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争鸣与《黄帝内经》.pdf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9018252 上传时间:2021-01-3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5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稷下争鸣与《黄帝内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稷下争鸣与《黄帝内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稷下争鸣与《黄帝内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稷下争鸣与《黄帝内经》.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稷下争鸣与《黄帝内经》.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稷下争鸣与《黄帝内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稷下争鸣与《黄帝内经》.pdf(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 9 卷第4 期2 0 0 6 年4 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V 0 1 2 9N o 4 A p r 2 0 0 6 J o u r n a lo fB e i j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稷下争鸣与黄帝内经 任秀玲 (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内蒙古0 1 0 0 2 0 ) 关键词:稷下学宫;稷下争鸣;黄老新学;黄帝内经;天地人一体 中图分类号:R 2 2 1 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构的医学 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它集道、法、儒、墨、名、阴阳、 农、兵等各

2、家思想精华,是我国古代唯一保留至今的 完整的自然科学理论巨著。是什么样的文化氛围、 具有怎样文化素质的一群医家成就了黄帝内经? 它为中医理论注入了什么样的文化特质? 值得我们 深入探究。 1 稷下争鸣是黄帝内经汲取百家思想的沃土 从先秦文化发展史来看,商周时期“学在官 府”,只有贵族受教育;春秋战国时“学术下移”,出 现了具有区域特征的儒、墨、道、法等学派;战国中后 期“百家争鸣”,大范围的学术思想交流促进了文化 的发展。田氏齐国官办的大学堂稷下学宫,是 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的文化中心。 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是田氏封 建政权齐桓公田午( 公元前3 7 4 3 2 0 年) 兴办的大

3、学堂,它随着齐国统治者进行变法改革而兴盛起来, 至齐宣王、泯王( 公元前3 1 9 2 8 4 年) 为鼎盛阶段, 到襄王、王建时( 公元前2 8 3 2 2 1 年) 逐渐衰落,秦 并六国,学宫结束。稷下之学,由始至终经历了一百 四五十年的历史。 任秀玲,女,4 9 岁,教授 s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资助项目( N o 0 4 - 0 5 J P i 2 ) 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宣王喜文学 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 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可见,稷下学 宫是一个容纳近千人的规模宏大的齐国最高学府,

4、而且还定期举行学术性的集会,进行演讲和辩论,刘 向在别录中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 会于稷下也”( 刘向,西汉学者,汉成帝时任光禄大 夫,官至中垒校尉,对整理古籍作过重要贡献。别 录是他整理古籍时对各书所作的提要,隋书经 籍志记二十卷,已佚) 。 从文献记载来看,稷下先生有法家、道家、儒家、 阴阳家、兵家、农家、名家等等学派。各派学者写成 的作品如雨后春笋,有宋钎的宋子、田骈的田 子、环渊的环子、接予的接子等等,均经汉 书艺文志著录,可惜后来佚失了。流传到现在 的,只有孟子苟子,慎到的慎子残篇和尹文 学派的尹文子等,管子书中的许多篇章及黄 帝四经是佚名的稷下先生所写。管子全书是稷 下

5、学宫晚期,稷下先生整理管子遗说及其后学( 道 家管子派) 的文章编撰而成。此外,齐威王时已开 4 结语 目前,通过对千金要方重要传本新雕孙真 人千金方与宋人校订刊本备急千金要方的研 究,已经证明了宋人在校订千金要方时对其方剂 文献确实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调整改动。而在药物衡 制方面,宋人则沿用了原书的重量单位唐小秤。 从中国度量衡发展史来看,中国度量衡制随着时代 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但中药计量从秦汉到唐宋则基 本保持不变。晋书律历志云:“医方,人命之 急,而秤两不与古同,为害特重。”这就是唐宋以前 药秤一直保持“百黍为铢”汉制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曾凤简论宋人对千金要方之校改 J 北京中医药

6、 大学学报,2 0 0 5 ,2 8 ( 2 ) :1 8 2 0 ( 收稿日期:2 0 0 5 0 9 - 0 8 ) 万方数据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 9 卷 整理古文献的风气,经当时整理得以流传的文献有 司马兵法考工记晏子春秋等。研究当时写 成的文献,发现道、法、儒、墨、名、阴阳各家学说相互 渗透、互相影响旧J 1 4 。2 6 。 稷下学宫实行兼容百家的开放政策,使出自 不同地区的道、法、儒、墨、名、阴阳等众家学说风 起云涌般地汇集于稷下学,展开了面对面的学术 交流、思想碰撞、百家争鸣,且长达一百四五十年 之久。稷下争鸣,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学术大交 流,使各家学说优势互补、融合趋同,创造

7、出了黄 老新学J 3 卜3 4 ,也成就了黄帝内经。因此,稷 下争鸣是黄帝内经汲取百家思想的平台,是 黄帝内经成书问世的文化氛围和土壤。所以, 内经得以用“黄帝”命名;理论中渗透了道、 法、儒、墨、名、阴阳、兵、农等众家思想;与稷下黄 老学的代表作黄帝四经的基本范畴( 道、德、 法、天地人、参验、四时、顺逆、终始、一、神明、形 名、应因、阴阳、动静、寒热、燥湿等) 及写作形式 ( 黄帝与臣子一问一答的方式) 一致;有着与“黄 老新学”共同的“天、地、人”一体的观念及“推天 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虽然现存的文献不能 直接证明黄帝内经著成于稷下学宫,出自稷下 先生之手,但是可以肯定地说,黄帝内经

8、与稷 下争鸣和稷下黄老新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2 “天、地、人”一体的理论框架 稷下争鸣的一百四五十年中,道家黄老学说 ( 黄老新学) 异军突起,广泛流传于齐、楚、韩、赵、 魏等地。史记孟子苟卿列传说,稷下先生慎 到、田骈、环渊等“皆学黄老道德之术”。从现存 的黄老学文献(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黄 帝四经管子中的道家篇章、慎子残篇、田 骈遗说、尹文子鹗冠子文子等) 来看有一 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天、地、人”一体观念。如: 黄帝四经经法说:“王天下之道,有天焉,有 人焉,又( 有) 地焉,三者参用之”J 5 3 ;黄帝四经 十大经说:“王者不以幸治国,治国固有前道, 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

9、知人事”【3 j 9 8 ;管子宙 合说:“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著 业不得不多分,名位不得不殊方”Ho ;慎子威 德说:“天有明,不忧人之暗也;地有材,不忧人 之贫也;圣人有德,不忧人之危也”j 。可见,道 家黄老学说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是一个整 体,这个体系以人体为本位,人类与整个自然天 体的运行具有普遍联系的规律性J 1 4 4 。 道家黄老学说的“天、地、人”一体观念,在战 国中末期,影响了各家思想,以至积淀为中华民 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如对孟子、苟子儒家思想的 影响( 孟子和苟子都曾游学于稷下) ,孟子公 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苟子天论说:“天有其时

10、,地有其材,人有其 治,夫是之谓能参”。还深刻地影响了易传, 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 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原 始儒家,只言人事不及天道,因而思考问题,常囿 于政治人伦层面。将宇宙人生作为一个整体来 思考,则是先秦道家思维的一大特点1 。此外, “天、地、人”一体观念还影响了阴阳学家,管 子中的四时五行阐发阴阳家的五行相生 学说,渗透着“天、地、人”一体思想。 道家黄老学的“天、地、人”一体观,一直延续到 西汉学术界,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和西汉时的 淮南子两部集体完成的学术著作,都是以“天、 地、人”一体为理论框架的。吕氏春秋序意说: “盖古之清世,是法天地上

11、揆之天,下验之地, 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淮南子 要略说:“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 之地,中通诸理。”川 众所周知,“天、地、人”一体观作为中医学整 体观念的核心内容,是黄帝内经的主导思想, 贯穿中医理论体系始终,指导着对人体生理、病 理的认识,渗透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措施中。 素问著至教论说:“子知医之道乎而道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所谓 “上知天文”,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 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下知地理”,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故东方 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 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12、,鱼使人热中, 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 治宜砭石”;“中知人事”,素问疏五过论说, 如诊病不问“尝贵后贱暴乐暴苦,始乐后苦 封君败伤,及欲候王离绝菀结,忧恐喜 怒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 素问宝命全形论进一步揭示了人与天地 之间的关系,“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 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为“天、地、人”一体观提 供了生理学依据。所以,认识人体、治疗疾病就可以 “法天则地”( 素问八正神明论) 了。人以“天 万方数据 第4 期 任秀玲稷下争鸣与黄帝内经 地”为法则( 规律、原理) ,一方面黄帝内经将观察 到的医学现象和积累的医学经验归结为天文、地理、 人事等普

13、遍规律、普遍原理,对医学科学事实进行创 造性思维作出了理论解释,使经验上升为理论;另一 方面,黄帝内经将“天、地、人”一体观转化为“推 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用“天道”积极主动地 认识人体的生命、疾病规律,揭示了生命运动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 3 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 道家黄老新学持“天、地、人”一体观,认为自然 天体的运行有其规律性,与社会人事有着密切联系。 尤其是天道的四时节序,象铁的规律制约着农业生 产和社会政治生活,人的主观愿望必须符合客观规 律。所以,管子四时说:“务时而寄政,刑德合 于时”“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 形成了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天道( 自然规

14、 律) 影响着农业、军事、君王的立法决策、刑罚以及 医学等领域,“四时”“逆顺”则成为黄老新学和黄 帝内经的重要概念、范畴旧J 。 黄帝内经将“天、地、人”一体观纳入理论框 架,汲取“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把天文、气 象、物候、地势、社会人事的客观规律变为主观规律, 类推给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据此对疾病进行诊断和 治疗,又进一步发现和总结出许多人体生命活动与 自然规律的必然联系。例如:运用日月星辰的阴晴 圆缺规律,认识人体的生理活动,“是故天温日明, 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 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 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

15、肌肉减,经 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素问八正神明论) 。将 季节气候的特征及规律性变化推理到人体的生命运 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 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 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者伤肝,夏为寒变,奉长 者少。夏三月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 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 道。”此外,还将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对 立统一规律应用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的研究中,“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 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 素问阴阳应

16、象大论) 。黄帝内经最典型的 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类比推理形式,是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所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 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 忧恐。” 4 小结 综上所述,战国中、末期齐国官办的稷下学宫, 容纳千余人,在长达一百四五十年的历史过程中,汇 集道、法、儒、墨、名、阴阳、农、兵等众家学派,展开了 面对面的学术交流、思想碰撞,进行百家争鸣( 稷下 争鸣) ,诞生了采众家之长的黄老新学。道家黄老 学说( 黄老新学) 发展老子学说,创立了“天、地、人” 一体的理论体系,形成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 影响了各家思想并积淀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 式。黄帝内经将“天、地、人

17、”一体观纳入理论框 架,汲取“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把天文、气 象、物候、地势、社会人事的客观规律变为主观规律, 类推给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据此对疾病进行诊断和 治疗,进一步发现和总结出许多人体生命活动与自 然规律的必然联系。另一方面又将观察到的医学现 象和积累的医学经验归结为天文、地理、人事等普遍 规律、普遍原理,对医学科学事实进行创造性思维作 出了理论解释,使经验上升为理论。所以,黄帝内 经与稷下争鸣、与道家黄老学说有着密切的渊源 关系。据此可以推断黄帝内经成书于稷下学宫 的中、晚期至西汉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之前这段时间里。 参考文献: 1 张秉楠稷下钩沉 M 上海:上海

18、古籍出版社,1 9 9 1 : 4 5 2 胡家聪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 M 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 9 9 8 3 谷斌,张慧姝,郑开黄帝四经今译道德经今译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舨社,1 9 9 6 4 谢浩范,朱迎平管子今译 M 贵阳:贵阳人民出版 社,1 9 9 6 :1 5 9 5 高流水,林恒森慎子、尹文子、公孙龙子全译 M 贵 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 9 9 6 :1 9 6 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1 9 9 6 :1 8 0 7 西汉刘安著淮南子全译 M 许匡一译注贵阳: 贵阳人民出版社,1 9 9 6 :1 2 4 2 8 任

19、秀玲中医理论范畴 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 0 0 1 :5 0 5 9 ( 收稿日期:2 0 0 5 0 4 - 2 5 ) 万方数据 稷下争鸣与黄帝内经稷下争鸣与黄帝内经 作者:任秀玲, REN Xiu-ling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内蒙古,010020 刊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6,29(4) 被引用次数:4次 参考文献(8条)参考文献(8条) 1.张秉楠 稷下钩沉 1991 2.胡家聪 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 199

20、8 3.谷斌;张慧姝;郑开 黄帝四经今译道德经今译 1996 4.谢浩范;朱迎平 管子今译 1996 5.高流水;林恒森 慎子、尹文子、公孙龙子全译 1996 6.陈鼓应 易传与道家思想 1996 7.刘安;许匡一 淮南子全译 1996 8.任秀玲 中医理论范畴 20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孙勤暖.王立红.孙丽华.贺岚.顾岩 TOPO-和GST-双染色法在非小细胞肺癌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肿 瘤临床与康复2006,13(3) 2. 李志军.李筱贺.蔡永强.王国强.王瑞.刘万林.汪剑威.邢文华.LI Zhi-Jun.LI Xiao-He.CAI Yong

21、-Qiang.WANG Guo-Qiang.WANG Rui.LIU Wan-Lin.WANG Jian-Wei.XING Wen-Hua 椎骨横突肋凹的解剖学及其临床意义期刊论文 -解剖学杂志2006,29(3) 3. 任秀玲.Ren Xiuling 稷下黄老新学与中医理论的本质特征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1) 4. 童舜华.童瑶.段逸山 黄帝内经病证结合论治思想的萌芽期刊论文-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1) 5. 钱占红.任存霞.莫日根.韩雪梅 蒿芩清胆汤的胃肠作用研究期刊论文-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6) 6. 杨蕊嘉 文昌文化旅游开发探讨以绵阳市梓潼县为例期

22、刊论文-地理教育2009(5) 7. 崔建平.鲁源.王建华.张莉.马庄.蔡孟深.CUI Jian-ping.LU Yuan.WANG Jian-hua.ZHANG Li.MA Zhuang.CAI Meng-shen 新环7-甲基-5-苯基-3-氧代吡唑4,3-e并-1,3,4-(口恶)二嗪的合成期刊论文-化学试剂2006,28(10) 8. 高进.郭妍妍.李秀霞.GAO Jin.GUO Yan-yan.Li Xiu-xia 脆弱性组氨酸三联体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期刊 论文-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 9. 王立子 从六朝医学文献看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渊源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学报2004,19(7) 10. 范磊.Fan Lei 稷下学宫阴阳家思想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期刊论文-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4) 引证文献(4条)引证文献(4条) 1.任秀玲 论中医药学的科学形态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7(8) 2.任秀玲 稷下学宫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7) 3.任秀玲 稷下黄老新学与中医理论的本质特征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11) 4.方满锦 近二十年研究黄帝内经与先秦诸子学说关系之文献述评期刊论文-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4) 本文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