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9561508 上传时间:2021-03-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专项练习1. 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2. 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项目“J”型 ( 形 ) 曲线“S”型 ( 形 ) 曲线种群增长( 速) 率 3.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比较项 目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适用范围 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土壤或培养基 ( 液 ) 中的微小动物或微生物方法步骤随机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求解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捕如下公式计算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 如采集罐、吸虫

2、器等) 进行取样在实验室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事项必须随机取样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第 1页没有伤害 - 4.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1) 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2) 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 ; 反之,则减少。(3)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 性比率 ) 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 ( 数量 )

3、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首先依据年龄组成。年龄组成种群密度(1) 潜伏期 ( 对环境的适应期 ) :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2) 快速增长期 ( 对数期 ) :个体数量快速增加, K/2 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3) 稳定期 ( 饱和期 ) :随着种群密度增加, 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速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停止生长,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到达K 值后,仍呈锯齿状波动。.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数原则第 2页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数

4、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如下图,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1. 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征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若分开则双方或至少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寄生无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从那里吸取营养来维持生活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2

5、. 群落的结构类型比较项目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含义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状况原因 陆生:光照、温度水生:光、温度、O2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表现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第 3页布 3. 群落的演替类型类型内容初( 原 ) 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

6、演替4. 相近关系的区别(1) 种内斗争与竞争: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如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 竞争则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如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竞争食物失败而死亡。(2) 竞争与捕食: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现象,而且两种生物生活习性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如水稻与稗草之间的关系。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狼吃兔,兔吃草。竞争关系的生物某一方可能会由于在竞争中失败而灭绝 ; 捕食关系中生物不会因捕食而导致另一种生物灭绝,相反,捕食关系中的生物在自然系统中相互依

7、赖而生存。(3) 寄生与互利共生:第 4页寄生的两者之间关系是:对寄主有害, 对寄生生物有利。互利共生的两者关系是:彼此有利,相互依存。(4) 寄生与捕食:寄生一般不会消灭掉寄主的生命,而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往往要消灭捕食者的生命。但也有特例,蚜虫吸食植物为寄生,但蝗虫吃植物就是捕食。HIV 寄生在人体内,最终使人失去生命。. 有关群落结构的问题分析(1)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 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3) 高山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4) 水生群落的分层

8、现象: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1. 种群具有以下四个特征。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种群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参数(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 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空间特征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第 5页还形成地理分布 遗传特征 既然种群是同种的个体集合,那么,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世代传递,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基因频

9、率以适应环境的不断改变 系统特征 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它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也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 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通过研究种群内在的因子,以及生境内各种环境因子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机制与规律2. 种群和群落的比较种群和群落都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生物成分。内涵上看 种群和群落都是许多生物个体的总和,但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群落是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虽然都是生物群体,但这两个群体是不同的生物群体( 生命系统层次 )从概念的外延来看 种群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两者对

10、立统一,共同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是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从研究特征上看 种群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一个种群的发展趋势如何,就是要看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的其他特征都和种群密度有关系。而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是分第 6页析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的镶嵌分布从辩证的观点来看种群和群落都是“动”与“静”的统一体。种群是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域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这种相对稳定主要是通过种群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3.种群和物种的比较种群与物种既不同,又相互联系。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是物

11、种繁衍、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种群内部基因通过自由交流保持基因库相对稳定。对种群的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之一。它们之间的关系图解如下:4. 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取样调查法(1) 标志重捕法是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的方法。(2) 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3) 称重法、红细胞计数法也是研究微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在生产实践中,还有一种情况是种群增长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致使环境中某些资源要素受到破坏,从而造成环境容量的下降。这样就形成了另一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突跃下降曲线 ( 如图 ) 。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增长情况,例如过度放

12、牧,草原不能复原。 该曲线对于控制人口增长、 害虫防治、环境的治理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从上述分析中还可以第 7页知道,环境容量不是绝对不变的,它可以因“超载”而下降,也可以因整体的改善而有所增大。群落是生物种群组合成的更高层次的群体,具有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等基本特征。1. 群落的物种组成(1)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 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不同。丰富度随纬度增加逐渐减少 ; 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 丰富度随水深度增加而减少。2. 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原因:群落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3

13、. 区分寄生与捕食,种内斗争与竞争,种间斗争与生存斗争的关系(1) 捕食是一种弱肉强食现象,广义捕食主要指大型肉食动物 ( 强者 ) 捕食小型动物 ( 弱者 ) 的食肉行为,草食动物的食草行为。而寄生是弱者依附于强者的现象,寄主( 寄生者 )主要从宿主 ( 被寄生者 ) 的体表或体内吸取体液营养,寄主一般能给宿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能立即杀死宿主。(2) 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 ( 不同种生物争夺同种食物或生活空间的现象 ) 为种间关系 ; 种间斗争包含有竞争,而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之一。很明显,第 8页生存斗争内容更丰富,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14、的关系,图示如下:1. 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 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有:(1)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 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 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 但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 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5) 人类的活动。.群落演替与生态功能过程之间的关系我们对群落的利用和改造,很大程度上是在掌握群落演替规律性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演替的进行,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发生变化。演替过程只要不遭

15、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例 1、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 ( 平均值 ) 随时间 ( 单位:年 ) 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 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 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第 9页A. 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 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 由于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第5 年到第9 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 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

16、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实验材料和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细胞计数板、滴管、显微镜等。实验步骤: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 7 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 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 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_,酵母菌呈“ S”型增长。(2) 本实验没有另外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 。(3) 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目的是 _。第 10 页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_。(4)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可在显

17、微镜下对酵母菌进行直接计数。每个计数室由 25×16=400 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 0.1 mm3。现将 1 mL 酵母菌样品加 99 mL 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 个中方格,共 80 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 44 个,则上述 1 mL 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 _个。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 减少误差,你认为采取的做法是_ 。考点二、种群的结构与演替2. 下图中 A、 B、C 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18、. 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 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 影响 B 处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第 11 页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B. 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 甲中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 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A. 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 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 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 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2.(2019 新课标 2 卷 .5)如果

19、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 甲地 ) 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 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 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 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3.(2019北京卷 .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 F 区和 T 区。20 世纪 90 年代初,F 区豹种群仅剩25 只,第 12 页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 区引入 8 只

20、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 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 区的A. 豹种群遗传 ( 基因 ) 多样性增加 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 物种丰 ( 富) 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4.(2019天津卷 .3) 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 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 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 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 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5.(2019浙江卷 .5) 下列是表示蝉在夏

21、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 ( 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其中正确的是21.(2019 江苏卷 .27)(7分 ) 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1) 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第 13 页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分解产生的。(2) 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 _元素营养。(3) 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法,分别统计 _的种群密度。(4) 通过稻田净化, B 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 处显著下

22、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 填序号 ) 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好氧光合放氧厌氧兼性厌氧(5) 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 B 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 _。22.(2019新课标卷 .31) 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1) 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 。(2) 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3) 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23.(2019四川卷 .9)(11)豌豆蚜和

23、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第 14 页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 ( 单位:个 / 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分组第七天第 14 天 第 21 天 蝉大眼蝽对照组0.20 0.62 0.67处理组 0.20 0.10 0.13豌豆蚜对照组2.00 4.00 2.90处理组 2.00 8.70 22.90鳞翅目幼虫对照组 1.00 1.31 0.82处理组 1.13 2.19 2.03 (1)调查豌豆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型增长。(2) 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营养

24、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3) 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4)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24.(2019海南卷 .28)雀科某种鸟有9 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 A 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 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 A 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1) 拯救 A 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 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 只雄鸟进行第 15 页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

25、择与A 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 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 种群所携带的 _能够传递下去。(2) 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 A 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 种群的 _者和 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 A 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2019· 北京卷 ) 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 4 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 个 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

26、匀分布的25 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 天和第 85 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 35 驱走大蚂蚁增加 70 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 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 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第 16 页土壤含2.(2019·海南卷 ) 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群落中植物

27、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2019· 江苏卷 ) 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 个计数室计数室的容积为1 mm×1 mm×0.1 mm盖盖玻片D. 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2019· 四川卷 ) 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 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 干重 ) 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

28、的重要因素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第 17 页(2019· 浙江卷 ) 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2019· 课标卷 )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草本

29、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2019· 课标卷 )6. 某种植物病毒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 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 病毒 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 水稻和病毒V 是互利共生关系(2019·浙江卷 )4.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第 18 页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

30、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2019· 广东卷 )6 、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3 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2019· 福建卷 )3. 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 ( 一年生草本植物) 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 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 年低B.1971 年种子萌发

31、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 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第 19 页D. 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 年间该种群数量呈“ S”型增长(2019·江苏卷 )5.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019· 海南卷 )19. 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

32、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 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 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2019· 课标卷 )30.(11分) 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 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 哪个属于初生演替, 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第 20 页(2) 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 据调查,近 5 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

33、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 50 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 ) , 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 。(2019· 安徽卷 )29.(24分 ).(14分) 一片玉米农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1) 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若玉米和大豆间作 ( 相间种植 ) ,可提高土壤肥力, 原因是 。(2) 玉米螟幼虫能蛀入玉米茎秆和果穗内取食

34、。若调查玉米螟幼虫的密度,应采用的方法。甜菜夜蛾幼虫也取食玉米,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种间关系是 。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的分布区出现重叠,两种玉米螟依靠不同的性信息素维持 。(3) 取两份等质量同品种的玉米粉,一份经发酵做玉米馒头,另一份煮玉米粥, 这两份食物中所含能量较少的是。第 21 页(4) 纤维素分解菌可用于玉米秸秆还田。用染色法鉴别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的菌落周围会形成透明圈,其大小能反映。(2019· 重庆卷 )7.(20分 ) . 为治理某废弃采石场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了公园化建设。(1) 对其进行整理和覆土,并选择适生植物进行人工造林,不同恢复

35、时期的植物物种数如题7- 图所示。t0→t1,植物残体及凋落物中的有机物被生态系统中的转化为无机物,使土壤条件得到改善; 同时由于人工林土壤中存在,导致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增加;t1→t3,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变化是; 群落中植物物种数逐渐增加,物种之间加剧。(2) 通过人工林建设的园林景观构建,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2019· 山东卷 )27.(12分 )6 月 8 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1) 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

36、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第 22 页计值 _(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 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 藤壶、牡蛎等, 该过程称为 _。(3) 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 A、 B、 C、 D 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 _和_( 填字母 ) 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4) 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 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2019

37、· 四川卷 )9. 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 株/m2) 和三种杂草 ( 均为 1 株/m2) ,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 取食水生植物 ) 。一段时间后, 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1)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_。(2)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 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 _关系。(3) 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第 23 页(4) 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 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 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5) 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将降低。(2019· 大纲卷 )33.(10分 )现有 A、B 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 瓶的生态系统较B 瓶的稳定。生态瓶编号光照含微生物的泥沙浮游藻类水草浮游动物 A + + + + + B - + + + +注:“ +”表示有,“- ”表示无。请回答:(1)A 瓶中微生物、 浮游藻类、 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 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2) 一段时间后, B 瓶中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_,原因是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