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拉大手,公筷公勺我践行.ppt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9328931 上传时间:2021-02-19 格式:PPT 页数:7 大小:4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手拉大手,公筷公勺我践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手拉大手,公筷公勺我践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手拉大手,公筷公勺我践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手拉大手,公筷公勺我践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手拉大手,公筷公勺我践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手拉大手,公筷公勺我践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手拉大手,公筷公勺我践行.ppt(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手拉大手 公筷公勺我践行,主题队课 三(7)中队,使用公勺公筷的意义,公筷公勺是公用的筷子和勺子,即大家用来夹菜的筷子, 放在盘上, 大家拿来用,不过不能放到口里, 是为卫生问题设计的。私筷是大家各自的筷子,且现在都提倡聚餐用公筷,餐具要消毒。 公筷,是专用于夹菜的筷子。不用于吃饭。为了方便夹菜。很多人误以为使用公筷,是防止别人把病传染给自己,其实这是一种误区。使用公筷,最大的作用,是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 比如一家三口中,有人有幽门螺杆菌,那么,并非每人都要用,才能切断传染,而是只要患者使用,即可切断传染。所以,使用公筷,并不是防范他人的表现,而是保护他人的表现。,使用公勺公筷

2、的好处,1干净卫生、预防疾病 围桌共食、不用公筷,这种看似亲密无间的就餐方式,增加了疾病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风险。就餐者中的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可随着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着的筷子将疾病传播给其他共同就餐的健康人群。因此,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的最大好处就是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 2减少浪费、文明餐饮 正是因为使用公筷,所以菜肴都没有被各种唾液所污染,没有吃完的,就餐者尽可以放心打包回家。减少浪费的同时,还培养了人们环保节约的精神。 3注重营养、科学搭配 中国人家庭聚餐的方式决定了家庭成员很难真正实施营养配餐。因为厨师可以决定一盘菜的营养搭配,但家中每个人的口味喜好不同,对某种食物摄取量的多少无法

3、掌握。如果采用分餐制,只要根据每个人需求的不同搭配好一盘菜,那每个家人摄取的营养量就都可以控制了。 4控制饮食、预防肥胖 绝大多数人一般看见满桌美食时是经不起诱惑的,所以食量没法控制,一不小心就吃得太多。但只要给就餐者一只大盘子,把这一餐要吃的食物摆在食用者面前,那就自然会警醒,知道自己摄取了多少热量。这种方式就是分餐制,可有效控制实际摄入量。,如何做到公筷公勺、分餐进食,在外聚餐 1上桌的每道菜、点、汤都应配备分餐餐具,做到一菜一勺或一菜一筷。 2公筷、公勺的摆放数量一般建议4-6 餐位的长方桌摆放两套,8-12 餐位的圆桌摆放四套。公筷应放在筷架上,不应放在个人使用的骨碟上面。 3火锅或必

4、须在餐桌熟制的菜品,应提供“生料专用公筷”。 4对尚未推行公筷制的餐馆,顾客可主动要求在每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上配备公筷公勺,或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家庭用餐 1固定餐具:每家庭成员有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外形或颜色上容易辨别。 2践行分餐:把做好的饭菜直接分到家庭成员的盘子、碗里面,大家只是围坐在桌子上一起吃饭。 3公筷公勺:不能分餐,每个人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和勺子吃饭,在每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每个人都用公勺公筷夹、盛食物。 4儿童喂养:鼓励孩子尽早独立进食。对不能进食的婴幼儿,家长或监护人一定用适当的方式感觉孩子食物的温度

5、,严格禁止用嘴尝试孩子食物、帮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对口喂食孩子、与孩子公用餐具等做法。,如何做到公筷公勺、分餐进食,小任务:“小手拉大手 公筷公勺我践行”主题手抄报。,纸张8k,纸质版开学后交,此次交电子照片(可以是队员跟作品的合影,注意要佩戴红领巾,也可以是作品的单独照片)。 别忘记写 三(7)中队 XXX,三(7)中队 XXX,小任务:队员手写倡议书,录制一段“防溺水,我倡议”的微视频。,注意录制视频时佩戴红领巾。 倡议书开学后提交纸质。 视频各中队提交2份作品即可。,防溺水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随着夏季的到来天气逐渐变热,一些同学私自外出游泳、戏水的现象时有发生。多年来,溺水事故一直是我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据统计,目前全国每年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多名学生死于溺水、交通或食物中等事故,其中溺水和交通仍居意外死亡的前两位。为了确保游泳安全,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特向全体学生发出以下倡议: 1.上学、放学途中远离池塘、水井等危险水域,更不得在水边追逐嬉戏。 2.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不要到除游泳池外的其他游泳场所。 3.必须要有组织并在家长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 4.一但发现有人溺水,应及时呼救,让成年人来抢救,绝不可盲目下水施救。 倡议人:XXX 2020年5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