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9080873 上传时间:2021-0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单元测试.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古诗文阅读1 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 ( 其六 ) 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注】骎骎 (q n q n) :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卢龙塞:古地名。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_解析: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 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 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 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

2、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 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 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瀑布 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_答案: 涓涓细流不辞辛劳, 汇集成一落千丈、 雄伟壮观的瀑布, 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溪亭 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

3、孤灯隔远汀。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本题考查对时间意象的把握,从季节的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清秋、 落叶;从一天的时间角度看, 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日暮、月初白、流萤和孤灯。答案: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4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漠漠春芜春不住。 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 濛濛扑面皆飞絮。绣- 1 -名校名 推荐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注】 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4、的词意。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_答案: “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5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 梧叶儿嘲谎人 无名氏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瓮来的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正宫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夺泥燕口, 削铁针头, 刮金佛

5、面细搜求: 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 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注】 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刳 (k ) :剔,挖。这两首小令各自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_答案:嘲谎人主要是用自我表演的方法塑造了一个爱吹牛撒谎的可笑人物形象。讥贪小利者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贪小利者的可耻形象。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感遇三十八首 ( 其二 ) 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注】 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面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蕤 (ru )

6、 :花草下垂的样子。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_答案: 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 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2 -名校名 推荐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竹里馆 ( 唐 ) 王 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咏 竹 ( 梁 ) 刘孝先竹生荒野外,捎云耸百寻。无人赏

7、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注】 篁:竹子。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上宫:宫殿名。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_答案: 王诗中的竹与夜色、 明月一起, 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 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 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刘诗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人格,表现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持守或崇尚。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西楼 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

8、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_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注】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 ? 1119) :字天启,丹阳 ( 今属江苏 ) 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_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 本

9、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 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 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 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 或在溪边 ) ,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 山( 山坞 ) 、树林 ( 落叶 ) 、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3 -名校名 推荐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寒闺怨 白居易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1) 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_(2) 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_答案: (1) 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2) 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觉得凉了。诗人于此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 答“手先知”为拟人也可 )- 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