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疗法与应用(1).ppt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9325890 上传时间:2021-02-19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7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灸疗法与应用(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天灸疗法与应用(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天灸疗法与应用(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天灸疗法与应用(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天灸疗法与应用(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灸疗法与应用(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灸疗法与应用(1).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天 灸 疗 法 与 应 用,一、前言,“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天灸的药物是自动透到人体皮肤或腧穴中,所以又称 “自然灸”或“自灸”。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 “冷灸”。,三、作用机理(中医),通过发泡性药物对局部的强烈刺激,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之效。 通过发泡药物产生的灼热感起到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之效。 通过发泡以祛腐生新:如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载“治瘰疬未溃者,宜天灸,以毛茛鲜者捣泥,缚疬,帛束之。俣发泡弃之。”,七、天灸的优点,简便、效好、安全、价廉。 是一

2、种内病外治的疗法,既具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现代医学看敷贴疗法优越性,1、药物浓度处于稳态 2、不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3、药物副作用低 4、避免多剂量给药,病人易于接受 5、能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6、能允许随时移去药源,八、天灸的适应症,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呼吸疾病:虚人感冒、鼻炎、慢支、哮喘等 胃肠疾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胆囊炎等 骨科疾病:骨关节炎、颈腰椎病、软组织劳损 外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 皮肤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寻常疣等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 儿科疾病:遗尿、厌食等,其中,尤以虚

3、寒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炎等使用最广泛,九、天灸的禁忌症,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2、孕妇、血证、发热者。 3、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时 间: 加强: 7月03日 星期五初伏: 7月13日 星期一 中伏: 7月23日 星期四 末伏: 8月02日 星期日 增强: 8月12日 星期三,辛温之药驱逐寒邪。 常用: 白芥子、吴茱萸、甘遂、 延胡、麻黄、细辛、生姜,2、药物,3、穴位:,补肾、健脾、补肺等益气壮阳穴。 常用:肺俞、肾俞、脾俞、风门、 百劳、定喘等。,贴药时间: 成人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 小孩时间酌减。 以皮肤感觉和耐受程度为观察指

4、标,避免灼伤皮肤。 疗程: 10天1次。共5次。,5、正常反应:,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轻度红肿、小水泡、轻度热痛感属正常现象。,6、可能的并发症,1、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 2、皮肤过敏; 3、发热。,7、注意事项及处理:,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无明显不适可不予以处理。若自觉瘙痒、灼痛等明显不适,可外涂皮炎平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 局部皮肤水泡,应穿着柔软衣服,或外覆盖纱布,避免摩擦水泡,防治破损,外涂以氧化锌油、宝肤灵、万花油等烫伤软膏。 水泡溃破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外涂搽红霉素软膏、金霉素软膏等消炎,防治感染,可适当予以珍珠层粉、云南白药涂抹促使创口愈合。 全身皮肤过敏,可

5、自服抗过敏药物:息斯敏、敏迪、扑尔敏等,全身过敏症状严重或伴有发热,建议到医院诊治。,7、注意事项及处理:,贴药当日戒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芋头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瘙痒、水泡,避免搔抓破损。水泡溃破者保护创面,防治感染。 贴药时背部皮肤应干燥,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14岁以下儿童贴药时间不宜超过45min,年龄越小则贴药时间相应缩短,但不少于20min。以贴药处皮肤潮红或自觉背部瘙痒、灼热、刺痛,随即移去膏药。 老年人贴药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不宜超过2小时。,(四)三伏天天灸常治疾病,1、哮喘 *多为阳气虚弱,肺、脾、肾虚、痰饮留伏所致。 *属阴属寒,且哮喘多在冬季发作, *属于冬病。,2、过敏性鼻炎,*肺、脾、肾虚,外因与风寒有关。冬季寒气较甚,故易引起病情发作或加重,属于冬病 *药物:白芥子、甘遂、延胡、细辛、姜汁等 *穴位:百劳、风门、肺俞、肾俞、脾俞等,3、慢性支气管炎,*肺、脾、肾 虚,多因正气虚弱感受风寒而诱发,且好发于冬季,属于冬病。 *药物:白芥子、甘遂、延胡、麻黄、附子、细辛、杏仁、半夏、干姜、地龙等。 *穴位:大椎、百劳、肺俞、风门、肾俞、脾俞等。,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