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2).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29080 上传时间:2021-02-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仲永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伤仲永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伤仲永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伤仲永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伤仲永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伤仲永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仲永 (2).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设计 执笔人 王世遴 审核人 王世遴 课题 伤仲永导学案课型 讲读课课时 2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一,课前预习(一)学法指导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二)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2、。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三)知识构建、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四)知识预习1、读音隶(l)扳(pn)谒(y)邑(y)矣(y)泯(m)称(chn)卒(z)焉(yn)耶(y)2、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3、重点词语世

3、隶耕隶:属于未尝识书具尝:曾经并自为其名为:题上指物作诗立就就:完成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或以钱币求之或:有的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拜访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受之于天受:承受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之: 忽啼求之: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仲永。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卒之为众人:助词,无意义。于: 环谒于邑人:到,向。 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 受于人者不至:从。其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稍稍宾客其父:

4、他的父利其然也:这种(四)阅读质疑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二,课堂合作探究1“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5、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课堂训练 (一)当堂练习金溪民方仲

5、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解释加点的字。(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

6、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4翻译下列句子。(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5回答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四)课后巩固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环谒()不能称()世隶耕()泯然()或以钱币乞之() 2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父异焉()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邑人奇之() 3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家、家,是唐

7、宋八大家之一。 4用原文填空。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5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四,拓展阅读 谁与我同行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

8、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路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悚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两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毛发尽力往上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捉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

9、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时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

10、,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 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20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21题目中的“同行”既指 又指 22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3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 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 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 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 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五,反思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