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443539 上传时间:2021-0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学习主要靠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一不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而一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认识比较片面,认为数学就是单纯的计算,很多孩子很早就学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但对其中的一些计算方法、思维过程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更不要说有数学逻辑

2、性和科学性了。因此我就本学期结合我们一年级数学的小课题实验,针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加强学具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复述、理解数学知识小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来培养儿童的数学语言。在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时,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每学

3、一个数的分解组成,都让学生动手操作所带的学具,有时是小棒,有时是圆片,有时是三角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一个数可以分成哪两个数,然后观察分析这个数的分解有什么特点?怎样能又对又快地记住这个数的分解?让孩子们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去记忆,效果非常明显。又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孩子们通过对小棒的操作,特别是大数差几满十,就把小的一个分成几和几,通过满十捆成一捆的实际操作,孩子们对算理的理解粉肠透彻,因为每个人都动手实践了的,所以复述计算过程时也非常清晰,数学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二、注重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语言陈述的前提,语言是观察的外部反映。在教学

4、中,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维,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说出计算过程来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比如:说说怎样计算79这道算式。可采取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表述的方法。开始时教师在黑板上左边摆7个,右边摆9个,出示算式79=?教师先把9分成3和6,然后问学生“几和几能组成十?”学生一眼就会发现7和3组成10,这样就很容易得出10再加上剩下的6得

5、16。整个演示过程中,学生观察比较,教师边演示边叙述,最后再让学生学着老师的说法,说给其他同学听听,由学生纠正说得不准确的地方。这一简单的推理得出结果和计算过程,既让儿童的数学语言逐步形成,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三、利用直观图形,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一年级学生对色彩绚丽,形象直观的图画非常感兴趣,它们往往最能激发学生们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画,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让孩子们在表述图意的过程中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所以在表述过程中,孩子们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等现象,这时,教师要

6、耐心地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比如刚开始学习图画应用题,就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图中画的什么?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培养学生用三句话描述出来: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这样长期训练,把情境图或生活中呈现的问题让孩子们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孩子们很自然地就理解了一个完整的问题必须包含已知条件与求解问题两个要素,缺一不可。数学表达能力也在反复的描述中得到培养。四、注重诱导启示,激发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一位名人说过:“对一个问题能清楚地说一遍,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

7、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的过程,正确地理解题意,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寻找已知条件、分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有关知识的映象,解题判断的形成,直至解答过程的表述等,处处离不开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具有一种内在的美,表面显得枯燥乏味,其实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充分理解和掌握它,就能领略其中的微妙之处,感受其中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数学教师应该加强诱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大胆地说,有条理地说,以激发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诱导是学生数学语言形成的重要条件,学生能不能把所观察和思考的数学问题,准确地表达出来,在理解的基础上会不会说出算理、法则、定

8、义,关键在于教师的教与导的方法上。教师诱导思维恰当、有条理,学生自然明白,否则只能是一知半解。例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第七小学少先队员开展“手拉手活动”,今年扶助了12个贫苦同学重返校园,去年扶助的同学比今年少4个,去年扶助了多少名学生?要让学生理解、口述解题思路,教师可采用下列方法层层诱导学生的思维。(1)、哪一年扶助的同学多?(2)、今年扶助的同学数可以分成哪两部分?(3)、从今年扶助的数里去掉哪一部分得到去年扶助同学的数?(4)、用什么方法计算?因教师诱导有一定的层次性,学生受启发后,就能口述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今年扶助的同学多,今年的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去年的

9、数同样多,一部分是比去年多出了4个,所以用减法计算。在这样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点拨有方,训练有力,学生的数学语言就会得到进一步激发,说思路、讲方法的数学语言就会得到发展提高。 五、注重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小学生模仿性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数学教师的语言是学生语言的表率,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掌

10、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尽量利用儿童化的语言,清楚、简练、准确地表达,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实现正向迁移效应。为了使学生有锻炼的机会,在课堂数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能把自己的思维说出来,就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这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对促进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很有好处。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求原来有多少?”的问题时,让学生利用电脑进行语言训练,教师出示画面:20只小羊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吃草,这时牧羊人过来将10只羊赶到另一边去吃草,20只羊分成2处在吃草。这时让学生表述这一过程:20只小羊在吃草,有10只被赶到另一边去吃草,两边各有10只羊在吃草。然后点名让班里其他学生也说说这一过程,但这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回避有难度的学生,鼓励说得不同但能准确表达的学生,激发他们把话说清楚、说准确、说得有条理。等到班内大部分学生有了想说的欲望后,再让他们进行同桌交流,这就让他们都得到了数学语言的训练,说完之后教师再作以引导、训练,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