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原理9章1(王建昕).ppt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8959398 上传时间:2021-01-2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发动机原理9章1(王建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9章1(王建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9章1(王建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9章1(王建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9章1(王建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发动机原理9章1(王建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发动机原理9章1(王建昕).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876年世界上第一台内燃机诞生,至今已130 1943年:美国洛杉矶市出现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 1952年:加州工大A.H.Smit博士提出Smog生成机理: HC NO2 O3 PAN(过氧酰基硝酸盐) 1966年:加州实施世界上第一个“汽车排放法规” (7工况) 1968年:日本实施“大气污染防止法” (怠速检测CO) 1970年:欧洲开始实施排放法规 (怠速检测CO、HC) 1984年:中国实施排放法规 (汽油车怠速CO、HC 、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 1999年:北京实施国法规 2000年:全国实施欧法规(与欧洲相差8 2008年:北京实施国法规,实现

2、了国际接轨 2010年: 全国实施国法规(汽油车),序言排气污染及其防治的历程,第9章 有害排放物的生成与控制,第9章 有害排放物的生成与控制,9.1 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与影响因素 9.2 排放法规及测试方法 9.3 汽油机的机内净化技术 9.4 柴油机的机内净化技术 9.5 汽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 9.6 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第9章 有害排放物的生成与控制,9.1.1 有害排放物的种类与危害 法规限制成份: CO、HC、NOx、颗粒物(针对汽油车和柴油车),其他有害成份: 硫化物SOx、铅化合物、醛类、苯类、丁二烯、柴油机排气臭味等,也称为非常规排放物。,9.1 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与影响

3、因素,9.1.2 评定指标和单位,9.1.3 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1)Thermal NO 2)Prompt NO 3)Fuel NO,NO生成途径,1、NOx = NO+NO2+N2O 燃烧中主要生成NO,少量NO2,1) Thermal NO,Extended Zeldovich Reaction (19461973),( O2 2O ),O N2 NO + N H75 Kcalmol1 (1) N O2 NO + O H31.4 Kcalmol1 (2) N OH NO + H H40.8 Kcalmol1 (3),生成条件: T1800K(1、3式均为强烈的吸热反应) a1.0,氧化

4、氛围 已燃气体区域(火焰前锋面后),控制反应,2) Prompt NO,Fenimore. C P, 1971年,(CnH2n CH、CH2 ),CH N2 HCN + N H3.3 Kcalmol1 (4) CH2 N2 HCN + NH,由HCN CN NO 由N经式(2)、(3) NO 由NH N NO,生成条件: 相对低温 a1.0 ,0.60.7时出现最大值,还原气氛 燃烧中的气体 (火焰前锋面上),3)Fuel NO,燃料中的氮化合物,HCN、CN、NH2、NH,NO,生成条件: 低温,小于1800K,700900K时有很高生成速率; a影响不明显,a1.0时,NO生成速率几乎不变

5、; 随燃料含氮量的增加,NO几乎直线上升。,影响NOx生成的三要素,温度 T,则NO平衡浓度 ,NO生成速率,则NO (其中,生成速率影响最大) 氧浓度 温度一定时,氧浓度,则NO 反应时间 如图所示(甲烷CH4火焰), 相对CO、H2O等,NO 反应较慢,因此在实际 发动机燃烧结束时尚达 不到平衡浓度,反应时间(S),热NO 是内燃机燃烧中的NOx主要来源,汽油机中NO生成过程例:,A点:较早燃烧达高温(图b,Xb=0); 受绝热压缩,温度进一步提高; 高温及长时间 NO。 B点: 相反(图b,Xb=1) 冻结:导致在化学平衡浓度和实际浓度之间出现差别(图c),保持较高浓度排出。,A,B,火

6、花塞,曲柄转角(CA),平衡浓度,实际浓度,2、CO,不完全燃烧产物,主要受混合气浓度影响,不完全燃烧 a 1 时:局部缺氧 热离解 CO2 CO 排气中生成 HC在排气中进一步氧化时生成CO,3、未燃HC (THC),(1)HC在汽油机中的生成机理,不完全燃烧 a1,混合不均、减速、失火、循环波动 壁面淬熄效应 低温、弱流动和弱湍流导致淬熄层(Quenching layer) 窄缝处面容比大,火焰无法传入,也称缝隙效应 油膜和积碳吸附 混合气形成过程中,吸附HC; 燃烧过程中,“躲过”火焰; 排气过程中,脱附释放,形成排放,汽油机排气过程中HC排放变化,第一HC峰值: 来源于排气门周围淬熄层

7、 第二HC峰值: 来源于壁面及环岸部淬熄层,混合不均匀 过浓或过稀,(2)HC在柴油机中的生成机理,油束核心区,着火区,混合过稀区,稀限,浓限,HC在柴油机中的生成机理,喷油器压力室容积,燃油滞留于压力室 受热膨胀或汽化后低速进入燃烧室 难以混合燃烧,二次喷油或后滴,4、微粒及碳烟PM Particulate Matter, Soot(Smoke),微粒的成分,近年来提出: PM10、PM2.5、汽油机PM PM粒度越来越小,目前可认为绝大部分在0.11m范围(右图),某欧2柴油机PM粒度分布,PM高度显微图例,思考题,1. NOx生成的三个途径:( ) 、( ) ( )。 2. 热NO生成的

8、三个影响因素:( )、( )、( )。 3. PM的三种组分为 ( )、( )、( )。 4. 汽油机THC生成的原因有: ( )、( ) ( ) 5. 不同类型汽车的排放测试方法不同,轿车采用( ),10吨以上载重车采用( ),城市公交车采用( )方法。,Thermal,Prompt,Fuel,温度,空然比,时间,DS,SOF,Sulfate,过稀和过浓,淬息效应,油膜和积碳吸附效应,转鼓,?,台架,PM ( Soot)的生成过程,Soot源于烃类燃料在高温缺氧下的裂解,详细机理尚不明确。,碳粒氧化 (燃烧后期),PM生成 (膨胀和排气),碳粒生成 (燃烧前期),大的燃油颗粒汽化剩下的重质烃

9、,高温脱氢碳化焦炭状大颗粒碳粒(PM10) 气相烃裂解、脱氢乙烯(CH2CH2)乙炔(CH-CH)聚乙炔原子级碳粒聚合生成碳核(约2nm ),遇充分的氧化氛围,碳粒部分氧化,小碳粒碰撞、聚合较大碳粒(不规则形状、多孔聚合物),吸附HC和硫酸盐 PM,柴油机PM排放的粒径分布,按粒径大小可分为四个区域: 纳米微粒(Nanoparticles), 超细微粒(Ultrafine Particles), 细微粒(Fine Particles),PM2.5 其余,PM10微粒。 按形态不同可分为三类: 核态(Nuclei Mode), 凝聚态(Accumulation Mode) 粗糙态(Coarse

10、Mode)。 从分布特征上来看,呈现双峰形态,分别对应核态及凝聚态,说明:,质量排放的主体在凝聚态微粒 而数量排放的主体在核态微粒,8.1.4 有害排放物生成的影响因素,(1)汽油机,1、a的影响,CO: a ,CO(单调); a1,逐渐达最低值 HC: a ,HC ; a 过大,HC回升(过稀) NO: a1.1后,氧化气氛,但温度下降,NO a1.1左右,高温富氧同时具备,NO达峰值。,(2)柴油机,NO:与汽油机相似,但注意区间 碳烟:与汽油机CO相似,但向稀区平移 CO:与汽油机CO相似,过稀时回升 HC:a2后,过稀和低温使HC ,随混合趋于均匀,柴油机NOx趋于汽油机的规律,均质预混程度,a的影响,2、发动机类型的影响,汽油机Vs柴油机: CO:汽柴(10:1) HC:汽柴(5:1) NO:汽柴(2:1) PM:汽柴(1:10100),直喷式柴油机Vs非直喷柴油机,3、使用工况影响,表91 汽油机在不同工况下排气成分的体积分数,复习要点,NO生成的三个途径和三要素; HC在柴油机和汽油机中生成机理的不同; PM生成机理,PM与碳烟的关系; a对各种生成物的影响以及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