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丁玲办中国汇编.docx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91508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丁玲办中国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版丁玲办中国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版丁玲办中国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版丁玲办中国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版丁玲办中国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版丁玲办中国汇编 “上午,丁玲邀魏巍、曾克、牛汉到家里来谈中国的问题。舒群、雷加准备退出中国,丁玲、陈明、魏巍的意见还是尽量挽留他们,做说服工作。他们来之前,我提出要录音,丁玲说,不要录了,你坐在那儿好好听吧,记住哪天哪天谁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谁又发了脾气,以后你可以写一本很好的关于中国的书。” 这是我1985年9月14日的一段日记,那一天是星期六,丁玲在协和医院住了整整两个月,刚刚出院后的第三天。24天之后,10月8日,她因急诊再次住进协和医院,一入院医生就下了高规格的医嘱:按“病危”护理!那一次,老太太住进去就再也没有出来。 我不是中国正式的工作人员,但是我耳闻目睹了它创办的经过,并且保

2、存了一些重要的*资料。二十多年来,我常常想起丁玲那句话,觉得有责任把我所知道的“丁玲办中国”披之于世,展之读者。我想,它不仅是丁玲晚年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章。 中国创刊于1985年1月,到1986年3月逝世,丁玲做了15个月主编。此后,中国又艰难地生存了8个多月,到1986年底夭折,一共出版了18期。 创办中国,是丁玲晚年除写作以外耗神费力最多的一件事情,她把对繁荣中国文学的期望寄托于中国,把投身改革的热情付诸于中国,把“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勃勃雄心,淋漓尽致地展现于中国。为了中国的出世、生存与生长,年过80的老太太四处奔走、呼号、奋争甚至求告,而中国回报给她的,却是一个紧

3、接一个的麻烦、难题、纠葛,是重重迷雾、险象环生 中国可谓命途多舛,这里面既有历史上多年积下的派别宿怨,也有文坛上那几年新起的矛盾纷争,既有原则性的分歧,也有无原则的争吵,既有文学的,也有政治的,既有是非之争,也有纯属个人修养与性格方面的意气用事。丁玲是中国之魂,自然也是各种矛盾的交合点,繁杂横生的枝节,纷乱不堪的头绪,把她搞得心力交瘁,如果不是办中国,老太太绝不会走得那么快。 在新中国文学史上,中国恐怕是生命最短暂,而引起的声响却最宽泛的一本大型文学刊物。它从酝酿、出世到终结,引起了许多重要人物的关注,直至多次惊动中央书记处甚至党中央的*。它自始至终一直是某些矛盾的集中点。 第一章酝酿 1.

4、大年初一:步上“九重天” 1984年2月1日,大年三十,农历癸亥年的最后一天。 上午,丁玲去中国作家协会机关开会,听传达邓小平、胡耀邦的讲话。下午,魏巍来给她拜年,他们谈到了一年前魏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东方,魏巍说,想对这本书进行一些修订和增补,并提出了一些具体想法。丁玲1978年冬天在山西长治乡下时读过这部小说,七十多万字的长篇她读了一个多月,几乎天天都拿着看,她觉得有些章节看起来非常舒服,也有个别地方比较沉闷。她写了我读东方的文章,回到北京后,登载在1979年7月的文艺报上。丁玲称赞东方是“一部史诗式的小说”,“它几乎写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几个阶段和全部有名的战役”,“表现了一个时代

5、的最精粹、最本质的东西”。魏巍说,1951年你就写过文章,称赞我写的两篇朝鲜战场的通讯。丁玲说,我只记得一篇是谁是最可爱的人,另外一篇是什么我记不得了。魏巍说,那一篇是冬天和春天,你的文章也是刊登在文艺报上,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丁玲说,那是你写得好嘛,是你真正深入了生活,从生活中得到的真实的感受嘛!两个人谈得很投机,与亲密的友人谈创作谈作品,是丁玲最喜欢的事情。 晚上,儿子蒋祖林一家三口,女儿蒋祖慧一家三口,同她和陈明老两口,围坐在饭桌旁。十分能干的安徽保姆秦阿姨做了丰盛美味的晚餐。这是中国老百姓一年中最在意的一顿饭,阖家团圆的年夜饭,一家人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儿孙们向她祝酒,为她祝福。 晚餐

6、毕,一家人又坐在电视机前,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关掉电视机的时候,陈明看了一下手表,说:“老丁,现在已经是大年初一的凌晨两点钟了。” 但是北京城依然没有睡意,爆竹声远远近近此起彼伏,站在木樨地九层楼上向远处望去,到处是闪耀的烟火。外孙周欣也嚷着要下楼去放鞭炮,丁玲忽然有了一种冲动:“走,我跟你们去!” 下了楼,夜空中弥漫着花炮的硝烟和脆响。80岁的老太太和8岁的外孙一起惊喜地喊叫着,把一大包鞭炮和烟花放得精光。待他们心满意足地往回走时,才发现电梯已经停驶了。陈明要去找电梯工人,丁玲不让,说:我们爬楼梯上去! 在甲子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的凌晨,丁玲登上了九层楼,一共是136个台阶!儿女们打开房

7、门,丁玲得意地说:“我用我的两条腿,登上了九重天!” 老太太的心气和腿力,还很健旺啊! 2. 魏巍提议:老作家牵头,办一个刊物! 北京沙滩北街2号,原文化部大院内,曾经有两座防震棚般的二层简易小楼,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一直是中国作家协会机关的主要办公地点。1984年4月27日,星期五上午,在南侧小楼一层的会议室里,召开了一个小说创作座谈会,座谈获得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20篇作品。 那次会是由丁玲提议,以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名义召开的,她是创委会的主任。本来那天上午她还有一个会,全国政协召开的谢觉哉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丁玲给谢老的夫人王定国写了一封信,说明:“我本应应召

8、与会,略表几十年来对谢老的尊崇与怀念遗憾的是明天上午作协有一个讨论会,由我主持,因此不能赴会,特此向你请假,并请原谅。” 邀请的二十多位与会人员名单,是丁玲和创委会副主任葛洛以及作协创联部共同拟定的,但是张洁、李陀、陈建功、梁晓声、陈祖芬等中青年作家都没有到会,所以,那次会实际上成了一次老作家的聚会,有草明、舒群、魏巍、雷加、骆宾基、姚雪垠、李纳、曾克、西虹、逯斐、林斤澜等。中国作协党组七个人来了三个:党组副书记冯牧和党组成员谢永旺、束沛德,中宣部文艺局的同志、人民文学副主编刘剑青和文艺报的同志,也都到了。一间不大的会议室,坐得满满登登。 丁玲很重视这个会,4月24日特意要我去给骆宾基送信邀他

9、参加,25日,她又在家里做了一些准备。她既是创委会主任,又是这次会议的倡导者,理所当然是会议的主持人,她首先讲话说:创委会是作协党组领导下一个有名无实的单位,这主要是我的责任,不想干事。开始是葛洛一个人跑,他是副主任,我是正主任,还有一个欧阳山,他不在北京。我说,我们为什么不召集一次会,把这一年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说一说呢?这次开会说是丁玲召集,把我的牌子打出来了。作家协会那天说,这几年跟老作家联系不够,那我们就联系一下吧。我们这些作家平时也是不大见面的,西虹、魏巍都在北京,就见不到面,姚雪垠和我住在一个楼,也不来往的。现在退休的老干部都在写回忆录,办刊物,发挥余热,老作家是有经验的,我们也要跟上时代往前走,把经验奉献出来。总之,这次座谈会的主旨就是要分析一下当前小说创作的形势、主流和存在问题。 冯牧,延安时期是鲁艺的高才生,解放后任昆明军区文化部长时,发现并扶植了白桦、公刘、彭荆风等一批作者,如今是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他接着讲话:我完全赞同丁玲同志的意见,赞同召开这样的会议。老同志对当前创作的现状,对可能是不那么正确甚至错误的东西进行分析,提出批评,这样会有利于文学创作更健康地发展。现在全国小说创作空前繁荣,每年发表在刊物上的短篇小说有八九千部,中篇小说五百到七百部,至于最能代表创作水准的长篇小说,多年来每年接近一百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