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练习学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9564331 上传时间:2021-03-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0.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练习学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二轮练习学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二轮练习学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二轮练习学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二轮练习学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练习学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练习学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 年高考地理二轮练习学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注意事项 :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在论述题中, 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 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 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学案17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目标定位 1. 掌握内、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2、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其过程及图示。3. 结合具体地貌景观,分析其成因和分布。2. 理解【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_ 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水平形成绵长的 _和巨大的 _地壳运动运动垂直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 _运动岩浆活动岩浆只有 _ 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_。2、主要表现形式表现因素作用风化作用温度、水、 _使岩石发生 _;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 _地貌搬运作用

3、风、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3. 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 是? _, B 是 ? _( 或变质岩 ) ,C 是 ? _( 或沉积岩 ) 。2、地质作用: a? _;b 外力作用 ( 或变质作用 ) ;c 变质作用 ( 或外力作用 ) ;? _ 作用。【问题思考】1、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和东非大裂谷都是主要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你知道二者的形成有何不同吗?2、比较: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3、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的总称,化

4、石只可能存在于哪类岩石中?4、辩一辩: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探究点一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地理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如下几幅地貌景观图片, 并提出了以下问题, 请你帮他们完成以下问题。(1) 分别写出形成这些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2)F 图景观在我国_高原分布最广泛, 成因主要是 _ ;B 图地貌在我 国最典型的地区是_ ; D、 G 图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_ 地区; H 图中是 _; C 图中岩层发生了_,引起了地势的 _ 。(3) 某同学认为上述八幅图从地貌成因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应如何分类,说出你的理由。【反思归纳】1、判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区分两者要抓住关

5、键的两点:一是二者都是自然作用;二是内力作用能量来自_ ,外力作用能量来自_。在对内外力形成的地貌进行判断时,应用二步法逐一分析:第一步,首先结合地貌形态的_ 特征,确定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如看火山关键看_ 的外部特征;看断层主要看岩层_。第二步, 应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通过 _ 四种方式,在这四种方式作用下会形成相应的地貌类型。2、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干旱、半干旱地区以_作用为主, 多 _地貌和 _ 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 _作用显著,多 _ 地貌和 _地貌;高山地区多 _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多 _作用,常见海蚀

6、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探究点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 (1) (2) 题。(1) 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序号是()A、和 B、和C、和 D、和(2) 以下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A、页岩、石灰岩B、砾岩、大理岩C、砂岩、玄武岩D、石英岩、花岗岩【反思归纳】1、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岩浆岩只能由_冷凝而成;三大类岩石中只有_岩含有化石和层理构造,已形成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可以形成_ 岩;已形成的岩石在_作用下都可以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最终都可能重熔再生形成_。2、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此类图在实际考题中有很多变式图,在判断时牢记以下 “窍门”:一是自 _始,到

7、 _终;而且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_;二是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 _;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比为;三是沉积岩中含有化石。【一】选择题(2017 韶关调研 ) 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 12 题。1、以下地貌与a、 b、 c、d 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选项是()A、溶洞 aB、裂谷 bC、瀑布 cD、沙丘 d2、沙尘暴发生时, “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A、 aB、 bC、 cD、 d(2017 哈尔滨模拟) 读下面的“地质剖面图”,回答 34 题。3、图中处的岩石最有可能是A、花岗岩 B、大理岩()C、砂岩D、砾岩4

8、、图示地段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不能确定的是()A、水平拉伸作用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堆积作用“血迹石” 是约三亿年前, 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洋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后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千人石”为距今约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阅读材料,完成5 6 题。5、分别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是()A、花岗岩和石灰岩B、大理岩和砂岩C、石灰岩和玄武岩D、砂岩和片麻岩6、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血迹石”的出现经历了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过程B、“血迹石”的形成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

9、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C、“千人石”中一定会有化石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2017 江苏地理 ) 下面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7 8 题。7、 2017 年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A、 B、 C、 D、()8、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A、 B、()C、 D、9、 (2017 上海地理 ) 峰林、石芽等地表形态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岩石类型是()A、变质岩B、花岗岩C、玄武岩 D、石灰岩10、 (2017 北京文综 ) 下图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

10、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读图分析,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二】综合题11、 (2017 扬州阶段测试)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以下各题。(1) 图中甲、乙分别代表 _和 _。(2) 以下选项中,符合沉积岩两个突出特征的是 ( 双选 )()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气孔构造C、常含有化石D、坚实致密(3) 图中序号中, 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_,表示风化、 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 _。(4

11、) 在台湾东北海岸的“野柳公园”内,有一群海岸怪石,其中以“女王头”( 如上图 )最为著名。但其“玉颈”逐年变细,预计15 年后将面临“断头”危机。你认为其“玉颈”变细是受 _作用的影响,该作用对应于图中的_( 填序号 ) 。(5) 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家庭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12、下面为“我国沿90E 附近的地形剖面图” 。读图,完成以下问题。(1) 填表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形式的差异及其对应的地貌形态。主要外力作用形式对应的地貌形态甲乙(2) 图中河大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大的峡谷,该峡谷的成因主要是_ 。(3) 乙地形区的东南边缘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

12、发育,其中东南部多峡谷而中部谷地较为宽广,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是_ 。(4) 图中甲、 乙两地都是我国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 其中甲地常规能源中油气资源丰富,由此可知 _岩的面积在该地分布应比较广, 同时也说明地质时期该地的古地理环境应为 _ 。(5) 图中山脉的走向是 _,该山脉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线。山脉北侧的盆地中多半为固定沙丘而南侧多为流动沙丘,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练后反思】考点题号错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答案课前准备区放射性元素衰变断裂带褶皱山脉海陆变迁喷出地表太阳辐射能生物崩解、破碎侵蚀平缓 ? 岩浆岩 ? 沉积岩 ? 变质岩 ? 冷却凝固 ? 重

13、熔再生问题思考1、喜马拉雅山脉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而东非大裂谷那么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2、均为流水作用,前者为流水侵蚀而成,后者以流水堆积为主。3、化石只能存在于沉积岩中。4、不能。岩浆岩只能由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A 流水侵蚀作用B 流水堆积作用C地壳运动 D 风力沉积作用 E 岩浆作用 ( 火山作用 )F 流水侵蚀作用G风力侵蚀作用 H冰川侵蚀作用(2) 黄土流水侵蚀而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北干旱半干旱“ U”型谷断裂下陷高低起伏(3) 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A 图、 B 图、 D 图、 F 图、 G图、 H图中的地

14、貌形成,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即外力作用引起的;C 图、 E 图中的地貌形成,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即内力作用引起的。反思归纳1、地球的内部地球的外部外部结构火山锥体断裂并有明显错位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2、风力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流水侵蚀流水沉积冰川海浪探究点二(1)D(2)A反思归纳1、岩浆沉积沉积变质岩浆2、岩浆岩浆岩浆岩浆岩岩浆课后练习区1、A 由图可知, a、b、c、d 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溶洞是由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而形成的;裂谷是板块张裂而成,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沙漠地区常见的风力沉积地貌。2、 B 题中“天昏地暗,日

15、月无光”反映的是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密度很大,这是风力搬运作用的表现。 3、 B 从断层左侧的岩层关系可以看出处位于砾岩的下方,而从断层右侧的岩层关系可以看出砾岩的下方是石灰岩,说明处原为石灰岩,后因接触高温岩浆而变质形成大理岩。 4、 A 据图可确定有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大理岩,堆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层,而不能确定该地段是否发生过水平拉伸作用。5、C 由材料可判断“血迹石”属于沉积岩,“千人石”属于岩浆岩。选项中花岗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 石灰岩、砂岩属于沉积岩, 大理岩、片麻岩属于变质岩,因而 C 选项正确。 6、 A “血迹石”形成于海洋沉积环境中,后随着地壳运动而抬升才被人们

16、发现,因此 A 选项正确。 7、D8.A 第 7 题,学生可能对“昆仑玉”的形成过程不太了解,但从题干中的“与大理岩同属”可知其为变质作用形成。而图中箭头表示固结成岩,箭头表示重熔再生, 箭头表示熔岩冷却凝固,箭头表示熔岩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箭头表示变质作用,箭头表示变质岩受到的外力作用。 第 8 题,含有化石的应是沉积岩, 此过程属于沉积过程。 9、D 峰林、 石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其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10、 C此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运动与循环过程,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这说明该地区的花岗岩从形成

17、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首先是地质历史上的岩石形成, 后来发生地球内部物质的上升运动。岩浆上升涌出侵入到地壳中,形成侵入型岩浆岩 ( 即花岗岩侵入体 ) ,后来发生地壳上升运动,花岗岩出露地表,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等过程,选项 C 正确。 11、 (1) 岩浆岩变质岩(2)AC(3) (4) 海水侵蚀(5) 甲:花岗岩;乙:大理岩。解析根据该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甲为岩浆岩、乙为变质岩,表示冷凝作用、表示外力作用、表示变质作用、表示重熔再生作用。沉积岩是已形成的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的,一般具有层理构造,且常含有化石。 台湾的 “女王头”玉颈是在海水的长期侵蚀

18、作用下不断变细的。 家庭装潢用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大理岩属变质岩。12、 (1)主要外力作用形式对应的地貌形态甲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为主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或答具体类型)乙流水侵蚀和冰川侵蚀为主河谷地貌和冰川地貌( 或答具体类型)(2) 流水侵蚀(3) 青藏高原中部谷地多为冰川侵蚀而成,呈“ U”型;东南部谷地多为河流侵蚀而成,呈“ V”型(4) 沉积内陆湖泊或浅海大陆架(5) 东西走向天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可以深入, 因而降水多于南部地区, 沙漠地区水分条件优于南部, 因而多半为固定沙丘,而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是封闭型的,降水很少,所以沙漠中多流动沙丘。解析该地形剖面图是我国沿 90 E 附近的地形剖面图, 乙应为青藏高原, 外力作用以冰川侵蚀、 流水侵蚀为主, 对应相应地貌, 甲为塔里木盆地, 气候干旱, 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风力堆积为主,对应相应地貌。河应为雅鲁藏布江,其大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大的峡谷,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说明在地质时期应为内陆湖泊或浅海大陆架。山应为天山, 东西走向,天山之南的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 多流动沙丘, 天山之北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 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可以深入, 降水稍多, 多半为固定沙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