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doc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8997842 上传时间:2021-0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程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程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程改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的组成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新课程理论的特点1.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2.教学不只是忠诚的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3.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5.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国外课程改革趋

2、势1.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2.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我国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以及发展趋势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当地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内容与评价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状况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5.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性6.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的主要特征1.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形结合,突出目标的发展型2

3、.注重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超越性3.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人文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氛围,科目过多倾向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依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倾向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设施过于强调接爱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现状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区别和造成的功能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课程目标在整个课程中的意义1.为课

4、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2.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3.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4.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我国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农村中学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4.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新课程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我国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课程内容的来源或者组成部分1.关于自然、社会和认得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

5、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态度的知识经验,这部分经验构成了课程中道德、审美、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的三种认识1.课程内容即教材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3.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1.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中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课程内容的选择1.走进学生生活,尊重“儿童文化”,强调直接经验的积累,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2.反应当代社会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注重关系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新课程的实施策略1.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2.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3.个性发展:倡导学生富有个性的

6、学习4.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分类1.自主性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设计,自我获取,自我监控,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特征a.主动性是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平直b.独立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c.体验形式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品质d.内省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最佳品质2.探究性学习3.合作性学习的4.体验学习5.综合性学习6.建构性学习教师如何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向新的学习方式转变2.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在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

7、问题性现在教育评价理念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现在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1.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2.现代教育评价由关注终结性目标想关注评价的形成性目标发展3.现代教育评价的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4.评价方法由单一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现在教育评价的改革重点1.建立促进学校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4.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课程评价的类型1.按照评价目的,分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2.按照评价主体,分位外部评价、内部评价3.按照评价方法,分位性对评价、绝对

8、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现代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3.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

9、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4.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5.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课程评价的基本内涵1.评价目标: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2.评价功能: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3.评价观念: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4.评价内容: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5.评

10、价方式: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6.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7.评价过程: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1.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2.教师要采用多样、有效的评价方法3.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4.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制,不得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5.每学期、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6.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现代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教学再也不能

11、被动的听从课程的指令,而是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和设置课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实质是交往,师生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果。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更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给学生充分的个性空间和时间,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现代学生观1.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2.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3.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4.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现代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A.教师是学生学习

12、的促进者。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式、研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B.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仅是教学者还应该是研究者,要精通教学理论和分析教学理论,并可以独立完成教育行动研究C.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要开发教育资源,包括开发校外和校内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进度和结构;教师还要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D.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教师的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所以教师不仅是学校的教师而且是社会的一员,所以教师应是开放型教师2.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A.在对待

13、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B.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C.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现代创新观1.破除知识中心观念。 不能一味的相信知识,要对原有的知识提出质疑,不是说不要积累知识,而是以知识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破除教师权威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学实践中有很多不当的教师权威现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起着负面作用3.培养问题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要意识到态度比答案更重要,并且要对学生有创意性的答案持赞赏态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

14、师教色的创新1.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转到“激趣、启思、导疑”型教师2.由命令主导型教师变为指导帮助型教师3.由被动阐释、执行型教师转向主动研究决策型教师4.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向综合专家型教师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怎样开发利用课程资源1.及时吸收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成果进入课程2.善于从课堂上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进入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国家对课程的管理1.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2.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

15、3.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4.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地方课程1.特点:地域性、针对性、时代性、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2.功能:1.使各地更好的达到国家标准2.形成自身特色3.促进学生主动发展4.提高地方对课程的管理开发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由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1.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2.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3.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其课程是动态的生成过程4.校本课程开发在突显学校及社区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原则1.目标导向性原则2.协调性原则3.统整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适宜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1.合作开发2.课程研究与实验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教育观念上的挑战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2.树立活动教学观3.观念的转变是学生观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