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谢文伟,黄体兰,周仁元,王嵩莉)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ppt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9342957 上传时间:2021-02-20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3.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地质学(谢文伟,黄体兰,周仁元,王嵩莉)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普通地质学(谢文伟,黄体兰,周仁元,王嵩莉)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普通地质学(谢文伟,黄体兰,周仁元,王嵩莉)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普通地质学(谢文伟,黄体兰,周仁元,王嵩莉)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普通地质学(谢文伟,黄体兰,周仁元,王嵩莉)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地质学(谢文伟,黄体兰,周仁元,王嵩莉)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地质学(谢文伟,黄体兰,周仁元,王嵩莉)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普通地质学,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影视:地震,视频:地震,来源:CCTV,14.1 地震概述(地震波),遇难69181人、伤374171人、失踪18498人,8.0,14.1 地震概述(概况),第一节 地震概述,一、地震概况,地震是大地的振动,是地球内部积累的能量在迅速释放时地壳产生快速颤动,是构造运动的特殊形式。,地震作用从地震的孕育、发生到产生余震的全部过程。,震源地下深处发生地震的地点。,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上的垂直距离。,小于70km为浅源地震 70300km为中源地震 300km以上为深源地震,震中震源垂直投影在地面上的地点。,震中距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区是地震

2、破坏程度最大的区域。,震域地震在地面上波及的地区。,14.1 地震概述(影视),视频:地震概述,来源:影片地震,1973.8,14.1 地震概述(地震波),二、地震波从震源产生的弹性波。,面波的震动方式兼有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因此周期长,振幅大,是造成建筑破坏的主要因素。,纵波(P)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压缩波(推进波),使地面上下震动; 横波(S)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剪切波,使地面左右摆动,速度为3.24km/s; 面波(表面波)纵波和横波在地面相遇而产生的沿地表面传播的波,速度约为2km/s。,横波运动方式,纵波运动方式,14.1 地震概述(地震仪、影视),地震的发震过程,前震局部能量释放,形成一

3、系列小地震; 主震短时间内突然释放出大量能量; 余震释放剩余能量,形成一系列小地震。,四川汶川地震记录到27000多次余震。其中6级以上余震8次,最大余震是5月25日发生在青川的6.4级地震;5级以上余震41次。引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达12000多处,潜在隐患点近8700处,有危险的堰塞湖30多座。,三、地震仪,成都地震台记录,14.2 地震强度(地震震级),第二节 地震强度,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震级的级别计算是取距震中100km处由标准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对数值。,目前世界上统一采用里氏震级(ML)来表示地震的强弱程度。分为九级,迄今为止地球

4、上发生过的地震最强的是8.9级。,一、地震震级,震级(ML)与能量(E)的关系,14.2 地震强度(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破坏的程度。地震烈度是根据人的感觉、地面及建筑物破坏的情况等综合确定的,共分为十二个等级。,三、震级与烈度的对应关系,二、地震烈度,是相对震中而言的,震中区破坏最厉害,离震中越远烈度越低,同一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则随离震中的距离而不同。,地震震级与烈度对应表,唐山地震震中位置,汶川地震震中位置,14.3 地震的类型及地质现象(成因类型),第三节 地震的类型及地震地质现象,一、地震的成因类型,(一)构造地震( 断裂地震),由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所引起的地壳强烈振动。

5、世界上90%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汶川地震在映秀附近山前主边界断层深度9.1km处,最大错动量为516cm,在中央主断层深度15.5km处最大错动量为1249cm;在北川附近中央主断层深度3.6km处和深度10.3km处最大错距分别高达1043cm和1200cm。,唐山地震构造示意图,14.3 地震的类型及地质现象(成因类型),(三)陷落地震,岩溶地区溶洞或地下河塌陷可引起地震;矿山采空区塌陷也可引起地震,统称为陷落地震。还有人类活动引起的人工地震等,但规模和影响范围都非常有限。破坏性最大的地震都属于浅源地震(多集中在 520km )。,(二)火山地震,火山猛烈喷发时,岩浆气体冲破地壳上部时引

6、起的地震。一般规模小、强度小、影响的范围也小,仅限于火山地区周围。,14.3 地震的类型及地质现象(地质现象),二、地震地质现象,(一)地裂(地裂缝)及微地形变化,(二)山崩与滑坡,14.3 地震的类型及地质现象(地质现象),(三)喷沙冒水,(四)海啸,14.4 地震的分布(世界分布),第四节 地震的分布,一、世界地震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中海印尼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 洋中脊、东非裂谷等,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14.4 地震的分布(我国),二、我国地震的分布,东部地区 陕、川、滇地震带 西部地震区,14.5 地震预报和预防,第五节 地震预报和预防,一、地震的预报,普通观察:动物异常反应,地下水位的异常变化,微地形变化,地光、地声的出现等。,仪器监测:震前预报主要靠各种仪器监测。包括地磁、地电、地气、地应力及重力和地下水的异常监测。,二、地震的预防,编制地震区域烈度划分图,避免在地震活动带上建造大规模建筑物;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用人为措施逐步释放岩石因受力积累起来的能量。,长期预报: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未来1020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未来3个月内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本章学习要求与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