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浅谈闻一多先生神话研究的研究方法汇编.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1740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浅谈闻一多先生神话研究的研究方法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版浅谈闻一多先生神话研究的研究方法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版浅谈闻一多先生神话研究的研究方法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版浅谈闻一多先生神话研究的研究方法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版浅谈闻一多先生神话研究的研究方法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版浅谈闻一多先生神话研究的研究方法汇编 摘要:本文从方法论角度探讨了闻一多的神话研究,通过分析得出他最突出的研究方法是在整体性原则指导下进行意象间的联想和想象,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运用交叉互证和实证主义等方法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关键词:闻一多 神话研究 研究方法 作为一个古典文学研究的初学者,能熟练运用一些做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在众多的学者及其学术著作中,闻一多及他的神话研究堪称典范,他在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探索,值得我们去研读。 一、爱国热忱与理性思辨 闻一多是一位爱国的民主战士,他对华夏大地古老的文明怀着热爱之情。这股爱国热忱在*考与屈原问题体现得最为鲜明。 闻一多最具代表性的

2、神话研究著作*考是一篇对华夏祖先*和女娲进行考辨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女娲实际上是华夏族的*龙的变相的观点。在文章中他还通过对文献资料、民间传说、考古图像的分析比较得出了苗蛮地区的有关*女娲的传说,实际上是华夏民族和苗蛮族文化交流的结果。这样,华夏、龙、汉、苗蛮都在*女娲身上得到了统一,这就使这篇文章的价值超出神话学本身的意义了。 在屈原问题中,他首先是肯定了孙次舟对传统文学史上屈原身份的怀疑,但是他并不完全赞同孙次舟所提出的屈原只是一个“文学弄臣”的观点,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史料中得到的事实出发,首先指出了屈原是一个被压迫者,但同时也是个“孤高与激烈的奴隶”,是一个有见地有

3、思想的“文化奴隶”的观点。“屈原作为一个文化奴隶站起来又被挤倒”,但是他用他的“离骚唤醒了楚国人民的反抗情绪”,他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民的诗人”。作为爱国志士的闻一多先生,他无疑是热爱屈原的,但他没有盲目地把他当偶像来崇拜,而是力图还原他的本真面目,从而引导人民正确地看待他,也给民众以追求自由与实现自己价值*! 二、系统性、整体性、统一性原则与意象间的想象和联想 这两点是贯穿他的神话研究始终并且是他最富有创造性的两点。这两点的综合运用使他的神话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考里,他首先是从*女娲人首蛇身相交像入手,从大量的文献、考古资料、民间神话传说中得

4、出蛇躯也就是龙身的结论。他又在庞杂的资料中抽出了大量的两龙神话,推证出两龙(交龙和腾龙)与两头蛇有着内在的联系。由此,他以龙*作为统帅,把大量的民间传说、出土图画和文献中*女娲资料与那些奇怪的二龙二蛇相交的记载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女娲人首蛇身相交图像的不同形式在本质都是两龙交配之相。这样杂乱的材料顿时获得清晰的理解,一系列散漫的文化现象一下子变成了一个醒目的系列。他用整体性的原则开拓了资料的空间,寻求到了信息间内在的联系,得出了极具创造性的结论。 在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中,文章开头从侯人诗里的“季女”说起,他先是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得出:在诗经里,鱼、鸟都与男女两性关系有关:“在国风里男女间往往

5、用鱼来比喻他或她的对方”而以鸟求鱼来表示双方是否能互达心意;然后又从侯人的“季女”之“饥”,说到诗经里的饥饿和饱餐,他经过对文献材料的考察,推断出这里的“饥饿”和“饱餐”是暗示意义的,即以此来代指男女的情欲的饥渴和满足。在这篇文章中,先生还将高唐神女与涂山氏、简狄联系起来,并且把对文献的考辩与民间传说的考辩结合起来分析比较,推出她们都是由一个先妣化身出来的。最后,他又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由当时的农业社会的情况出发,把这些先妣们与雨联系起来,这样朝隮、朝云即美人虹一类的概念的产生便明了了。这种意象的联想和综合考虑不仅使神话传说得到解释,也扩大了诗学的视野。 三、处处留意,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6、在谈及文章的写作缘起时,他的一段话对于苦于找不到研究命题的初学者颇有启发意义。在端午考的后面附着一篇端节*教育,文章开头便说:“可孩子们好奇心的终点,便是自己好奇心的起点。自从那天起,心里常常转着一个念头:如果不相信谎,真又是什么呢?端午真正的起源又是什么呢?究竟有没有法子知道呢?最终我终于得到了线索,就在那谎里”,需要研究的命题也许就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也许就在某篇文章的某一句话里,也许就在某一个你已经熟视无睹了的现象里。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思考,总会有无尽的命题在等着我们去研究。 他提出了这个命题之后,在端午考中,先是拟定了一个前提:端午的起源和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个前提下,他先是对有关端

7、午来源的各种传说进行了搜罗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即:“端午可能最初只是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自从东汉以来,吴越地域渐被开关,在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流中,端午这个节日才渐渐传播到长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到这里,他又设想说“如果我们能证明吴越与龙有着某种不可分解的关系,那么我们前面所拟定的前提”“便真的可以成立了”。接下来他对吴越地区的风俗习惯、民间传说、有关龙的文献从*学说角度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吴越地区确实与龙有着不可分解的关系,端午节确实就是一个“龙的节日”。大胆的设想通过小心细致的求证最终得到了证实。 四、自身学术功底与学术前沿相结合 闻一多先生能够阐发出以上的富有创造性的见

8、地在于他自身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他对于周易、诗经、庄子、楚辞这四种古籍,下了很大的工夫,并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专著。他还对文字学小学、历史文化学、群族宗教学都有广泛的认识和较深的理解,再加上有新文学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使他有了深邃的眼光与洞察力,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综合分析比较能力 。 西方神话学研究中有语言学一派,而在中国也本来就有音韵学,这一学科专门研究古今语音差异,对于识别古书的通假现象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上个世纪,音韵学的方法成为研究古代神话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考中有大量的文字需要去校正和辨别,这就需要先生对上古音和今音的差别有深入的了解。先生通过广泛的

9、搜集文献并进行考辩得出:易传将*写作包戏,即匏瓠,也就是葫芦,古书女娲也可以音韵推出发音为匏瓜者。所以,*女娲实乃葫芦的音变,音韵学的运用使得整个*考的论述更加浑然一体。在这种论述中,闻一多先生引用的语料十分丰富,对音韵通假之学的应用也十分娴熟,其结论是令人信服的。 在传入中国的西方神话学理论中,“*主义”最多的被先生借鉴和运用,这在*考和端午考中得到了体现,并由此而得出了极有创造性的成果。当时中国本土的神话学研究主要有人类学的神话研究和历史学的神话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就。闻一多先生对这两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和甄别,了解到他们的长处和不足,并且借其所长避其所短,再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对中国

10、神话进行了全新的阐释,这对*考的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五、学科交叉互证,拓展掘深 先生还把神话的研究还与诗学结合起来。 闻一多先生将神话学引入诗学,主要是用来探求事件本来的面貌,以揭开古诗千年之谜,同时开拓诗歌意象的空间,增强阐释的力度。如姜嫄履大人迹考,先生对“履帝武敏歆”一句详加考辨。诗经中的这一事件,历来只是就文字本身进行讨论,并且形成了“履大人迹而有孕”的经典解释。先生在整体性原则的指导下,运用意象间的系统联想,最终指出:此乃祭神舞蹈,“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故曰履帝武敏歆,犹言与尸伴舞而心甚悦喜也”。此说甚有创意,但证据稍嫌不足。然其中将该事与周先祖联系起来,又由周祖联系到*的出生,并释秦人所建宓畤即是祭祀*者,都是十分有创见的。这种由此及彼、系统联想的方法始终贯穿在闻一多先生的神话研究之中。 天文学、地理分析、心理分析、人类类群的发展都被先生在神话研究中运用过;文献证据法、列图表、做统计等一系列的科学求证法也被先生运用在神化研究当中,所有这些体现出来的先生学识的渊博,视野的开阔、思维的活跃,都是我们做学问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 注释: 闻一多著神话与诗A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x:5 参考文献: 1闻一多著神话与诗A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x 2闻一多著闻一多全集M上海:三联书店,1982 (王永青,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