感现象; 文学欣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34,1.4.艺术中的通感与欣赏中的联觉,艺术中的通感: 指一种感觉的“挪移”,表现为不同感觉之间相互沟通,使本来属于某

17、种特定感觉经验的对象,被感知为另一种感觉经验的对象,如将视觉经验对象感知为听觉经验对象,或者将听觉经验对象感知为视觉经验对象。 如声音有形、质:促织声尖尖似针 如颜色能有声音:犹吹花片做红声,35,1.4.艺术中的通感与欣赏中的联觉,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 东家胡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 李贺蝴蝶飞(视觉向触觉挪移) 促织灯下吟,灯光冷于水。乡魂坐中去, 倚壁身如死。求名为骨肉,骨肉万馀里。 富贵在何时,离别今如此!出门长叹息, 月白西风起。 刘驾秋夕(视觉向触觉挪移),36,银河扑醉眼,珠串咽歌喉。去梦随川后,来风贮石邮。 兰丛衔露重,榆荚点星稠。解佩无遗迹,凌波有旧游。 曾来十

18、九首, 私谶咏牵牛。 (李商隐拟意,听觉向视觉兼触觉挪移,听声类形) 宋玉愁空断,娇饶粉自红。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 注口樱桃小,添眉桂叶浓。 (李贺恼公,听觉向视觉转移),1.4.艺术中的通感与欣赏中的联觉,37,1.4.艺术中的通感与欣赏中的联觉,依照常理,人的各种官能感觉是不能相兼得,即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触觉)应该各司其职。 人之百官,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借官也。 (荀子君道篇) 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目不能坚,手不能白。(公孙龙子坚白论) 目无偿音之察,耳无照景之神。(陆机演连珠),38,1.4.艺术中的通感与欣赏中的

19、联觉,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钱钟书:通感) 如嗓音响亮、有磁性、滞涩; 很热烈的红色,沉静的蓝色,很沉重的黑色; 汉语中的“辣”在英语中为“hot”;,39,1.4.艺术中的通感与欣赏中的联觉,艺术创作中的通感,是作家、诗人艺术思维高度发挥的结果。在艺术思维高度发挥的情况下: 一方面会很自然地突破单一感觉经验,而出现各种感官相互沟通,达到对于描写对象的全身心地体察。 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感觉界限被打破且

20、交互作用,也必然会产生有感觉的挪移创造出来的看似无理却妙味无穷的文学意象。,1.4.艺术中的通感与欣赏中的联觉,欣赏中的联觉 欣赏中的联觉是指文学欣赏中欣赏者要在语言符号的提示之下,有效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能力,将语言符号转化为艺术符号。 这里涉及的是文学欣赏中欣赏者的感受、联想、想象等积极心理活动的发挥的问题。,1.4.艺术中的通感与欣赏中的联觉,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乡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

21、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取曲子。在听时,恰唱道“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1.4.艺术中的通感与欣赏中的联觉,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对语言的感受 联想想象(符号转换) 体验玩味,1.4.艺术中的通感与欣赏中的联觉,艺术中的通感和欣赏中的联觉: 通感的核心: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向其形状如此。(孔颖达礼记正义) 听声类形由声音心想其形状 欣赏的关键: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将语言符号转化为艺术符号,即完成意象重建。 心想形状:仿佛听到、闻到、看到、触摸到;,1.4.艺术中的通感与欣赏中的联觉,枫叶芦花两鬓霜, 樱桃杨柳久相忘。 当时莫怪青衫湿, 不是琵琶也断肠。 杨基:过琵琶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