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_的沉郁顿挫美.pdf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9017138 上传时间:2021-01-3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5.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兴八首_的沉郁顿挫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秋兴八首_的沉郁顿挫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秋兴八首_的沉郁顿挫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秋兴八首_的沉郁顿挫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兴八首_的沉郁顿挫美.pdf(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论秋兴八首的沉郁顿挫美 朱学忠1朱雪里2 (1 淮北煤师院中文系淮北2350002焦作工学院院报编辑部) 摘要通过对杜甫秋兴八首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的分析,论述了杜甫诗作“沉郁顿挫”的美 学风格。 收稿日期:1996- 10- 25 关键词秋兴八首杜甫沉郁顿挫美学风格 中图法分类号 I06 第一作者简介朱学忠,男,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从事唐宋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曾 在江淮论坛 、 淮北煤师院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杜甫在进蟀赋表中,把自己诗作的风格特色概括为“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情感的 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亦即间歇转折;同时,也是指情感 的千回百折,

2、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抗坠,旋律的跌岩有致。沉郁和顿挫,二者紧 密相连,不可分割。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杜甫善于综合运用反复、重叠、对比、 衬托等艺术表现手法,把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岩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之中,充分展示 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美。诗人55岁时写的一组七言律诗秋兴八首,便艺术地体现了 “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虽告结束,但边患并未消弭,吐 蕃、回纥、党项羌等族乘虚而入,在北方和西方不断侵扰。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生 灵涂炭,民不聊生,大唐王朝再也无力挽回由盛至衰的颓势。杜甫饱尝战乱之苦,历经艰 辛,辗转入蜀,依好友严武居

3、于成都。孰料严武不久去世,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 沿江东下,于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到达夔州,滞留于此。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 辛,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壮志难酬,感慨丛生,遂写下秋兴八首 。这组诗以身居巫峡, 心念长安为线索,抒写遭逢兵乱,留滞他乡的客中秋感,于凄清哀怨之中,具有沉雄博丽 的深闳意境。八首诗脉络贯通,首尾呼应,组织严密,格律精工,是杜甫晚年律体诗的代 表作。 秋兴八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角 度表现作者虽然暮年多病、身世飘零却时刻关切国家安危的思想感情。第一首诗通过对巫 峡、巫山秋声秋色的形象描绘,营造出萧瑟阴森、风云变幻的氛围,

4、借以抒发诗人忧国忧 民之感。其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为画龙点睛之笔,表明诗人虽然 身在夔州,却心怀长安,是全诗的中心,起到统领其他七首诗的作用。第二首写作者独处 孤城,从落日黄昏坐到深夜,翘首北望京华长安,长夜难眠。开头“夔府孤城落日斜,每 依北斗望京华”两句上应第一首,从而加强了故园之思的情感层次和沉郁的深厚度。第三 221 第16卷第3期 1997年6月 焦 作 工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J I AOZUOI NST ITU TEOFTECHNOLOGY Vol .16.3 Jun. 1997 首借渔舟泛泛、燕子飞飞的宁静秋江之景,寄寓自己飘泊江湖、无所归宿的

5、感慨。面对艰 难时世,诗人深深感叹自己一生事与愿违。在节奏上稍稍舒缓,显示出一顿一挫。末两句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慨叹自身贫困潦倒,看不惯纨绔子弟飞黄腾达、生 活豪奢,意在言外,蕴蓄句中,其沉郁之情亦暗寓于顿挫之内。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 写长安象“弈棋”一样你争我压,反复不定。人事的变更,纲纪的崩坏,以及西北回纥、吐 蕃的连年进犯,使得国家残破、山河易色。目睹这一切,作者顿生国破家亡之痛,昔日熟 悉的长安景象,也一一浮现眼前。“故园平居有所思”一句,不仅照应前面的“故园心” 、 “望京华”和进一步加深诗人的沉郁之情,而且引出以下四首回忆长安胜景的诗来。 从第五首诗开始,作者

6、通过对长安美景和往日京华胜事的追述,进一步抒发自己忧国 忧民的沉郁之情。第五首着力描绘长安宫阙的壮观和早期的盛况,回忆自己在长安供职时 曾参加过早朝。末句“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抒发了诗人对长安宫廷的思念 之情,继续强化沉郁的厚度。第六首诗人把笔锋一转,回到蜀中,紧接着把蜀中与长安的 曲江胜境连成一气,写出“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这样的名句。两处虽相隔 万里之遥,但一望无际的秋色却把夔州和长安紧紧地连在一起。 作者虽未名言我爱祖国,但 身处夔州心系长安的故国之思已沉郁其中、顿挫其内。第七首描写长安西南名胜昆明池的 景色,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融情于

7、景。第八首表现诗人 当年在昆吾、御宿、洋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后,以“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 垂”作结。这里的“望”与前面的“望京华”的“望”遥相呼应。诗人饱经苦难、忧愤满 腔、低头沉思、缅怀祖国的感人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在秋兴八首中,诗人一再把长安昔日的盛世胜事和今日的山河残破、国势衰微进 行对比、衬托,借以抒发自己忧国忧民时的沉郁情感,沉郁之情凭借顿挫得以抒发。作者 还通过从夔州到长安、从长安到夔州反复、重叠的抒情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层层 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诗人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沉郁之情融注于八首秋兴之中,节奏 忽疾忽徐,音调时高时低,角度或仰或俯,光线有明有暗,运墨

8、或浓或淡。这些顿挫达到 了为表现沉郁之情服务的目的。 从秋兴八首 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诗作沉郁的根本特点是深厚。 白雨斋词话 说: “沉郁则极深厚”,“不患不能沉,患在不能郁。不郁则不深,不深则不厚。 ”由此可见,深 厚是沉郁的根本。沉郁所要求的深厚,是忠厚、诚实。杜甫诗作极忠厚、极诚实,故也极 深厚。他人品高尚,爱国忧民,所以诗中所明之志、所抒之情、所咏之物、所叙之事、所 绘之景,极其忠厚、诚实,故其艺术造诣也极其深厚,因而也能极尽沉郁之态。诗人漂泊 夔州,年暮多病,仍然“孤舟一系故园心” 、 “每依北斗望京华”,爱国之情,感人至深。其 次,沉郁所需求的浓厚和忧愤结下不解之缘。杜甫的诗作,或

9、悲或愁,或哀或愤,或涕或 叹,堪称沉郁之绝唱。许多诗,单从题目上,就可窥见其沉郁的氛围。如悲陈陶 、 哀 江头 、 恨别 、 百忧集行等。 秋兴八首中“丛菊两开他日泪” 、 “听猿实下三声泪” 、 “百年世事不胜悲” 、 “白头吟望苦低重”等诗句也能说明沉郁所要求的深厚与悲慨、愤痛有 不解之缘。 从秋兴八首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杜甫诗作的沉郁,既表现为情感的浓厚、浓郁, 又表现为阅历的丰富、深广。杜甫诗歌情感的浓厚、浓郁,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积聚而 (下转第128页) 321第3期朱学忠等:浅论秋兴八首的沉郁顿挫美 又可以把一个时点的职称评审行为延续到整个聘期内,把评审和聘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

10、职称质量始终处于动态的趋向高水平的良性发展状态。 216逐步淡化职称-待遇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加职称的“荣誉性”内涵,减少福利、待遇 方面的政策对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的牵制 现行的工资、福利待遇政策和专业技术职务紧密挂起钩来的做法,可以说是造成“千 军万马挤独木桥”局面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没有职称,福利待遇就上不去,所以人们争 着要职称也就不难理解了。在这种情况下,职称评审所要考虑往往不仅是技术方面的因素, 还要考虑其它种种非技术性因素,这样就很难保证职称的评审质量。国家应逐步改变这种 分配制度,加快事业单位的改革。一是在分配方面,把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人员的工作 数量和质量联系的更紧密一些,减

11、弱职称-待遇之间具有平均主义性质的对应关系。二是 尽快建立职员职级制,使非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分两条路各走各的道。管理 人员即职员的工资水平应和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大体持平,其职级也应有相应的正常晋升 制度,这样可以避免非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因工资福利待遇方面的要求而挤占专业技术人员 的指标、岗位。而专业技术人员也能把大量的精力从职称评审转移到争贡献、出成果上来, 从而为职称评审创造一种宽松的外部社会环境。 3结束语 总之,深化职称改革当以提高职称的评审质量为核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建立科学 的评价机制,包括对评审条件的具体化(硬化、细化 ), 包括对评审方式的改革及评审过程 中各个环节的

12、质量控制,而要真正实现上述目标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的配套改革,为 职称评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上接第123页) 成,而是在漫长、艰辛的人生旅途中逐渐积累而成的,因而诗人不幸的遭遇、内心的楚痛、 丰富的见闻、深广的阅历,在诗人的心灵深处渐化为一股股情感的潜流。它回旋激荡、飞 湍暗转、沉郁顿挫。它又仿佛是山谷雷鸣,回声久久荡漾不息,不停地起着振聋发聩的作 用。 这就是沉郁的杜甫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深厚情感。 这种情感的结构层次是逐步加深的,其 时间跨度是不断递进的。在秋兴八首中,诗人从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 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之叹,不是杜甫一时一地的 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长时间郁积的忧国伤时情感的集中体现和自然流露。 总之,通过对秋兴八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内容和形式 完美统一中所集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情调、风采、氛围和韵味,是杜甫诗歌美学风格的集中 表现。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等主编 1 中国文学史 1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2朱东润主编 1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1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821焦作工学院学报199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