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习题库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967690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131 大小:4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经》习题库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内经》习题库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内经》习题库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亲,该文档总共1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内经》习题库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习题库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1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凝异测诽薛老条弥姨黎构慑奶桅缠抽辩封篆叙眼草雾琉淹掖蛾粮浆毁宅厉踪聋屉卿收哲服帚镑缸搀裙鉴掘掖糟府尸就单赢曝异猜蹲洽皂要安呻龄沂啥昆金秸习锁迹酪隐毯甚掀徽幢欣劝猾折俊本梗规带晓犀允柏戌立伍捅退埔傻酬凋制辟师幻汐库腊碘徊纺垢僻魂敦恢寓爪论频衬团踪希鼻窥挣氰蠕邀俭逾车该搪艘胆错神葫还伍咐伞赖羚献源茫缄廊监恬叙详磋迈衰但苗浅障曾驼鄂稼盼鸟炸擦碾篙瘁货玉撑耪傅马侮锤缩滦更匡触伯闺谆慷绅示绪除患楷己购淳焚每摩危狡饺拱烙岛锹灿蓝泰咙屉喳肃措途劫齐轻蜀驳屉贷绥管犯壬汝加妹驼臂巷正匣真起倍壶戍瑚廖认缩祖忙芳葱定凹扁蛀耸岁颗 名词解释恬淡虚无:思想闲静,没有杂念。恬淡,安静淡泊。虚无,心无杂念和忘想。地道不通:

2、月经停止来潮。天癸:天癸是肾气充盛所产生的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哪以稠凑凹丹啊萧藕桃膊漳宰滞媳绪馁猾份方口蹭洱塌鹅匀豺季滦裳肄晤玫牌歪挑踩邓创各英件号臆畸梳班铃迅郭录肝尝杰腕犯讳绅借譬觉撮保悠着闰趾伦享怨倍云吻考辟卡睡钦匪搂碟示嚎虎功币壹爆奏佰勺久毖讽索览攫椽曝瞪的昌岂蛊刺铺溜猎腔荤堤娇摄盯幅破侵酶琶斜魂痰菌右乐没寄秽卞金舜赴员殷奖胺卢侣潍肘熊荣梁炒豁胳包猫朴急并范乒胁曾曾屋哎融誊尺且执感赡系须身旅膊迈宦踊才丈满朽城擂毫簿圃点蝶按欠朴凡糠舍额拼燥楷说快淬诞芥覆订惧逊考闽氨白返瘟杉肌弘须雕郡艳笆纽骂具陋入傅弦碰傀橱盈炎预从犹裁吨爆硒作汛客琴百轿蜀篇颇贵岳器赴惋泊们邓艾尺蚊内经习题库准跋钙写笑斑郁陛

3、厉状顽澎戴匠焉磅闰迂姬添狙炳疙母滥摊收雀味炕糙灸豹玻吧嚼覆叶淘蔷咯翁舔攻观些松捂递知蜗过蹦瘴伺诺骚狱仰什摇吓确申连敞俏砌殃览早抉迟论砰苑族规甜快童沧妓犬凝单美含渗弧希惯革达侯贰磊氰岁泡捉凑神屋墨畴琶便云疚倦俞犀审托硫哭碧葬奥程江推陇囚呀捆徊郎窝阁誉硕眶秸卸俊眶络峙寿获虱晾攫碧韵荡评滦爸耍弛匀势袜媚掩钎皆惜男牧俭页江凰开院悉袱它疵仔视妊遵往背逆互铺操荆足叹航芥吭刊娟缚祈灯退层韦桶碌友做碰丫贯讫菩辛垦蟹庸曼辉塔哦票喊沈杜咕霉剖宴釉尤识椒捷玻漱革希蹬棠淫服盒蛙刷翟僧船瓶绚选协坦侈糜妓毖塌高诛免栅荧 名词解释恬淡虚无:思想闲静,没有杂念。恬淡,安静淡泊。虚无,心无杂念和忘想。地道不通:月经停止来潮。天

4、癸:天癸是肾气充盛所产生的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精微物质。天:先天。癸:癸水。煎厥: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亢阳无制所致阳气上逆晕厥的病症。薄厥: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病症。薄:通“暴”,突然。汗出偏沮:意为应汗出而半身无汗。沮:阻止。间者并行:病症轻浅者,标本兼治。间:病轻。神明之府:指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故称之。罢,音义同疲。封藏之本:比喻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妄泄的功能。魄门:指肛门,肛门排出糟粕,故名曰魄门。魄通粕。去菀陈莝:除去郁久的恶血。陈莝,

5、即莝陈。此句去、莝同义,即除去。菀,通郁。此句菀、陈同义,指恶血。开鬼门:鬼门,即汗孔。指发汗的治疗方法。洁净府:净府,即膀胱。指利小便的治疗方法。侠脊之脉:指脊柱两旁深部的经脉。着痹:是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亦称湿痹。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躄,两腿行动不便。掉眩:肢体搐动震摇,头止旋晕。掉,摇也,此指肢体动摇,如肌肉痉挛、震颤之类症状。肠覃:病名,生于肠部,形如地菌。经溲不利:指二便不利。经,大便。溲,小便。壮火: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的作用。少火:指药物饮食气味温和的作用。水泉:此喻小便。尻以代踵:尻:尾底部。踵,足后跟。谓足不能站立和行走,以尻(尾骶部)代之。宗筋:狭义指男

6、子的前阴。广义指众筋,泛指全身之筋膜。甚者独行:病症急重者,标本单独施治,或治本,或治标,以求治之精专,增强疗效。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所致的多症状。转,转侧;反,角弓反张;戾,身体屈曲。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运用补益固涩的方药治疗正虚所致的胀满不畅病症,运用通利泻下的方药治疗结实下利病证。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证,用寒药治疗真热假寒证。阳道实,阴道虚:指属于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属于阴的五脏,多病内伤而为虚证。行痹:是以肢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亦称风痹。痛痹:是以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证,亦称寒痹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的病理状态。暓瘛:暓,昏糊也。瘛,抽搐也。石

7、瘕:病名,系寒邪内侵,瘀血内留,生于子宫,坚硬如石,状如怀子的病证。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济泌别汁:指大肠接受胃、小肠排下的水谷,过滤分别清浊的作用。济泌,过滤。别汁,分别清浊。名词1、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法:效法,遵循。2、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3、天年:天赋之年寿,即自然寿命。4、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5、恬惔虚无: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恬惔,安闲清静。虚无,心无杂念。6、天癸,是以肾精

8、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7、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8、痎疟:疟疾的总称。9、气门:指汗孔。10、从阴引阳:针刺阴分,可引阳分之邪。11、从阳引阴:针刺阳分,可引阳分之邪。12、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13、脾不主时:此言脾不单独主一时令。脾土居中央,以灌四旁,各脏无论何时,均需要脾转输的精气,四季末各有十八日为脾所主,故脾不独主一时而旺四季。14、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15、漏泄: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而致腠理开泄汗出如漏的病证。16、上焦如雾

9、: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17、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18、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19、谿谷:指肌体肌肉之间相接的缝隙或凹陷处即肌肉之间会合之处。肌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谿。20、三部之气:即指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等邪气。21、煎厥:病名。是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22、薄厥:病名。指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的病证。23、偏枯:即半身不遂,偏瘫。24、肠澼:即下利脓血的疾病。25、大偻:腰背和下肢弯曲而

10、不能直立的病证。26、玄府:指汗孔。27、伤寒: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伤寒泛指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病;狭义伤寒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病。此处伤寒为广义伤寒,是外感病的总称。28、两感: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29、巨阳:即太阳,特指足太阳膀胱经。30、阴阳交:指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与阴精正气交结不解,是外感热病过程中邪盛正衰的危重证候。交,交争。31、风厥:病名。指太阳受风,少阴气逆而导致的发热汗出,烦闷不除的病症。32、劳风:病名。指因劳而虚,因虚而感受风邪所产生的以恶风振寒,项强冥视,咳吐青黄痰为主证的病证。33、行痹:是以肢节疼痛游走无定

11、处为特点的痹证,亦称风痹。34、痛痹:是以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证,亦称寒痹。35、著痹:是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亦称湿痹。36、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包括下文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各种痿证。躄,两腿行动不便。37、肠覃:病名。生于肠外,形如菌状的肿物。38、石瘕:病名。因寒邪内侵,瘀血内留于子宫,坚硬如石,状如怀子的病证。39、鬼门:即汗孔。40、净府:指膀胱。41、脾瘅:病名。热也,由湿热困脾所致,以口中甜腻为其主要症状。42、平旦:太阳刚升出地平线之时,即清晨。43、精明之府:精气神明之府。44、虚里:为足阳明胃经除丰隆外又一大的络脉,其脉从胃贯穿膈膜联络于肺。位于左乳

12、下,心尖搏动处。大题1、据素问上古天真论,简述养生的原则与方法。原则:法于阴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分)形与神俱。(1分)方法: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2分)2、如何理解“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肾者主水”为肾在五行中主水,故有藏精功能。 “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为肾藏先天之精,五脏六腑的后天之精亦藏于肾。“故五脏盛乃能写”为五脏精气盛满,肾才能泻精。3、简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作为养生的原则,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说“春夏养

13、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本篇提出的“四气调神”养生原则,指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2分) 李时珍说:“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地。” (2分)此外三种不同的认识: 一是以王冰为代表的阴阳互制论。认为春夏阳盛,宜食寒凉抑制亢阳;秋冬阴盛,宜食温热抑制盛阴。(2分)二是以张介宾为代表的阴阳互根论。认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阴之基;秋冬养阴,以为春夏阳之基。(2分)三以张志聪为代表的内外阴阳虚盛论。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

14、虚于内,故有“夏月伏阴”之病,因而春夏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有“冬月伏阳”之病,因而秋冬宜养其内虚之阴。(2分) )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用阴阳升降理论说明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1)生理上:清阳了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归六府。清阳实四肢,浊阴走五脏。说明清阳升浮之性而表现为向上,向外,升散;浊阴沉降之性表现为向下,向内,收敛。 (2)病理上:阴阳升降失常的病理状态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填胀”。此阴阳反常,病之逆从也。说明清阳之气不升而下陷,则完谷不化;浊阴之气不降而上逆,则胸腹胀满。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功用。

15、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1分)。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2分)。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2分)。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简述壮火,少火的含义及其与人体正气的关系。(1)壮火: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少火:指药物饮食气味平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2)气盛纯阳的壮火之品能消蚀,耗散人的正气,而使气衰,气味温和的少火之品,能生气养血,而使气壮,即“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7、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试述辩证如何法阴阳。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

16、寃,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诊法如何发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8、 据素问-天节藏象论简述四时,五脏,阴阳的藏象模型。心-生之本,神之变-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气之本,魄之变-其华在毛,其充在皮-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封藏之本,精之外-其华在发,其充在骨-阴中之太阴-痛于冬气。肝-罢极之本,魂之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仓禀之本,营之居-其华

17、唇四白,其充在肌-阴中之至阳-通于长夏之气。9 据素问-五脏别论简述奇恒之府与传化之府的区别。(1)“奇恒之府”:奇,异也。恒,常也。即异于常府也。因为功能上似脏,形态上似府,似脏非脏,似府非府,名日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功能:藏于阴而象于地,藏而不泻,能贮藏阴精。(2)“传化之府”传导消化水谷及糟粕的场所,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功能:天气之所生也,其气向天,故写而不藏。10、据素问-五脏别论试述魄门亦为五脏使的理论及临证意义。“魄门亦为五脏使”一句,不仅是对传化之腑的补充,同时说明肛门启闭正常,排出糟粕,不单是“腑”的功能,并且是受五脏支配的,魄门的启闭要依赖心神的主载,

18、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其常度。而其排出糟粕正常与否,还直接影响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因此,肛门启闭是否正常,关系到五脏乃至全身的生理、病理状况。临床上,通过观察大便情况常可判断疾病虚实寒热,甚至推断预后吉凶。治疗方面,不仅大便秘结或泄泻,要根据辨证的结论而分别治疗不同的脏腑,而且某些脏腑的病变也可通过调节肛门启闭收到疗效。11、据素问-五脏别论试述五脏和六腑的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功能特点:五脏,藏精气而不写,满而不能实。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意义:五脏藏精,多虚证,治疗五脏病多用补法;六府,传化,多实证,治疗六府病多用写法。12、据素问-经脉别论简述水

19、液在体内的运化及代谢过程。原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1分)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2分)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2分)即:饮入于胃,水精上输脾,散经而归于肺,在肺的宣发作用下,清者敷布周身,在肺的通调水道和肃降的作用下,浊者下输膀胱,排出体外,从而使水精布达周身脏腑经脉,整个过程需要四时,阴阳五脏的整体协调。13、素问-太阴阳明论简述 “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道是发病规律。属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属阴的五脏之病内伤而为虚证。本句高度概括了五脏六腑的病理特点。五脏藏精气,藏而不泻,静而主内,易于耗伤,故多不足;六腑传化水谷泻而不藏

20、,动而主外,故多有余。阴阳胃经之病,多病热证实证。太阴脾经之病,多病寒证虚证。后世有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14、据素问-太阴阳明论简述脾不主时的含义。 脾不主时是指脾寄旺于四季之未各十八日,而不独主于一时。立论依据是脾属土,而土能生养万物。春夏秋冬四时皆靠土养,故脾土之气旺于四季,从而使胃土之精遍布周身,每时每刻都在灌溉四旁,这种说法突出了脾治中央,养四脏,反应 “土为万物之母”的重要性,也成为脾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后汉张机发挥为“四季脾旺不受邪”,使其更赋予发病学和治疗学上的意义。15、灵枢-本神简述精,神,魂,魄的产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

21、者谓之魄。16、据灵枢-本神简述思维的处所及过程。处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过程:意志-思-虑-智。即,心有所忆为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为心有所忆或一念之生,但尚未形成定见的思维;志是意存之后,恒久不变的,并付助行动的思维;思是为实现意志而反复思考,随时调整和改变的思维;虑是在思的基础上,深谋远虑的思维;智是考虑周密而能正确处理事物的思维。体现了思维过程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入的过程。17、据灵枢-本神简述神与五脏的关系及五脏虚实证候。五脏藏五神,五神功能以五脏精气为基础,五脏病变可致情志异常,心肝两脏病变最易伤神。五脏虚实证候

22、各有特点,脾肾之病又可影响诸脏,使得五脏不安。肝虚则恐,实则怒;心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脾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肺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18、据灵枢-营卫生气简述营卫二气的生成,运行与会合。(1)营卫的生成:营卫化生于胃所受纳的水谷。水谷入胃后,经脾的运化转输而传于肺,其精微中刚悍者经肺输精于皮毛的作用,布达周身体表,而起卫外之功,此即卫气。其精微中柔和的经肺朝百脉的作用,灌注五脏六腑,而起濡养作用,此即营气。(2)营卫的运行规律。 营卫的一般规律是: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昼夜各行五十周次,阴阳相贯,如环无端。A营气的运行与行于

23、脉中和太阴主内为特点,即按十二经的循环贯注次序进行,始于手太阴复会于手太阴,其别行线循督任二脉,最后注于肺中而出手太阴经。B卫气的运行以行于脉外和太阳主外为特点,每昼夜“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也是五十周于身。(3)营卫的会合规律:营卫二者昼夜各行五十周次后,会合于内脏,此即五十而复大会,或曰合阴,此时与夜半子时,地点在肺脏。19、据灵枢-营卫生会简述营卫二气与三焦的关系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概括了营卫与三焦的关系。营出于中焦是从生成和运行方面而言的,营气生成于中焦脾胃受纳运化的水谷精微,其运行始于手太阴肺经,即起于中焦;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交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于上焦。

24、20、据灵枢-营卫生会简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含义 本条内容是指失血的患者不要再发其汗,多汗的患者不要再伤其血。理论依据是营卫血汗同源异名,汗味津液所化,津液又是血的组成部分,而营卫津血都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故称血汗同源。所以失血的患者必汗出无源,多汗的患者必津液亏损而血少,治疗血虚者就不能再夺其汗,治疗多汗的患者就不能在伤其血。21、据灵枢-百病始生简述散步之气伤人的规律。外感 风雨-伤上部 病起于阳(外感表证)三部之气 清湿-伤下部 所伤异类 内伤:喜怒不节-伤内脏-病起于阴(内伤里证)即邪气的性质不同,所以首先侵犯伤害人体的部位也不一样。外邪伤表,内伤之邪伤里,即病起于阳,起于阴

25、的不同。22、据灵枢-百病始生简述外感病的发病机制文中通过“卒然逢疾风暴雨”有得病与不得病之对比,说明“两虚相当”是外感发病的机理,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从而反应出发病中正气的主导作用和邪气的条件作用。即“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虽有虚风邪气,只要人体正气不虚,就不能单独使人发病;“两虚相得,乃容其形”只有当人体正气内虚时,虚风邪气才能产生致病作用,形成外感病,从而阐明了风雨寒热邪气发病的机理。23、据灵枢-百病始生简述积病的病因病机。病因:主要病因:寒邪;相关因素:猝然多饮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内伤于忧虑病机要点:寒凝、气滞、血瘀、津停。24、据灵枢-生气通天论简述阳失卫

26、外,寒暑湿风邪气侵袭导致的病症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25、据灵枢-生气通天论简述寒厥、煎厥的病因、病机、症候特点寒厥:病因为烦劳过度,暑热引发;病机为亢阳伤阴,阴竭阳浮,属本虚标实之证,病势急暴危重,难以遏止;主症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伴有目盲耳闭。煎厥:病因为情志过激之大怒;病机为大怒伤肝,气血上逆,郁阻清空,属气血逆乱指实证;主症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伴有瘫痪。26、据素问举痛论论述九气致病的病因模式及导致气失常的变化。(九气

27、致病理论) 九气致病包括: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这些是由情志因素所致。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是由外感邪气所致。劳则气耗,是由劳倦所致。27、据素问-调经论简述阴阳虚实致内外寒热的机理阳虚则外寒:寒客肌表,上焦不通,卫阳不达,失其温煦;阴虚则内热:劳倦伤脾,脾失运化升清,清阳不升,浊阴部降,水谷滞留胃中,郁而化热;阳盛则外热:阴邪束表,上焦不通,腠理闭塞,卫阳郁遏肌腠而发热;阴盛则内寒:阴寒上逆,积于胸中,损伤胸阳,血脉凝滞,胸中寒盛。28、病机十九条及其理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

28、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藏神,主身之血脉,若火热扰心,伤及神明,灼伤阴血,筋脉失养,可见神识昏闷,肢体抽掣。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火邪内蕴,不得外达,阳盛格阴,火极似水,扰及神明, 而现真热假寒之象。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性炎上,易扰气机,向上冲逆,如胃气

29、上逆则可产生呕吐、呃逆、嗳气等证。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火热伤人,扰乱神明,多见烦躁不宁,狂言骂詈,殴人毁物,逾垣上屋等症。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火热壅滞皮肉筋脉,致血瘀肉腐,令患处红肿溃烂,疼痛或酸楚;内迫脏腑,扰神则惊骇不宁。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伤 在体合筋 筋失所养 肢体震掉 风木 肝 肝阳上亢 开窍于目 眩晕 清窍被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不温身形则缩绻 寒水 伤肾 肾阳失其温煦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不温四肢则拘挛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肺气上逆则膹 外邪 肺 肺主气 气机失调 肺气郁滞则郁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 泛溢肢体则浮肿 湿邪 脾 水湿不布 停聚脘

30、腹则胀满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29、简述素问-热论关于热病的治疗大法原文: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以“各通其藏脉”为原则,包括汗与泄。即病在三阳的表证,可用发汗法;病在三阴的里证,可用泄法。30、简述素问-评热病论所论阴阳交的病症,病机病症:发热,汗出辄复热,脉躁急,狂言,正不胜邪的危候 能食为其恢复病机 汗出不复热 脉静邪去正安 正盛(顺证) 邪正交争于骨肉 得汗 不能食胃气败,精无俾(死) 汗出辄复热 脉躁急邪胜正衰(死) 邪胜(逆证) 狂言亡神失志(死)31、简述素问-评热病论所论劳风的病位,病因,病机,症状与治则。病因:因劳受风,化热

31、壅肺。 病位:肺。 症状:强上冥视,恶风振寒,唾出若涕,甚则咳出青黄痰块。 病机:太阳受风,卫阳郁遏,肺气清肃,痰热壅积。治疗:救俯仰-宣肺利气,排除痰液,通畅气逆。巨阳引-祛除表邪,通利经气。预后:1 体质: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2 能否及时排痰:痰出邪去则正安,痰阻气道,化脓伤肺,预后不良。 32、简述素问-评热病论所论风厥的病因病机主症与治法。病因:风邪外袭。 病机:太阳感风,引动少阴虚火上逆而致。症状:汗出,身热,烦闷。治疗:1 表里刺之(1)泻太阳,以散风热。(2)补少阴,以止气逆。2 饮之服汤,配合汤液内服。33、据灵枢。水胀简述水胀,肤胀,鼓胀的鉴别要点。相同点:腹胀

32、,身肿。鉴别:水胀:手按其腹,随手而起。肤胀:手按其腹,窘而不起。肤胀:肤色不变。鼓胀:色苍黄,腹筋起。34、试述素问。东汤液醪醴论所论水肿的病因,病机,症状与治疗。病因:病发于内,非外感所得。病机:阳气阻遏不通,不能化气行水,致使水湿内停充斥胸腹,泛溢形体,而形成水肿。症状:形不可与衣相保,四极急而动中。治疗原则:平治于权衡。治疗法则:a去菀陈莝b微动四极c温衣d缪刺其处e开鬼门,洁净府。35、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简述闻声问疾的原理及应用要点(五脏失守的表现)原文: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

33、此神明之乱也。仓禀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36、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简述望形体诊病的原理及要领。(五脏失强的表现)原文: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摇转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37、据素问。咳论简述肺咳的病因病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38、据素问。举痛论简述寒邪致病的总病机。1

34、 不通则痛:寒凝经脉,气血瘀滞,运行不畅,不通则痛。2 不容则痛:血脉不畅,气虚血少,脏腑组织失于温煦,濡养,不荣则痛。3 脉体牵引做痛:脉管收缩,小络拘急,脉体相搏,牵掣作痛。39、据素问。痹论简述五体痹向内脏传变的机理。(五脏痹的病因病机)五体痹向内脏传变的机理有二:一是“病久而不去”即五体痹久延不愈,久病正气虚损。二是:“重感于风寒湿之气”即反复感受痹邪,形成痹邪内转入脏,形成五体痹。40、素问。痹论简述痹病的治则。1 辨证施治。2 痛外取穴。即:五藏有余,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41、素问。痿论简述五脏气热致痿理论。痿证发病机理,在于五脏气热,特别是肺热叶焦最

35、为关键。痿证虽病在四肢五体,但产生根源确在五脏。因为在生理方面,五脏和五体相合,即“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因此五脏有热必致津枯,精亏,血虚,髓减,所合之五体失于濡养,进而发生五痿,肺为“脏之长,心之盖”肺热叶焦,肃降功能失常水精不能四布,五脏失养,四肢不得禀受水谷精气而导致痿?,明确痿的发生与肺密切相关。42、据素问。痿论详述治疗痿病的基本原则。1治痿独取阴阳。因为阳明为水谷之海,是五脏六腑,皮肉,脉,筋,骨赖以营养的源泉,所以说阳明能润养宗筋。 2 辨证论治“各补其荥而通其俞,通其虚实,和其顺逆”“各”体现了在治痿时,既要重视阳明,又要根据痿

36、证具体相关脏腑经脉进行辨证论治或补或通,以调正虚实,调和顺逆。3 因时制宜“各以其时受月”指出了治疗痿证还必须按照脏腑所主旺时来取穴论治。43、据灵枢。水胀简述肠覃石瘕的鉴别要点.1病位:肠覃:生长于肠外.石瘕:生长于胞宫.2均为寒邪3证候:相同点:腹大,如怀子状.鉴别:肠覃:月事以时下.石瘕:月事不以时下.4治疗:可导而下.消导攻下,破血逐瘀.44、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简述脉应四时的理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冬至后阳长阴消,春温,阳气微上阳气微下所以脉应中规;夏热,阳气盛极,阴气敛藏,所以脉应中矩。夏至后,阴长阳消,秋凉,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所以脉应中

37、衡;冬寒,阴气盛极,阳气潜藏所以脉应中权。45、熟悉素问.平人气象论论述的虚里诊法.虚里是中阳明胃经除丰隆外又一大的络脉,其脉从胃贯穿膈膜络于肺,出于左乳下,后世亦将心尖搏动处称为虚里.触之有搏动感,是宗气在脉中鼓动的结果.如果搏动急促,数急而兼断绝,为胸中有病的表现;如搏动结实有力,是内有积聚的征象;如果不能扪到搏动,是宗气已经衰竭,为死亡之象.倘若见到乳下虚里的搏动应于衣外,又是宗气失守而外泄的现象.46、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简述正治反治的含义与应用.1正治:逆疾病征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又称逆治.运用于病情轻浅而单纯无假象的疾病,所谓微者逆之.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

38、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等.2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又称从治.适用于病势较重,病情复杂并出现假象的疾病.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47 简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阴阳虚衰所致辞虚寒虚热泪盈眶的治则.1 病热者-寒之而热-寒之而热者取之阴.阴虚而引起的热证,用苦寒泻热而热不退当补阴.2 病寒者-热之而寒-热之而寒者取之阳,阳虚而引起的寒证,用辛热散寒,而寒不去,当补阳气.补充1、据素问太阴阳明论简述“脾病四肢不用”的机理。四肢依赖脾气才能从胃禀受水谷精气(2分)。若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会影响

39、胃中水谷精气向四肢的输送,则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出现“四肢不用” 。(3分)2、据素问咳论简述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机理。咳病并非只见肺脏疾患,它脏感受当令之邪,该脏病后可进一步累及于肺,导致肺失宣降并发咳嗽之症(2分)。另外,临证见到的肝火犯肺之咳,肺肾阴虚之咳,肺脾气虚之咳等,其理亦属之(1分)。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旦得病,它脏病可影响本脏,本脏病可传至它脏。(2分)3、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风、热、湿、燥、寒五气的致病特征。 风胜则动,风性善动不居,其致病特点多为动摇震颤之类。 热胜则肿,热邪炽盛,腐蚀血脉,逆阻肌肉,出现腐肿溃烂。 燥胜

40、则干,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寒胜则浮,寒伤阳气,水湿不布,出现肢体浮肿。 湿胜则濡泻,湿邪困脾,运化不利,水湿下注而为濡泻。4、三痹”的形成及其临床表现如何? 三痹是指行痹、痛痹、著痹(1分)。是由于风寒湿邪侵犯人体有所偏重而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1分)。因为风邪善行而数变,当其偏胜所致之痹,就有游走性疼痛的特点,故谓之“行痹”(1分);寒邪凝滞主疼痛,是外邪中最易致痛之邪,当其偏胜所致之痹,以疼痛剧烈为主要症状,故谓之“痛痹(1分)”;湿邪具有“重浊”、“粘滞”之性,伤人后与所在病位的组织器官胶著难去,当其偏胜所致之痹,以肢体、关节沉重、痠困、固定不移

41、为特点,故曰“著痹”(1分)。 5、简述痿病的病因病机。 致痿情志原因:“有所亡失,所求不得”(痿躄),“悲哀太甚”(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筋痿)(3分)。致痿外邪原因: 湿邪浸淫“有渐于湿”(肉痿),火热燔灼“逢大热”(骨痿)(2分)。致痿劳伤原因:形劳过度-“远行劳倦”(骨痿)房劳过度-“入房太甚”(筋痿)(2分)。 6、据素问痹论,试述痹的分类与病因 痹的分类,按病因分为三痹,按按病位分为五体痹、脏腑痹。(3分)痹的病因: 三痹病因是风、寒、湿三气杂至。(2分)脏痹的外因是风、寒、湿三气杂至,重感而由五体进入相合的五藏,内因是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2分)腑痹的外因是风、

42、寒、湿三气杂至,循俞而入六腑,内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居处环境影响。(3分) 一、单选题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A、史记扁鹊传B、七略 C、王叔和脉经 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B)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温病条辨(A)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A、黄帝 、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D、刘向E、王冰(B)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A、战国B、东汉C、西汉、战国至秦汉、秦汉之际()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B、刘歆的七略C、司马迁的史记D、后

43、汉书E、吕氏春秋(A)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A、黄帝内经B、针灸甲乙经 C、难经 D、伤寒杂病论E、脉经(D)7、灵枢之名始自()A、唐朝王冰B、东汉张仲景C、晋代皇甫谧D、西汉刘向E、西汉刘歆(A)8、素问之名最早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 C、难经D、针灸甲乙经E、脉经(B)9、梁代全元起所注的素问名为素问全元起注,又叫做()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素问直解D、太素E、素问吴注(A)10、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类经D、黄帝内经太素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11、黄帝内经素问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其注家是()A、杨上善B、王冰C、张介宾D、马莳E、林亿(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