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朗读,让语文课堂教学鲜活起来南宋哲学家、教学家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岂不到乎?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跟理解相结合。只有对阅读材料熟悉、理解得深,才可能读得好这也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鲜活起来的根本。一、朗读,是完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 朗读,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充分的、真正的读。听过许多“公开课”、“示范课”,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教案”,过场式的让学生“读”,根本不顾学生读没读完、读没读进。我听到同级组的彭老师的老人与海鸥一课,在授课前的初读时,彭老师让全体学生“站起来读,读完的坐下”,当学生们陆续坐下后,
2、还有一个学生站在那里自已结结巴巴又读了两分钟。此时,听课的老师们有点替彭老师着急,而彭老师并没显示出不耐烦,认认真真地听其读完坐下,并给予了表扬。那个学生显的很兴奋,从来不回答问题的他一节课发了三次言,最后一次还非常正确!课后我们评课时,彭老师说:这个学生知道自己是学困生,能勇敢地站着坚持读完,这本身就是很难能可贵。如果你武断地让他坐下,很难想象这个学生将会怎样。可以这么说这个学生的信心和发展正是老师开头的让其充分地读、真正的读得来的,他感受到老师信任他,鼓励他,才信心倍增,才思维活跃,才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去,才不断发展。我想,每个学生的发展都需要“这个”,老师不要打断他,不要以讲代读,不
3、要停留在浅层次的、形式上的读。这样不仅读不好,读不进,学生也悟不出,那么学生的认识也不会发展,更无从谈起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的“欠帐”会越来越多,语文教学仍会停留在“高耗时,低效率”怪圈里。所以,要让学生积极地读,主动地读,充分地读,只有读进去了,才能为真正的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把朗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感受出其真,其妙,其美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而现在大部分教师唯恐学生不理解,一个一个问题不停地问,不厌其烦地分析,其结果正如好些专家所说:教师是把
4、一个美丽的花瓶打碎,手中却拿着一小块问学生:花瓶美不美?这个比拟虽有不妥,但却真切地道出了我们不让学生去读书,去整体把握、感悟,却把美的东西分解的支离破碎。怎么办?把朗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读书,让语文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例如山雨一课,短短几句诗,却绘声绘色地描绘出山雨之美,那“如琴键,如柔软的手指,如调色板”的美,用语言是讲不出来的。我让学生反复吟诵后,使学生闭上眼睛脑中就会出现雨中的景象,用全部的感觉去体验语言情景,使学生情感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虽然一时他说不出雨到底有多美,但他的脑海中却分明已感受到。 又如教月光曲,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不理解的
5、词语、句子,进行“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一些“纯熟”、“波光粼粼”、“恬静”、“幽静”等词,此时,我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而是让学生一遍、两遍、三遍地反复读课文。第一遍过后,我问:“对刚才提的问题是不是多少明白点?”少部分学生犹豫地点头。再读。第二遍后,我又问:“这回是不是又明白一点?”,有部分学生肯定地点头。三遍教师示范读过后,“这回是不是明白的更多了?”大部分学生点头,极少部分疑惑,接着我再要求像老师一样放声再读一遍。四遍过去,当我感到时机成熟,才找了部分同学根据读书时自己的理解的意思去做一些动作,原来明白的此时更深刻地领会了,不明白的也豁然开朗。在不费吹灰之力,在朗读的基础上稍加引导,就使学
6、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更明白了词语所在句子在文中表现的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书必须多读才能记得牢,理解得深。三、评读,既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又促进发展。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成功的心理体验是继续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动力。因此,在读中我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并运用了各种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评价语言丰富多彩,如:你真有自信,有了信心后读才会觉得自己读得是最棒的;你真会倾听,善于倾
7、听别人的发言,把获得的信息成为自己的财富,这也是一种学习;要尊重文本,只有尊重文本,才能在原有的文本上有创造性的突破等等。显然评读,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在一次公开课时,指名读“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时我找了一个平时在朗读方面比较出色的女孩,正当我满怀信心地期待时。她却因紧张把句子读破了。我马上耐心地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谁知这位学生第二遍又读错了。接着读第三遍,学生还没读对。读第四遍前,我抚摸着她的肩,鼓励说:“咱们一起合作来读,好吗?”最后,再让她自己读一遍,果然,她成功了,我和
8、同学们一起鼓掌祝贺。这位女孩带着成功的喜悦坐了下来。在教育教学中,批评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评价形式,并且也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式。古语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在今天,“忠言”不再“逆耳”。有一次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有一个学生故意扯着喉咙喊读。我当时很生气,真想狠狠地批评他几句,但我忍住了,还微笑着走过去对他说:“你的声音真响亮,也很好听,老师知道你是在认真朗读,但是如果你能体会一下课文内容的感情,轻声一点,再带上感情来读,李老师就更喜欢听了。”那学生听了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接下来的朗读他都很认真。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细细咀嚼、辨别滋味的过程,就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进行细细品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要做到真正地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升华那么学生就能在读中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思想内容,记住妙词佳句,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鲜活起来!朗读,让语文课堂教学鲜活起来从化市西宁小学 李金娣2008-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