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对点训练》:专题19种群和群落.docx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9557625 上传时间:2021-03-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9.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对点训练》:专题19种群和群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对点训练》:专题19种群和群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对点训练》:专题19种群和群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对点训练》:专题19种群和群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对点训练》:专题19种群和群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对点训练》:专题19种群和群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对点训练》:专题19种群和群落.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聚集高考】 2019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专题 19 种群和群落考点 1种群的特征1.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为( A )年龄期个体数甲来源 学# 科#网 Z#X#X#K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 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解析: 表中数据表明:甲种群从幼年期成年期 老年期的个体数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为增长型;乙种群从幼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的个体数量相对稳定,为稳定型;丙种群从

2、幼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的个体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为衰退型。2.(2019 北京卷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D )A 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来源 学 科 网 Z|X|X|K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 )度解析: 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该种群的密度;采用给海龟安装示踪器、给大雁佩戴标志环的方法,可对其移动路线进行调查;样方法研究的对象为相对固定的生物,如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3.(2019 福州模拟 )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3、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 40 年,美国需要4080 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B )A 种群数量和密度B 种群的年龄结构C种群的性别比例D 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 从题目中的预测数据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和美国的人口为增长型,瑞典人口为稳定型,而德国人口为衰退型,这主要是由种群的年龄结构决定的。4.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和 )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和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 种群和都为7 10 岁B种群和都为1 10 岁C种群为0 1 岁,种群为6 7 岁D种群为1 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为

4、7 岁以后各年龄期解析: 据图分析,种群在 0 1 岁时死亡率很高,种群 在 6 7 岁时死亡率很高,因此对种群 和 的重点保护时期分别是0 1 岁和 6 7 岁。5.(2019 北京质检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 D )A 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成年个体大量迁出使幼年个体数量比例减小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第 1页解析: 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导致种群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影响出生率,使种群的密度下降。6.如图为

5、三 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1)据统 计, 70 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A 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2)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使害虫种群年龄组成变为三图中 C 类型。(3)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组成会变成图A所示。解析: A 曲线表示年幼个体多而年长个体少,为增长型。我国70 年代时人口就属于A 型,表现为人口大幅增长。 B 曲线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相当,属稳定型。C 曲线中老年个体相对较多, 属于衰

6、退型。 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 害虫年龄组成将成为衰退型。在渔业中只有通过合理的政策使种群的数量稳定,才能实现可持续捕捞。在渔场中采用“ 抓大放小” 的措施,会使幼年个体所占比例上升,年龄组成将成为增长型。考点 2 种群的数量变化1.(2019 南昌调研 ) 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 当种群数量达到 e 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 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 c 点时数量为 100,则

7、该种群的K 值为 400解析: 当种群数量到达 e 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环境阻力在 d点之前就已经出现;阴影部分表示被淘汰的个体数量。2.(2019 湖南十二校模拟 )如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 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的兔中,未标记的有60 只、标记的有20 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D )A 150 只B 200 只 来源:ZXXKC 300 只D 400 只解析: 第 3年种群的数量是 (8050)/20 200(只 )。由种群增长

8、速率的特点可知,第3年的数量等于 K /2,故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 值为 4 00 只。3.(2019 海南卷 )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 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 J型”增长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 值不同解析: 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含有核基因,其线粒体中含有质基因,A 对;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 CO2 和酒精,两者均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B 错;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的早期,资源和空间充足, 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 对;碳源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

9、群的K 值大于碳源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 值, D 对。4.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C )A 若图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 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大量放养了该种鱼类B若图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 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第 2页C图中 c 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在逐渐减小D图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解析: 图 a 点后种群数量突然大幅度增加,原因很可能是大量放养了该种鱼类;发酵罐中酵母菌数量大量增加,可以认为是改善了生存条件,

10、使环境容纳量提高;捕捞时不要使海洋中某种生物数量少于K/2,否则海洋中该种生物数量将很难恢复;图 中所示的物种已经灭绝,生物种类减少,抵抗力稳定性减小,恢复力稳定性增加。5.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2 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 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 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 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 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 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C )A 小于 92 只B大于 92 只C小于 161 只D大于 161 只解析: 根据公式:第一次标志数/种群数量第二

11、次标志数/ 第二次捕获数,故种群数量50 4213 161,但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所以灰苍鼠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数量应多于13 只,因而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应小于161 只。6.某种群死亡率如下图中,出生率如图中,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 C )来源 学 科 网 Z,X,X,KA aB bC cD d解析: 开始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个体数量增加;当出生率降到等于死亡率时,个体数量最大;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个体数量就会减少。7.(2019 潍坊模拟 )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

12、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1)图 A 、B 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B。(2)t2 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 (或其他合理答案 ) 。(3)在 t 1 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4)若在 t2 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 /2 水平,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5)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植物死亡, 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其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13、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解析: 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表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会下降,直到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单位时间种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同时捕食者的数量增多,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加,也就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抵抗一定限度的外来第 3页干扰,但是外来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8

14、.(2019 广东卷 )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下丘脑,促使其释放抗利尿激素,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示,a e 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 ;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下图 ) 。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 b 段呈J型增长。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

15、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 体内的途径。 (路径如下: )产毒藻 浮游动物 罗非鱼 FNE解析:(1)根据题意,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造成失水,随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在接受到刺激后,会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该处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2)根据图示罗非鱼在种群数量在开始数量呈“J”型增长, 从 b 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

16、 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在K 2 附近波动。(3)分析根据题意可以获得以下食物链关系:产毒藻 浮游动物 罗非鱼 FNE藻毒素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考点 3群落的结构和演替1.硅藻的生长需要硅酸盐。下图是 Tilman 等对两种淡水硅藻 针杆藻和星杆藻的研究结果。图中实线表示种群密度,虚线表示培养液中硅酸盐含量。a 表示单独培养针杆藻的情况,b 表示单独培养星杆藻的情况,c 表示两种硅藻在一起培养的情况。则针杆藻和星杆藻之间的关系是( A )A 竞争B捕食C种内互助D共生解析: 两种或多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为争夺相同的生活资源而发生的斗争称为竞争,竞争的结果往往使得失败的一方被淘汰。

17、由a、b、 c 三图中的曲线可知,c 图中曲线 种群密度迅速下降,有被淘汰的趋势。2.(2019 济南一模 )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B )A 自然演替一般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解析: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因演替的起点不同而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要发生变化,故种群基因频率也要发生变化。人类活动对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均产生影响。3.土壤动物具有

18、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 、 B、 C、D 4 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A )解析: 由题干可知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A 选项中利用了光源,而且是热的,会使蒸发加大,变得干燥,是土壤生物最不适宜的生存环境,故动物逃离此处,向相反的下方第 4页运动,更容易收集到。4.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D )A 群落甲B 群落乙C群落丙D 群落丁 来源:ZXXK解析:由图示可知,群落甲、乙、丙中均是有某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高,而其他种群的种群密度较低,这样导致它

19、们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因而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这些群落容易受到影响。5.(2019 福建卷 ) 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C )A 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 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 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识图能力。纯茶园物种数最少,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最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最差,一旦出现害虫,害虫数量都是暴发性地增长,A 错。图中只表示10 月份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无法得知种

20、群密度,B 错。梨茶间作园在6 月份物种数最多,此时它的营养结构最复杂,C 正确。茶园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其群落结构必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D 错。6.(2019 广东卷 )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 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 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所以A 错;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所以 B 错;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

21、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所以 D 错。7.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 ),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A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析: 本题的关键在于首先要从图形上理解和正确判断出甲和乙之间的关系 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然后要注意正确理解竞争和捕食的

22、含义,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关系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8.(2019 海南卷 )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 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 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解析: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在不断变化,故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次生演替的速度较初生演替的快;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均会影响群落的演替过程。9.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 组实验第 5页(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

23、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 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 所示。组 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 所示。组 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 1 少。(1)组 1 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 ,则第 40 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 只 / mL。(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D 和 E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

24、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B 和 F 代表的类似。解析: (1)组 1 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 ,表现为 “S”型增长, 因食物相同, 饲养条件相同, 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 应是曲线 C、D 、E 之一,此时甲种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组 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 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 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 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 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 D、 E 比 F 在前面增长慢),则第 40 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 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 ,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 只/mL(600 只 /20 mL) 。组 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 1 少,因组1 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 、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 D、 E。这样一来在组2 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 。第 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