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引教学案例评析.ppt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9064117 上传时间:2021-02-0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目标导引教学案例评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目标导引教学案例评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目标导引教学案例评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目标导引教学案例评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目标导引教学案例评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标导引教学案例评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目标导引教学案例评析.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目标导引教学及案例分析,2018.9,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学设计关注教,忽视学;关注内容,忽视目标。 2.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相背离的现象在当今的课堂里非常普遍。,问题背后的根源,目标问题: 1.无目标或缺乏目标意识; 2.有目标,但目标制定不具体、不可评; 3.没有从课程标准中寻找目标。,三维目标是递进的不能分割的整体,无须分开叙写,三维目标的关系,三,阶,目,标,教学目标的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应采取何种目标取向呢? 以行为目标为主,生成性和表现性目标为辅,以结果性、体验性和表现性相结合的方式,反映学习目标的三个维度。 教学实践中,目标的取向还与一门课程的性质和

2、某个课题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结果性目标所占比例大一些,语文、英语、思品、体育、艺术等课程,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所占比例大一些。政治、历史则介于两者之间。,行为目标的要素,“目标导引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方案,最后执行评价方案,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 当课堂教学有了明晰、准确的教学目标作导引,就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课堂教学活动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目标导引教学,在哪里(学情) 到哪里(目标) 怎样去(方案) 到了没(落实),确定教学目标基于标准,设计评价方案基

3、于目标,执行评价方案围绕目标,依据方案,基本流程:,采取的措施,始于目标的课堂设计,1.制定学习目标,2.设计评价任务,3.确定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评价目标达成情况,目标导引式教学,我想让学生去学校,去了学校了吗?学生到哪里了?,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目标,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如何安排学生会有更好的表现,学习目标的制定,1.从目标中能读出课堂的思维路径、环节设计、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例:朱自清的春,设计了如下三个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朗读,学生能理清文章的结构。 2.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学生能对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赏析。 3.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感

4、受作者的写作情感。,第一个目标中,学生有什么行为表现出来的时候,才算是“理清”? 第二个目标,学生的什么行为表现让老师可以观察、测评到他在“赏析”?赏析什么?赏,是“欣赏”还是“鉴赏”?析,是“分析”还是“评析”? 第三个目标,学生“感受”作者的什么情感?,修改后的目标: 1.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探讨,学生能准确解释文章的两级结构及其内部逻辑关系。 2.通过小组分享、探讨,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准确说出“偷偷”、“钻”、“像眼睛,像星星”、“在雨里静默着”等词语的特色、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采用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借助语调、节奏、情感的变化,基本读出作者的喜悦、期待、歌颂等思想感情。,3.学习目标

5、表述的构成要素 学习目标的表述包括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行为程度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是指谁学,指学生;“行为表现”是指学什么,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行为条件”是指怎么学,主要有完成行为的情境、提供的信息、材料、辅助手段或工具;“行为程度”是指学到什么程度,是学生达到目标的具体标准。 例如,学生(行为主体,可以省略)通过XXX实验探究(行为条件),能准确说出并解释(行为表现)XXX实验现象。“行为程度”则是“能准确说出并解释实验现象。” 学习目标的核心是行为主体学生化,行为表现多样化,行为条件情境化,行为程度具体化。,(1)行为主体学生化 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目标是学

6、生通过学习最终实现的结果,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因此,要把学习目标描述成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是不符合要求的,应该是“学生能够”“学生应该”。尽管“学生”二字经常省略,但教师思想上必须明确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2)行为表现多样化 具体。明确界定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避免使用概括的行为动词。 较差的目标:学生能了解有机物的共同特点。 较好的目标:学生能列举有机物的4个主要特点。 可观察、可测量。使用可以观察到的动词,不能采用知道、理解、认识等不可观察的行为动词。 较差的目标:学生知道盐类水解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较好的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盐类水

7、解的原理解释泡沫灭火器、纯碱除油污、草木灰不与氨态氮肥混合使用等原理。,(3)行为条件情境化 如“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中,能找出”“通过自主研读教材,能叙述要点” “能用所给的仪器和药品完成”“根据所给的图表”“观看一段视频,指出”等。 (4)行为程度具体化 如“能用符号语言表示物质变化”“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至少写出3种解决方案”等。,4.学习目标实施三原则 (1)学前解读学习目标,要勾划,突出重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教师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编制导学案,组织教学。确保学生时刻拥有明确目标。 (3)学习过程中及结束后要注重学习目标的回扣,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8、总结规律方法、查漏补缺,提升能力。,压强的学习目标: 1.研读文本,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的。 2.根据估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思考怎样科学选择自己的滑雪板。 液体压强的学习目标: 1.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根据实验数据总结说出液体压强有哪些特点。 2.解释“蛟龙”号潜水器外壳为什么要用极厚的耐压材料钛合金制成,并计算出受到的海水压强。,案例:如何根据目标导引设计教学方案 以人教版九年级17.3电阻的测量为例 安丘谭明杰,逆向教学设计:目标-评价-活动,学习目标是前提,评价任务是关键,(一)制定学习目标,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兼

9、顾教材、校内外资源和学情分析综合呈现目标:(以行为目标为主,表现性和过程性目标为辅,综合呈现三维目标)。,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7.3电阻的测量,课标要求,理解欧姆定律,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巩固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1.解读课程标准,2.教材分析,用伏安法测量电阻是电学实验里一个基本实验,属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安排这个实验,在理论方面可以加深对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实践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电路的连接、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

10、,从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3.学情分析,在前两节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所用的实验电路、实验步骤已较熟悉,因此本节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根据实验原理设计电路图,并且能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待测电压是本节的重点。,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量,学习目标,1.能说出测量电阻的原理,能画出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图;2.通过实验,掌握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3.通过实验,学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电阻;4.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能准确计算出电阻的阻值.,1、进一步掌握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 2、学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3、加深对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原目

11、标,新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量,(二、三)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评价任务,确定教学活动,无评价或缺乏评价意识;有评价,但评价与目标不匹配。,不利于目标达成、不利于提高学业成绩 学生“假学习”、低效学习甚至无效学习,评价任务要嵌入教学过程,评价任务不只是指终结性评价,还要有过程性评价,评价任务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的某一个环节。评价任务包括很多,包括传统的课堂提问、合作讨论、当堂训练、课后作业、测试题等,也包括“表现性评价”。,学习目标描述的是“预期学习做到怎样”;评价任务描述的是“要求学生做什么”、“怎样做”以确保“做到怎样”。,目标1: .能说出测量电阻的原理,能画出伏安法

12、测量电阻的原理图;,评价任务,说出测量电阻的原理: 在课前预习案中设计填空形式填写测量电阻的原理,以及在练习题目中跟留空让学生填写,在总结收获时填写; 画出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图: 在课前预习案中设计填空形式填写测量电阻的原理,以及在练习题目中跟留空让学生填写,在总结收获时填写。,(二)设计评价任务,评价实施,根据学生的填写情况进行,总结情况进行量化,以及口头评价,(二)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评价任务,确定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二、三)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评价任务,确定教学活动,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7.3电阻的测量,目标2: 通过实验,掌握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评价任务,1.在课前预习案中设

13、计填空形式填写电流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电阻的作用; 2.设计注意事项中引导学生填写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规则,以及易错操作; 3.让学生上台按照设定错误操作,让台下学生找出错误操作。,(二)设计评价任务,评价实施,根据学生的填写情况进行,总结情况进行量化,以及口头评价。,(二)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评价任务,确定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二、三)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评价任务,确定教学活动,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7.3电阻的测量,目标3:通过实验,学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电阻;,评价任务,进行实验设计,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二)设计评价任务,评价实施,对学生的实验方案的设计

14、、合作实验情况、数据记录情况进行评价。,(二)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评价任务,确定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7.3电阻的测量,目标4: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能准确计算出电阻的阻值.,评价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定值电阻的计算办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小灯泡电阻变化规律,以及原因。,(二)设计评价任务,评价实施,学案上总结整理或学生口头叙述,并且通过学案上“学习目标检测”题目进行检测。,(二)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评价任务,确定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二、三)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评价任务,确定教学活动,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7.3电阻的测量,目标导引 精心进行教

15、学设计,第一步:课前预习 探新知,第二步:课内探究 深挖掘,第三步:当堂达标 固知识,第四步:课后拓展 促成长,(四)精心设计导学案,附电阻的测量导学案:,第一步:课前预习 探新知,第二步:课内探究 深挖掘,第三步:当堂达标 固知识,第四步:课后拓展 促成长,案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学习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峡山于洪录老师,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

16、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该用学生身边的现象来引入知识。另外,前期的准备也非常重要,包括知识储备、能力储备、学习心理等。,学情分析,案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出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将此处确定为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案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课标要求: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纲挈领 简明扼要 比较笼统,需要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学情的前提下,以课标为基础确定教

17、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推断出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有关。 2、通过课本阐述、教师引导,明确实验器材和做法。 3、通过实验操作,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4、通过数据分析与论证,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5、通过问题和习题反馈,完善知识结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案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法分析,在规律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论证,由教师适时、恰当点拨,最后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高。,提问 引导 点拨 总结,案例:凸透镜成像的

18、规律,学法分析,探究 观察 分析 归纳,本节课在设计意图上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到实验与观察,分析与论证等,都由学生完成,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究空间,对探究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将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帮助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评价任务,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推断出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有关。,1、学生回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者的成像情况。,思考:三者的主要部件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成像情况不一样?,较远,较近,很近,2、学生实验:手拿

19、一个凸透镜先是紧贴课本上的字,然后逐渐远离,远离过程中注意观察像的变化,并能描述这个变化。,推断:成像情况的确与物距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评价任务,目标2、通过课本阐述、教师引导,明确实验器材和做法。,1、通过教师介绍,让学生明确实验所需的器材和作用。,2、通过教师演示,明确实验的做法及相关注意事项。,思考:(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怎样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怎样记录物距、像距 ? (4)怎样观察虚像?,凸透镜 f=10cm,点燃的蜡烛,光具座,光屏,3、依据课本阐述、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明确实验做法。,f=10cm 1、将蜡烛放在20cm以外的位置,然后改变位置做3次。 2

20、、放在20cm处。 3、放在20cm和10cm之间的位置,然后改变位置做3次。,4、放在10cm处 5、放在10cm以内的位置,然后改变位置 做3次。,评价任务,目标3、通过实验操作,准确记录实验数据。,1、依照方案,改变物距,找到相应光屏上清晰的像,准确记录物距和像距,并观察像的大小、倒正、虚实。,2、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交流,解决问题。,执行评价任务中的问题反思,1、有的学生没有明确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实验毫无章法,手忙脚乱,导致实验无效。,2、有的学生只是好奇于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导致规律的得出失去分析的依据。,4、由于调节不当,导致光屏上的像不是最清晰,记录的像距有

21、问题。,3、由于操作不当,导致光屏承接不到像,没有及时解决问题,浪费了时间。,5、由于操作不熟练,导致数据的获取不够完整。,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评价任务,目标4、通过数据分析与论证,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1、各小组展示数据,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有效数据填入电子表格。,2、将数据按照物距由大到小排序,学生观察数据、进行交流,寻找规律。,3、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执行评价务中的问题反思,1、不同的小组物距相等,但测得的像距不同。(像的位置的确定有差异),2、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理论上成等大的像,但在实际观察时有偏差。,3、物距等于焦距时,理论上不成像,在光屏上会呈现一个圆

22、形的光斑,但有的小组观察到的是一个烛焰的模糊的光斑。,4、利用电子表格对多组数据作排序处理,更直观,更利于得出规律。,5、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规律,可采用编制顺口溜的方法。,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论证,得出规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评价任务,目标5:通过问题和习题反馈,完善知识结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学生思考: (1)依据规律,照相机、抽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是什么? (2)手拿凸透镜由近及远观察课本上的字,所成像为什么有不同的变化?(首尾呼应,实现从现象到本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2、学生做开放性练习,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学生可以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反思,谈谈收获、失误以

23、及仍然存在的问题。,1、某同学拿了一个焦距为15 cm的凸透镜,要想观察细小的物体,应将物体放在凸透镜下方距凸透镜 的范围内,要使此时的像放大一点,可以将凸透镜往 填“上”或者“下”)移一点;要想用它得到放大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在 范围内,此时像的位置在距离凸透镜 的范围内;要想用它得到缩小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 ,此时像的位置在距离凸透镜 的范围内。,开放训练,应用巩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 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 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

24、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对目标导引教学的反思:,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课堂的导向是不同的,是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对目标的落实起到关键作用,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目标是灵魂,只有确立了合理、科学、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预设课堂,使课堂既扎实、又灵活。,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老师及时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保证探究过程顺利进行。学生自己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