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14《诗经》两首.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9538921 上传时间:2021-03-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分层作业14《诗经》两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时分层作业14《诗经》两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时分层作业14《诗经》两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时分层作业14《诗经》两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时分层作业14《诗经》两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分层作业14《诗经》两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分层作业14《诗经》两首.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时分层作业 (十四 )诗经两首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42022126】A将 子无怒将:请,愿B体 无咎言体:卦象,即占卦的结果C言既遂 矣遂:顺心,满足D总角之宴宴:宴会D D 项,宴:欢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以 望复关以我贿迁B不思 其反反是不思C静言 思之言既遂矣D桑之 未落女之 耽兮A A 项, 连词,来; 介词,把。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2022127】例句:应是绿肥红瘦A夙兴夜 寐B匪我愆 期C三岁食贫D其黄 而陨C A 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B 项

2、,名词用作动词,延误。 C 项和例句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D 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黄。4下列对两首诗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隅:角,角落。本义:山水弯曲边角处。如山隅、东隅、隅陬(角落 )。诗中“城隅”理应指城上的角楼。B“良媒”中的“媒”,指撮合男女婚事的人。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还必须有媒人介绍,表示郑重其事。C卜:用龟甲占卦。古代用火烤龟甲,看龟甲上的裂纹来推断祸福。D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髺,称为“总角”,诗中是指童年时代。第 1页D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识记的能力。 “ 总角 ” ,在诗中是指少年时代。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导学号 :42022128】A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 15 国风, 160 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 105 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词;“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 40 篇。C君子是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对比。此外,妻称夫也叫君子。D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A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4、 6自从有了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就成了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它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以至于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谚语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等。请你根据示例,再写出三条。_【解析】起兴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即借另一事物,以引起所吟咏的事物。据此并结合示例,不难写出。【答案】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为财死,鸟为食亡7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诗经读书交流会。主题是“诗经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表达得体,富有文采;不写称呼语、问候语;不超过 60 字。【导学号 :4202212

5、9】_第 2页【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 连贯、得体的能力。在解题时,要点明 “诗经鉴赏 ”这一主题,号召学生积极参与。【答案】 (示例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让我们走进诗经 ,去鉴赏其中无穷的璀璨与绚丽吧。二、阅读提升层(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 题。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 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8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两项是()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是,温柔漂亮的姑娘,是男子的好配偶。

6、B关雎是一首恋歌,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C诗篇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层层递进,感情真率炽热,体现出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特色。D本诗末句,写男子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在钟鼓声中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了求而得之的欢乐。E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比兴,在情感特质上主要表现为以礼结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DED 项,男子因相思出现了幻觉,并非真和那个女子结婚了。E 项,艺术手法分析不准确,还有重章叠句。9“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_【答案】连用两个“悠”字, 把主人公长夜难眠、 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

7、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第 3页(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 11 题。【导学号 :42022130】蒹葭蒹葭 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 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沚。【注】 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萋萋“采”采”与之同。溯洄:逆流而上。 晞:干。跻:高。坻:水中的高地。右:弯曲。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景物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

8、种凄清的气氛。B古诗中,“水”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热烈追求美好爱情却不可得的惆怅心情。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章诗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E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主人公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送别诗。DED 项,错在 “ 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应为主要突出寻找、追求恋人的艰辛。 E 项,从 E 项叙述看,蒹葭应是一首爱情诗。 1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9、有什么作用?_【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 河边的茂盛的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 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 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第 4页流露。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 题。桃夭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选自诗经 国风 )【注】 夭夭:形容草木茂盛。归:出嫁 。 (f 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蓁蓁 (zhn):草木茂盛的样子。12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

10、强烈的色彩感。B“有 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C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每一章第二句的变化最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得以发展、加深,但也有重复单调之感。D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E此诗反复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ACA 项,“ 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 错,是以丰富缤纷的比喻意蕴开篇;C 项, “有重复单调之感 ” 错,重章叠句是诗经的常用手法,有着韵律美和节奏感。 13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_【答案】 以“桃之夭夭”起兴, 通过铺垫和渲染, 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 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第 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