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9088002 上传时间:2021-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12020 年 4 月 19 日文档仅供参考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笔记阿杰营养师整理作品绪论1. 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问世。2.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李东坦(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3. 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是: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4. 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5.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6.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

2、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证,即证侯,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四诊 病因、病位、病性、病势;22020 年 4 月 19 日文档仅供参考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1.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2.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 经络 体质学说)3.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 阴阳基本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2. 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

3、面: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比较对象不同;3.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交感互藏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4. 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5. 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6. 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7. 脏腑形体阴阳属性: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肾阴中之阴,脾阴中之至阴;8. 概括人体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32020 年 4 月 19 日文档仅供参考9. 阴阳分析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主

4、要表现形式:“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10. 阴阳偏胜 :即阴偏盛、阳偏盛;“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实热证”;“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实寒证”。11. 阴阳偏衰 :即阴虚、阳虚;“阳虚则寒,虚寒证”;“阴虚则热,虚热证”。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2. 实热证 :高热、烦躁、面赤、口干唇燥、舌红少津,脉数;13. 实寒证 :面白形寒,畏寒肢冷;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活沉紧;14. 虚寒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卷卧、自汗、脉微;15. 虚热证:低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16. 阴阳偏胜治疗原则: 原则“实则泻之”;方法:“热者寒之”。“寒者

5、热之”。17. 阴阳偏衰治疗原则: 原则“虚则补之”;方法:“虚热证,阳病治阴”。“虚寒证,阴病治阳”。18.药物阴阳属性:阴(寒、凉、酸、苦、咸、沉、降);阳(热、温、辛、甘、升、浮)1.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2.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生理变化)42020 年 4 月 19 日文档仅供参考3.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病理变化)4. 五行相悔: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5. 五行相生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6、。治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6. 五行相克治则:“ 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特点: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7.8.9.精的基本概念: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概念的范畴: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 脏腑之精;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1. 气的概念: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动力。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维系。5202

7、0 年 4 月 19 日文档仅供参考2. 气的生成:跟 脾、肺、肾 脏腑有关;人体之气,由精化生,并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3. 气与相关脏腑:肾、脾胃、肺的生理功能相关;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4.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5. 脏腑之气: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气升发、肺气肃降、脾气升清、胃气降浊;6. 气机失调:气机不畅,气滞气逆 气陷 气脱 气闭7.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8. 气化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9. 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 温煦与凉润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营养作用 气化作用10. 气的分类:元气 宗气,营气,卫气;11. 元气:由肾藏经过三焦流行全身;生理功能(生长发育、生殖机能,生理活动)12.宗气:由水谷之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积聚于胸中(膻中);生成来源 :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和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生理功能(行呼吸行血气 资先天);13. 营气:行于脉中而营养作用的气;生理功能 (化生血燕和营养全身)14.卫气:行于脉外而保卫作用的气;生理功能 (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1. 血的成分: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以及肾精为其化生之源;62020 年 4 月 19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