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第四单元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344989 上传时间:2021-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第四单元教材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下第四单元教材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下第四单元教材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下第四单元教材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五下第四单元教材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下第四单元教材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第四单元教材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分数的意义、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真分数与假分数4、分数的基本性质5、最大公因数与约分6、最小公倍数与通分7、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二、教学目标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实行约分和通分。5.会实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三、教学内容分析1分数的意义分数的产生:通过测量与分物引入分数,

2、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合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分数的意义:(1)单位“1”既能够表示一个物体,也能够表示一些物体,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一个分数能够表示不同的具体量,体现了分数的抽象性。(2)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1)体现了分数的数学来源: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用分数来表示。可从数系的扩展角度来理解分数的产生。(2)分数与除法的统一点:对一个整体实行平均分。(3)为后面的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改写成整数、带分数作准备。例1:把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实行统一: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13,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 。例2:(1)把很多物体(3块月饼)平均分成4

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34,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在这儿,能够用两种方式来理解:A、把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这样的3份是 。B、把3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2)通过图示得到分数结果,方法多样:一、用操作或图示法。二、推理:1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块,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3个块,是 块。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总结根据例1和例2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这儿,能够把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扩展,它既能够表示作为结果的一个数,也能够表示一种运算过程。(1)能够解决整数除法中商不是整数的情况。(2)分数与除法能够互逆,可看作同一种运算。(3)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母不

4、能为0。2真分数与假分数以前学生只接触过度子比分母小的分数,现在介绍分子和分母相等或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分数。例1: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写出分数,并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借助直观把它们和1比较,再介绍真分数的概念。例2:让学生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把它们和1的大小比较,给出假分数的概念。需指出这里的单位“1”是一个圆而不是所有圆的总体。例3:(1)从生活语言“一个半”引出带分数的写法及读法。(2)让学生仿照着写出其他的分数。例4:(1)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是因为要培养学生对于分数的数感。(2)化的时候有不同的方式。A根据分数的意义:4个 就是1

5、。 B利用直观图。C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可引导学生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一般方法。3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通分的基础。例1(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1)通过直观图观察得出三个分数相等。(2)从两个方向观察三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3)通过自主举例,从具体到一般,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4)因为分数与除法的内在一致性,引导学生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例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把分数化成分母不同(分母扩大、分母缩小两种情况),但大小相同的另一分数。4约分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因数的必要性。最大公因数:例1(公因数

6、、最大公因数的概念)(1)利用实际情境(用正方形铺满长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因数的必要性。(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因数,又是宽的因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因数、公因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例2(最大公因数的求法)(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所以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实行介绍。(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所有因数,再找公因数。 B从较小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大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实行比较,看哪种更合

7、适。(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做一做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大公因数:两数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约分例3(最简分数的概念)(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数(根据不同的素材引出:具体的米数、分成四段)。(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例4(约分)(1)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改写成相等的最简分数。(2)方法多样:可以逐步约分,也可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约。(3)给出约分的简便写法。5通分(编排方式与约分相似)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倍数的必

8、要性。最小公倍数例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1)利用实际情境(用长方形铺满正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倍数的必要性。(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倍数、公倍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例2(最小公倍数的求法)(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2)多种方法。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倍数,再找公倍数。B从较大的数的最小倍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小的数的最小因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

9、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做一做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通分例3(分数大小的比较)(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2) 和 的比较方法多样(三年级上册已经有了一定基础)。A根据分数的意义。B根据分数单位的多少。(3)让学生通过一些特例,自行总结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三年级上册有了分子都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例4(通分)(1)从实际情境

10、引入,出现分子、分母均不相同的情况,比较大小时产生认知冲突。(2)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母相等的分数。(3)通分时,可以把分母都化成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也可以不是最小公倍数。(4)作为比较大小的方法,还可以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子相同的分数。(5)区别通分与约分:约分是对一个分数的运算,通分是对两个分数的运算。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例1(小数化分数)(1)用小数和分数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个除法运算的结果,建立起两者的联系。(2)利用小数的意义给出小数化分数的一般方法。一位小数由教材给出范例,两、三位小数由自己类推。例2(分数化小数)(1)创设六个数比较大小的数学情境。(2)分数

11、化小数的方法多样;A分母是10、100的,利用小数的意义来化。B分母不是10、100的,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的,也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化。整理和复习: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分类;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四、教学前预设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五:课时安排;(18+4)课时1、分数的意义2课时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课时3、真分数与假分数2课时4、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5、最大公因数与约分4课时6、最小公倍数与通分4课时7、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8、整理和复习2课时9、单元检测及评卷2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