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整理.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915789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知识点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知识点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知识点整理.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从本质上讲是永恒的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但是人类所能认识到的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为150亿光年。光年:计量天体距离的一种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一、天体系统(一)天体类型天体:宇宙中的各种星体。1、最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在各种天体中,最基本的是恒星和星云(有巨大的质量)。(1)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和氦。质量很大,凭肉眼能看到的天体,99以上都是恒星。从地球上看,恒星的相对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上,恒星不仅在星际间不停地运动,而且还有自转运动。太阳是宇宙中距离

2、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2)星云太阳系以外银河系以内的气体尘埃,呈云雾状。主要组成物质是氢。质量大、体积大和密度小。2、 其他天体(1)行星围绕恒星运行,质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变成球体,能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物质。不发光,以反射恒星光而发亮。地球便是绕着太阳运动的行星之一。(2)卫星围绕行星运行。质量比行星更小。(3)慧星围绕恒星运行。质量很小。呈云雾状。彗星分为慧头和慧尾两部分。慧头由慧核、慧发和慧云构成。慧核是慧头的主要部分,由冰物质组成,接近恒星时,升华为气体。哈雷彗星,曾回归。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为76年。(4)流星体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沿着同一轨道绕太阳运

3、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当它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而燃烧,绝大部分流星体在到达地面以前就已完全烧毁。流星雨。少数能落到地面上成为陨星。陨星有石陨星(陨石)、铁陨星(陨铁)和石铁陨星 (二)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是不断运动的。运动着的天体形成各级天体系统。宇宙是一个有序的、有一定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1、地月系由地球及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2、太阳系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八颗行星、矮行星和众多的太阳系小天体等围绕太阳运动,构成太阳系。矮行星:绕太阳公转,呈球形,不能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物体,比行星小的天体。太阳系小天体:绕太阳公转,形状不规则,不能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物体,比矮行星小。

4、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小行星改称“太阳系小天体”。“清除”指行星在公转区域中起着支配性德作用,周围物质都在其引力场的控制之下)3、银河系由银核、银盘和银晕等部分组成的扁圆盘状星系。包括2000亿个恒星。4、河外星系包括星系以及巨量的星际物质。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数百亿个类似银河系这样规模的天体系统,统称为河外星系。5、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统。人类目前所知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二、太阳系(一)太阳系成员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86%。其它天体在太阳巨大引力的作用下,围绕太阳公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大质量的吸引小质量的。)2、 太阳系的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

5、颗行星、矮行星和众多的太阳系小天体。3、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1)八颗行星都运行在地球公转轨道面附近,具有共面性。(2)所有行星的公转方向都与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具有同向性。(3)除水星外,其他行星的偏心率都比较小,具有近圆性。(4)太阳系中除太阳外,其他天体本身不发射可见光,都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光。从八颗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征看,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二)太阳(1)太阳的内部结构(内三层)从中心到边缘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大气层。太阳的中心是核反应区。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发生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的能量,能量通过辐射区、对流区向外传递。(2

6、) 太阳的外部结构(外三层)人只能直接观测到是太阳的大气层。太阳大气由里向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大气由里向外,厚度由薄到厚,温度由低到高,亮度由亮到暗。A、光球最内层。厚度只有500千米,温度只有6000K。光球的亮度最大。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光球表面出现的一些黑暗斑点,叫做太阳黑子。太阳黑子:太阳活动中最明显、最基本的标志。光球表面温度比较低的区域,比光球表面低1500左右,显得比光球暗。黑子数目具有周期性,11年为一个周期。黑子的大小不一,小的直径有2千米,大的直径30007000千米;寿命很短,几小时至几个月;一般成群出现;黑子有强大的磁场。B、色球中间层。玫瑰色

7、。有几千千米厚。温度从里向外由四、五千度升高到几万度。发出的可见光却很弱,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殊仪器才能看到。色球层中有时会突然出现一些增大、增亮的斑块,称为耀斑(又叫色球爆发)。耀斑:寿命从300秒到几分钟,其间面积、亮度增到极大,然后减弱、消失;周期与黑子一致,11年,出现的位置也与黑子对应。还有一种从色球层内猛烈喷发出来、形如红色火焰的舌状气体柱,这种现象称为日珥。耀斑和日珥都是太阳能量最强烈释放的形式。太阳黑子和耀斑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C、日冕最外层。温度极高,高达100万度。气体呈完全电离状态。厚度极厚,向外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那么远,亮度更暗,也只有在日全食或用日冕仪才能看到。在

8、100万度高温的作用下,热电离气体粒子形成高能带电粒子流,有极大的动能,高速冲向行星际空间,这就是所谓的“太阳风”。太阳风:热电离的气体粒子高速向外冲出,速度约为350kms以上,56天就可到达地球。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1) 太阳辐射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水体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2)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的基本能源,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的各种活动和变化总称为太阳活动。(1)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异常,会使全球的天气与气候异常。(2)扰乱地球电离层。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影响地面的无线

9、电短波通讯。黑子具有强大的磁场、耀斑可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阳风是高能带电的粒子流,当这些活动出现的时候,势必会对地球造成很大的影响。(3)干扰地球磁场。耀斑和太阳风活动剧烈时,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罗盘失灵,导航系统被破坏,威胁航海和航空的安全。(4)产生极光。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激发,产生极光。(5)自然灾害。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纪变化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活动有关。(三)地球1、八颗行星按照八颗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行星的分类按照行星的物理性质和距

10、离太阳的远近分类(1)类地行星物理性质与地球类似,质量小,平均密度大,中心有铁核。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2)巨行星体积和质量都大,平均密度小。包括木星和土星;(3)远日行星距离太阳远。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八颗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体积和质量最小的是水星;体积和质量最大的是木星;卫星最多的土星;公转周期最长的是海王星;唯一存在生命的是地球;表面温度最高的是金星;表面温度最低的是海王星;平均密度最大的是地球;平均密度最小的是土星。3、只有一个地球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1)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约为15,大部分地区分布着液态水,非

11、常适合生物的生长。(2)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适度的引力吸引了较多的大气和水,形成了适宜的大气层。大气成分适合生物呼吸。( 3)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使地球上昼夜更替与季节轮回的节奏适度,地表温差变化幅度不太大,便于生物生长。专题二 地球的伙伴月球一、月球(一)月球的概况1、体积小、质量小、引力小。体积是地球的1/49,质量是地球的1/81,引力是地球的1/6。引力小,无大气和液态水,只有两极有固态水。月球表面上大气压力较小。由于月球表面上没有大气,所以气温日较差大,太阳光笔直照射,无法传播声音,易受陨石撞击而留下环形山。2、月球地貌环形山密布是月球表面最明显的特征。最大的环形山是贝利环形山

12、。(二)月球的运动特征月球在自转的同时,还不停地绕地球公,公转的周期为27.32日,称为恒星月。恒星日指月球在上连续两次通过某一恒星所需要的时间,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以恒星为参照点,月球中心由西向东连续两次通过某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叫做恒星月。)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即为月球公转的周期。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和方向是一致的,均为自西向东。所以地球上的人永远只能看到相同的半个月球。二、月相(一)月相变化的原因 1、月相月球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即为月相。2、月相成因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月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亮的,背着

13、太阳的半球是暗的。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在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导致月球朝向地球并被照亮的部分的形状也随之变化。 这种变化视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而定。它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太阳照射月球的方向;地球上观测月球的方向。(二)月相变化的规律 1、月相变化规律(1)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背着阳光,我们看不到它,这是新月,俗称朔。新月发生在农历初一。 (2)月球转动,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能照到阳光,且被照的部分越来越多。当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成直角时,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能被太阳照到一半,我们就能看到半边

14、月亮,这是上弦月,它发生在农历初七、八。 (3)当月球转到太阳相对的另一边,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且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全部被太阳照亮,我们能看到整个月半球,这叫满月,俗称望。满月发生在农历十五、十六。 (4)月球继续转动,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照到阳光的部分越来越少,当太阳、月球、地球三者又成直角时,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又能被太阳照到一半,我们就又能看到半边月亮, 这叫下弦月。它发生在农历二十二、三。 (5)下弦月以后,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照到阳光的部分越来越少,最后一点都照不到,回到新月。月相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 名称出现时间(农历)夜晚的形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潮汐新月(朔)初一

15、。不可见不可见三者在同一直线,月球居中。大潮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半圆,西半部天空,月面朝西三者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东。小潮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一轮明月,东升西落三者在同一直线,地球居中。大潮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半圆,东半部天空,月面朝东三者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西小潮月相及其变化 农历上半月傍晚所见的月亮 农历下半月黎明所见的月亮口诀:上上西西、下下东东上上西西:上弦月在上半夜(黄昏至午夜)可见,出现在西方天空,西半个月球发亮;下下东东:下弦月在下半夜至次日白天可见,出现在东方天空,东半个月球发亮。2、朔望月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这样循环一个周期,叫做一个朔望月,平均时间为2

16、9.53日。(三)对月相的利用 1、利用月相变化的周期计时阴历或农历月,即以月相变化为基础,朔望两弦四相,每相大约相隔7日,星期由此演变而来。2、利用月相可辩别方向根据月相的空间位置可以判断方向: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且月亮的西侧半边明亮。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边的天空,且月亮的东侧半边月亮。 三、日食和月食(一)日食和月食的成因1、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变化。(1)日食的形成原理 A、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太阳到地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月球遮挡住,从而产生日食现象。B、日食的种

17、类当月球挡住全部的太阳光时,就发生日全食;当月球挡住部分太阳光时,就发生日偏食;当月球挡住太阳光的中间部分而四周还露出一圈日光时,就发生日环食。 (2)月食的形成原理 A、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时,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盖,产生月食。B、月食的种类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而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之內时,就会出现月全食。 2、日食和月食的差异 (1)原理不同。日食是太阳光被遮住而看不到形成的;月食是月球在地球的影子中,没有光照射而看不到形成的。 (2)日、地、月的位置

18、不同。日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月食时,地球在太阳和月食之间。 (3)发生的时间不同。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六。 (4) 开始的部位不同。日食总是从太阳西部边缘开始,到东部边缘结束;月食总是从东部边缘开始,到西部边缘结束。 (5) 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同。日食持续时间短,一般只有几分钟;月食持续的时间较长,有时可长达一个多小时。 每次日食必然发生在新月,每次月食必然发生在满月。 日食和月食不是每月都发生,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并不在一个平面上。四、月球与潮汐(一)潮汐现象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称为潮汐。白天出现的海水升降称为潮,晚上的海水升降称为汐。(二

19、)潮汐产生的原因潮汐是地球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下产生的。潮汐的大小决定于引潮力。地球上的潮汐现象主要是由月球的引潮力造成的。 但是太阳的引潮力能增强或减弱月球的引潮力。(三)潮汐规律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同一地点的海水在月球引潮力的作用下发生2次涨潮和2次落潮。 连续两次涨潮(或两次落潮)的时间间隔约为12小时25分。 在朔月或望月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叠加在一起,海面涨落的潮差最大, 称为大潮。在上弦月或下弦月时,月地连线和日地连线相垂直,太阳的引潮力消弱月球的引潮力,海面漲落的潮差最小,称为小潮。 大潮:初一(朔)、十五(望) 小潮:初七、初八(上

20、弦月)、廿二、廿三(下弦月) (四)潮汐的影响1、有利:提供动力资源,利用潮汐发电;方便农业生产(捕鱼晒盐;滩涂水产养殖等);航船涨潮进港,发展港口。 2、不利:加剧海岸侵蚀;顶托河水入海;影响海岸生物的分布。 专题4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区 别项 目自转公转定义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旋转中心地轴太阳运动方向通称自西向东通称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地理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地球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4秒)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角速度处处相等,即15/小时平均1/日(近

21、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由快变慢(南北两极点无线速度)平均约30 km/s(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1、昼夜交替(1)昼与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2、地方时因经

22、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地方时的计算: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 4分钟/两地经度差1(东加西减)3、时区与区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个小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4、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若日界线与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重合,此时全球一个日期,其他时间地球上有两个日期。地球上新的一天就是从地方时为0点向东一直到180经线。相反从地方时为0点向西到180经线则是地球

23、上昨天的范围。三、地球的自转与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右方偏;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左方偏;赤道地区无偏转。四、地球公转与季节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2、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被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则扩大。2、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全球随纬度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24、夏半年(春分秋分)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有极昼;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有极夜。 (2)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还可以根据昼弧和夜弧所跨的经度来推算。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北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2)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地

25、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H90(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计算楼距、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4、四季和五带 我国:以“四立”划分(1)四季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2)五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温带(南回归线南极圈)、北寒带(北极圈北极点)、南寒带(南极圈南极点)5、二分二至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期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00赤道23026N北回归线00赤道

26、23026S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赤道最大(900)向南北递减北回归线最大(900)向南北递减赤道最大(900)向南北递减南回归线最大(900)向南北递减昼夜情况全球昼夜等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南半球相反全球昼夜等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夜;南半球相反1、经线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称为经线,也称子午线。符号:东经(E),西经(W)特点:形状:半圆,不平行,都收敛于南北两角方向:指示南北方向特殊:南北极点长度: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一度距离相差111千米实质:

27、本地子午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两面角)特殊经线:020W-160E180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上的零度经线,是计算地球东西经度的起点,向东向西各分180,它是为了确定地球经度和全球时刻而采用的标准参考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180,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度数越来越大的就是东经,越来越小的就是西经。1、 纬线定义: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符号:北纬“S”南纬“N”纬线长度计算A、赤道上经度相差一度,距离相差111kmB、任意一条纬线上经度相差l的弧长约为111千米cos(指所求纬线的纬度)。南北纬60纬线长度是赤道的一半。纬线划分纬度实质:本地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

28、面的线面角。特殊纬度:赤道南北回归线高中低纬分界线0纬线纬度判断:度数向北越来越大的为北纬度数向南越来越大的是南纬专题8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组成成分作 用干洁空气氧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有减弱氧化的作用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吸收长波辐射,有“保温效应”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影响大气温度水汽水汽的相变,产生了一系列天气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1.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不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大量

29、森林被砍伐,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2.大气中臭氧总量的减少:随着冰箱、空调的广泛使用,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依据: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2.各层特点垂直分层高度分布主要特点与人类关系对流层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类就生存在对流层底部平流层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30、高层大气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在80500千米高空,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影响无线电通讯三、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防弹衣”大气对小天体的阻挡作用“遮阳伞”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的部分波长越短)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保温被”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四、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对流层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2)反射:无选择性。反射量的多少与云层厚度、云量多少有关。(3)散射:有选择性。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最易被散射

31、。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可见光部分。2.大气的保温效应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后,温度增高,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向外辐射。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因此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被保留在大气中,使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长波辐射,其中的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被地面吸收,补偿了地面的热量损失,起到保温作用。3.意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得白天气温不至于过高;而大气对太阳辐射

32、的保温作用,使夜晚地面散热不至于过多,从而使夜晚气温不至于过低,对形成适宜于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专题9行星风系一、气压和风1、气压:指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2、风:在水平方向中,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形成了风。3、风向:指风的来向。4、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因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高低 低高低 高B AC5、水平气压场:通常把某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称为水平气压场,一般用等压线表示。6、等压线:同一时间内某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7、高压:气压数值向外逐渐降低的一组闭合等压线。8、低压:气压数值向外逐渐增高的一组闭合等压线。 高 低10109

33、801008990100610009、大气运动:流动的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因素影响。10、一月份海平面及地面等压线分布: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七月份海平面地面等压线分布:夏威夷高压印度(亚洲)低压11、山谷风:白天夜晚 暖 冷 暖 冷 暖 冷谷风 山风12、海陆风:白天夜晚海风陆风陆地陆地海洋海洋二、大气环流1、大气环流: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以及海陆热力差异,造成地表不同地区的气压差异,形成有规律的大气运动,这就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示意图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三、行星风系与气候1、受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以下沉为主,水汽难以冷凝形成降水。南

34、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大陆中西部,许多地区都是炎热的热带沙漠气候;极地地区的极地高压带控制,太阳辐射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极地气候。2、受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云致雨,是多雨区。赤道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下,来自极地高压和副热带高气压的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辐合上升,也是地球上降水较多的地区。3、受西风带控制:受西风控制的地区,如欧洲西部,形成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4、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赤道低气压带和内陆信风带交替控制,出现干季和湿季,如非洲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35、出现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冬雨夏干),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和北非地区。5、非洲大陆的动物迁徙分布:南非高原、东非高原。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迁徙动物:斑马、羚羊、长颈鹿等。迁徙方向:向湿季地区迁徙。四、世界气候类型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分布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 因气候特征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回归线之间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湿季干季交替热带季风气候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副高或信

36、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550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影响终年温和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日、年较差大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纬5070极地低气压带或极地东风带控制冬寒长夏短暖寒带苔原气候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极地东风带控制全年严寒冰原气候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全年酷寒高山高原气候高大的山地和高原地区专题

37、10季风专题11台风、寒潮和梅雨(一)台风一、台风的概念 台风是一种强热带气旋。其破坏力巨大,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二、气旋气流从四周流入中心的空气涡旋叫气旋。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在北半球右偏,反之,左偏。在同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低,又称低压。气旋近似于圆形或椭圆形,大小悬殊。小气旋的水平尺度为几百千米,大的可达三、四千千米。气旋中,天气常发生剧烈的变化通常按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区或热力结构进行分类。按地区可分为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和极地气旋性涡旋等;按热力结构可分为冷性气旋和热低压等。按世界气象组织所规定的登记标准,当热带气旋的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2级

38、(风速32.6米/秒)以上时,就称之为台风或飓风。补充:“低气压、气旋、台风” 的区别与联系低气压是就气压的分布状况而言,是静态的;气旋是就气流的运动状况而言的,是动态的;台风就是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而且台风仅产生于热带洋面,而低气压和气旋也可能出现在陆地上。三、热带气旋分类名称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米/秒)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级)热带低气压10.8-17.16-7热带风暴17.2-24.48-9强热带风暴24.5-32.610-11台风32.7-41.412-13强台风41.5-50.914-15超强台风51.016或以上四、台风的形成 台风的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一是要有广阔的

39、高温、高湿的大气.二是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三是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四是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五、台风的分布和台风路径台风常发生在南、北纬525度左右的热带洋面上,以西北太平洋广阔的低纬洋面为最多。目前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出生”在西太平洋上,其常见路径有:1)西移路径,2)西北移路径,3)转向路径,4)特殊路径(如打转、蛇行、停滞、突变等等)。热带气旋的移动速度平均

40、约2030公里/小时,转向时移速较慢,转向后移速较转向前要快些。六、台风的结构 台风的范围很大,直径从几百公里到上千公里,垂直厚度为十余公里,垂直与水平范围之比约一比五十。台风在垂直方向上分为流入层、中间层和流出层三部分。七、台风的危害台风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台风会造成洪涝灾害,严重威胁航运安全,能摧毁地面建筑、道路、庄稼等。八、台风的功劳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是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假如没有台风,人类将更加遭殃。科学研究发现,台风对人类起码有如下几大好处:其一,提供大量淡水资源。其二,起到调温作用。其三,保

41、持热平衡。其四,维持地球生态。其五,增加捕鱼产量. 九、如何防御台风1、加强监测(气象卫星)、预报。2、建立台风防御机制、制订防台减灾的预案,如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加固堤防、船只进港避风、疏散居民。(二)寒潮一、寒潮的概念一般概念:寒潮是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灾、雨雪等天气。寒潮是强烈的冷高压活动,是我国冬半年重要灾害性天气过程。寒潮所到之处,寒风猛烈,气温剧降,低温、霜冻、冰雪等灾害性天气常相继出现,给农作物、交通运输、城市建设以及人民生活造成损害。二、寒潮的形成三、影响中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三条:西路,自西伯利亚,经新疆、青海、河西走廊,沿青藏高原东侧南下,经常可达

42、华南。这路寒潮对中国西北、西南、华南地区影响较大。西北路(或中路),自蒙古侵入中国,经河套地区、华北平原南下,直达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冷空气多从北纬2530入海。这路寒潮影响中国的次数最多、强度最大。北路(或东路),自贝加尔湖以东侵入中国,经内蒙古、东北地区、华北平原南下。这路寒潮强度较小,发生次数也较少,常常只影响到东北地区,在北纬35以北入海。四、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寒潮的功与过寒潮天气带来的灾害主要是:风灾、雪灾、冻灾以及由风灾引起的火灾。寒潮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强烈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线电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寒潮灾害的特征:影响范围大;常有多种并发灾害,如冰雹、大风、降雪或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多发生在冬春两季。但寒潮也能消灭害虫,帮助小麦越冬,有利于盐业制卤等。2、寒潮的防御目前,对寒潮无有效的防御方法。但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将可大大减少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