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论文.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78564 上传时间:2021-02-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教育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心理教育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心理教育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心理教育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教育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教育论文.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谈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预防和疏导 枣阳市第二实小学 【论文摘要】目前,小学生心中存在逆反心理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共同对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加以引导和调适,使小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逆反心理、特点、原因、预防和疏导 在多年的学校教育实践中感到当代小学生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分析逆反心理常见的表现类型,形成的原因,寻求疏导它的方法便摆在我们

2、面前。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1、自负型。一般来说,这类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小的性格,特别是己成为自负的性格后,固执己见,听不得劝告或批评。对于这一类的学生,直接指出缺点,让其改正,是很难起到教育作用的,而应采取灵便的方式。 2、情绪型:逆反最显著的特征是精神波动大,心理易失去平衡,并将这种情绪带进学习和生活中,自我调节能力差,要依靠时间或外力化解。 3、冲动型:由于缺乏对自我责任的认识,暂时满足了自己非理性的本能冲动,却给他人和自身造成一些威胁和伤害,带来不良影响。事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责、忏悔,但在事发时控制不住自己的言

3、行,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超越对方,获得心理满足。 4、受挫型:有些学生,或因人格受到污辱,或因自尊心受到伤害,或因学习受到挫折而一蹶不振,整天沉溺于烦闷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满足。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逆反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我对我校的孩子逆反心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它的产生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家长和老师给予过大的压力 1、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限制过多,他们生活在父母和教师为他们划定的条条框框里,这样孩子处于被动屈从的地位,自由活动的空间十分小,行动的自主权被剥夺。他们对于加在自己身上的过多限

4、定深为反感,有的孩子不惜屡屡犯“戒”、犯“禁”,以换回本该属于自己的自由。孩子在自己的学习中没有了兴趣,生活中没有了自己的目标,大大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2、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希望每次竞赛都得名次,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这与孩子自身的实际水平不相适应,与孩子的发展潜能不相一致,因此,随着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当孩子发现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便会采取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办法,对抗父母日趋升高的期望值的逆反心理。(二)孩子自身的个性较强 1、从心理学角度看,随着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不断的完善,他们活动范围扩大了,活动能力增强了,于是,自主意识萌发了。他们要求自己的事

5、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他们会挣脱“师长”的管制,竭力自行其是。 2、小学生探究欲望旺盛,好奇心强,对任何事情都希望探个究竟,对于家长和教师的明令禁止的事情更是如此,非要看看违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3、有些小学生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出看问题易偏激,走极端。(三)家校应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 1、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精暴,导致孩子过大心理压力,出现逆反心理。比如,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自卑等心理问题的逆反心理。 2、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不能因材施教、处理问题不当,伤了学生的自尊。教师不能习惯于

6、把小学生作为“改造”的对象,也不能用自己的想象,固定的模式去衡量他们了,应该尊重和理解他们、爱护他们。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能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就能消除他们的戒备和反感。(四)同龄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 在众多同辈体中,小学生受同龄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同龄群体中,小学生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小学生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小学生的个体的心理较为正常、合理。相反,同龄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一些少年心理也产生不良影响。

7、比如小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小学生在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现加上小学生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又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龄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三、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镜子,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一)消除产生逆反心理的社会因素 小学生正处于发育的过渡阶段,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中的兴奋强于抑制。苦闷时敢于发泄、不

8、满时敢于直言、压抑敢于反抗。其实,对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诱因就是有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特别是校园这样一个独特的社会环境,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学校要加强校风建设,消除各种精神污染,注重理想、道德、情操教育,逐步形成一种朝气蓬勃的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从而逐渐缩小逆反心理赖以存在的心理空间。(二)构建学生“心理活动空间” 当代社会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关健在于“场中人”的主观感觉,即心理气氛。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一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因为,首先活动本身是实际而有效的教育刺激,它能引发学生的上进愿望,显示和发展个人的品

9、德和才能。其次,学生有强烈参加集体生活、获得友情、受到重视等内在心理需要,因而十分重视集体对个人的要求、关于评价和信任。(三)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提高教育艺术水平 要防止和克服学生中出现的消极逆反心理,作为家长和教师教育者,就必须及时了解他们的心态,激发他们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高超的教育艺术,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具体做到:经常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把握教育的时机,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有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进行正面引导,重在提高他们的认识,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逆反心

10、理是一种不良心理,“心病还需心药治”,需要老师和家长们用心发现其产生的原因,再用“心”去加以帮助、引导我相信“迷路”的学生一定会走出心灵的误区,成为一个好学生。(四)重视心理疏导工作 疏导和调适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主体身上。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消极心态的特点与成因,用有效方法进行疏导。尤其是在转化学生逆反心理时要注意运用自信的心理。同时,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与学生保持同体,体验和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分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 教育是科学,科学寻求的是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致力于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默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一条对青少年实施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防止和克服消极逆反心理的滋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