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的霍金》教学设计_模板.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9692849 上传时间:2021-03-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轮椅上的霍金》教学设计_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轮椅上的霍金》教学设计_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轮椅上的霍金》教学设计_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轮椅上的霍金》教学设计_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轮椅上的霍金》教学设计_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轮椅上的霍金》教学设计_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轮椅上的霍金》教学设计_模板.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轮椅上的霍金教学设计_模板轮椅上的霍金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利用具体事例,理清文章脉络。3、结合上下文,凭借具体语言材料,理解“震颤 ”的含义。教学重点:利用具体事例,理清文章脉络。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凭借具体语言材料,理解“震颤 ”的含义。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说一说你对霍金有哪些了解。三、利用具体事例,理清文章脉络3、回顾以前学过哪些写人的文章。4、总结写人的文章的共同特点。板书:通过具体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5、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文章围绕霍金写了几件具体的事例?并尝试用简

2、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可小组讨论完成)4、交流自读情况。A 、听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B、多媒体出示 ,同桌交叉 ,教 引 学生注意易写 的字(提示“撰 ”的写法和“ ”的笔画)。C、理解 “震 ”的意思。D、引 学生概括出:文章 霍金写了“ 公室拒客 ”和 “ 告会巧答 ”两件具体事例,并找到相关段落,理清文章脉 。四、 合上下文,凭借具体 言材料,同作者一起感受“心灵的震 ”。1、引 学生学 文5-11 自然段,多媒体出示学 要求。2、 学生研修情况, 共同品析文中令人感 的 ,逐步引 学生体会“心灵的震 ”。A 、品析霍金的行 :比起整天被人众星捧月般的 礼膜拜, 他宁愿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宇

3、宙的命运。 他的 公室 口通常会挂上一 木牌,上面写着:“ 保持安静,主人正在睡 。”那多半不是真的,霍金只是不愿被外人打 。此 他一定坐在 有着高高天花板的舒适小屋里, 安静地在 前工作上好几个小 。周 两三盆植物当中 放的是他三个孩子的照片。 每天下午 4 点,他会在 士的帮助下与研究生 交 。他 喝着午茶,交流 宇宙的看法。如果有学生 他的理 提出 有 疑,他立即会 一个咧嘴笑容。B、感悟霍金的 言:我的手指 能活 ,我的大 能思 ;我有 生追求的理想,有我 和 我的 人和朋友; 了,我 有一 感恩的心C、 系上下文,引 学生 出霍金是去了什么?五、走 霍金, 系 , 一步感受霍金的性格

4、特点。如果你是霍金的助理,遇到下列情况,你会怎么 ?1、出版商准备为霍金写人物传记,派记者来采访霍金。2、他的学生来向霍金请教问题。3、你身边有个朋友,因身体残疾而自暴自弃。出示霍金名言,送给同学们,愿霍金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轻声读一读。六、布置作业1、如果你想更了解霍金,请尝试阅读时间简史。2、课外阅读(选其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 凯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板书设计:10、轮椅上的霍金办公室拒客通过具体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报告会巧答 原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第一教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 1 教时)一、 教学目的1、 了解课文内容,找出中心句。2、 明白首尾

5、两段之间关系,细读课文第一段。3、 学习字词,重点点拨“张冠李戴 ”及 “囫囵吞枣 ”的意思。二、 教学过程(一) 谈话激情:引导学生列举浙江名人,引出鲁迅,出示鲁迅画像,向画像敬礼,揭题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思考(投影出示):( 1)周晔回忆了关于伯父鲁迅的哪几件事?( 2)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用 “”划出中心句。2、讨论反馈:( 1)周晔回忆了五件事:a、 追悼鲁迅b、 谈论水浒传c、 谈 “碰壁 ”d、 救护车夫e 、关心女佣随机解释 “追悼 ”以及水浒传(2 )鲁迅是位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中心句(投影出示):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

6、,为别人想的多。”3、细读第一段:( 1)导入:这一句话(中心句)与第一段中哪句话有联系?指名读第一段。( 2)第一段 与之关联的句子(投影出示) : “那时侯,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 3)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谁能根据句子的意思,用上关联词,说一句话?进行不同因果句式的语言训练。( 4)句中 “爱戴 ”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呢?(参加追悼会的人多、情真、挽联多、花圈多)随机解释 “挽联 ”,读鲁迅像上挽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伯父深受许多人的爱戴, “我”为什么有点惊异了呢?( “我 ”以为伯父就是伯

7、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没想到伯父是个不寻常的人。)( 6)伯父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他 ,再次强化首尾联系。( 7)用低沉的语调读第一段。(四)字词点拨:1、读一读,辨一辨,再组词。掉()言()用()许()悼()唁()佣()浒()2、 点拨 “张冠李戴 ”及“囫囵吞枣 ”的词义。( 1)找到成语在课文中的位置,并读读含有该成语的句子。( 2)“囫囵吞枣 ”原指吃枣子不嚼, 整个儿吞入肚中, 课文中指什么?找出表明“我”看书 “囫囵吞枣 ”的句子,读一读。( 3) “张冠李戴 ”原指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课文指什么?哪里看出“我 ”看书张冠李戴?( 4)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因

8、果关系)根据文中的意思,用上关联词来说一句话。(五)学生作业:1、课堂作业本第1 题抄写。设计思路:一、整体入手:文章是个系统, 阅读教学教师应有一个整体观念,整体感知, 局部体会, 再回到整体感悟上。这样学生所学不是一些零碎的东西,而是对课文完整的认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显豁,因此我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提纲挈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二、 以点带面:阅读教学,切忌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在课文第一段教学中,突出一句话,抓住一个词,围绕这句话, 这个词,分析课文, 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三

9、、 加强语言训练:加强语言训练已成共识,如何加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觉得:1、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张冠李戴 ”、“囫囵吞枣 ”二词在课文中都有上下语境可作理解参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再弄清两者关系,并据此说因果句,训练点选择较为适当。2、训练应扎实,不应架空。这两词的教学立足于课文,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四、 注重德育渗透:德育渗透应有机, 也应注意一种情境的营造。浙江名人辈出, 让学生列举一下家乡的乡贤,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之情,从而也较自然地入题

10、。黑白剪纸鲁迅像以及一副挽联, 增添一种肃穆之气,又通过敬礼形式强化德育氛围,为下面新授定下基调。朗读时,哀乐低回,效果更佳 原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第一教时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执教者:江苏省响水县海安集乡中和小学陈兆国教学目标: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立志为祖国贡献的思想感情。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 “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顺着作者

11、的思路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难句及思想内容。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对 “詹天佑 ”的了解情况)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一起来了解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二、比较揣摩(用感情阅读)学生速读全文,找出全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找出关键词: (杰出、爱国)分析 “杰出 ”一词的意思。教师过渡: 刚才同学们找出了全文的中心句。 这句话位于全篇之首, 既是全文的领句,也是文章的中心句, 起着统帅全文的作用。 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呢?请同学们继续往下学。学习第二段。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学生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分析重点词:阻挠

12、、要挟、嘲笑。教师过渡:詹天佑就是在帝国主义者百般阻挠,祖国人民遭受欺凌和侮辱的情况下,为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 挺身而出接受任务, 所以说他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段。三、自学讨论(画画、做做、读读)自由朗读第三段。一共讲了几件事?用课文中的原话列小标题。(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自学要求: 在勘测线路时, 詹天佑是怎样勉励工作人员的?他是怎么做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分别用 “_”、 “”“ 在”书上标出。你是怎么理解的。请写上批注。(运用此读法检查圈画情况,并指导朗读。以“读 ”取代教师的繁琐分析。 )做一做。教师导言: 面对崇山峻岭险恶的地形, 詹天佑

13、采用什么方法开凿隧道?请同学们自己当小工程师,边察地形(书中的描述)边设计绘图。学生认真读书,相互议论,各自设计绘图。(附图:)让学生说说这种设计的好处。教师导言: 上节课有同学提出 “人字形线路 ”是怎么回事?火车怎么走?现在请大家先读课文,再看看人字形线路。然后,我要请一个同学当小火车司机,把火车开上坡去。学生表演。提问:他是根据什么设计的?教师 .总结:他就是根据当时自然环境的特点来设计的,詹天佑的高度智慧和杰出才能就是在当时的环境中, 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以后,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 不但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 还要注意他所处的自然环境, 弄清当时当地的情况与人物的密切关系

14、。四、 .总结。点明本文的中心思想。谈谈各自的收获或感想。詹天佑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转载请注明出处!情感,通向自主学习的桥梁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江苏如东县实验小学(226400) 董彩兰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常常感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学习的热情不高, 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 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对这种情况, 除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之外,还应改革教学方法, 将教学的着眼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上来,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抱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 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

15、 是学生学习的动因。 教学活动一旦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 必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 教师应该积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乐学环境,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 在学习过程中生情、人情、动情、移情。笔者以卢沟桥烽火为例具体来谈。一、导入新课,在具体情境中生情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 而在于激励、 唤醒、鼓舞。”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 就应有一个过程, 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 首先需要启 情感。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 “小河 ”,要它漾起 漪,泛起微波,就需要外力的推 。就是要放 一群 “蜻蜓 ”,也要送 一 微 , 孩子情感的小河 漾起来, 新 的学 ,生 一

16、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 沟 的烽火一文再 了中国人民永 不能忘 的抗日 史,揭露了日寇蓄意挑起事端、 野蛮侵略的滔天罪行, 歌我国 民 一心、同仇 的 抗日精神。在 入新 ,我 :1. 看 沟 片。 渡: 就是 沟 ,它 尽 雨 桑, 了一段中 民族英勇不屈的抗 史。2.板 : 沟 烽火。 : “烽火 ”是什么意思? 里比 什么?3. 介 沟 烽火背景( 1)播放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的一首歌松花江上。( 2)听完后, 学生 自己的感受。( 3) 充小 : “九一八事 后,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短短4 个多月,中国128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日本本国 土的3.5 倍)的 河山和无尽宝藏被断送得干干

17、 。从那 起, 北三省300 多万父老 了亡国奴。然而, 是日寇狼子野心的一小半部分,大家知道他 真正的侵略目 ?”“侵略全中国! ”孩子 回答,“ !侵占全中国, 所 的大 共荣!于是他 又故技重施,蓄意制造了 沟 事 ” 一段新 的 入,有力地渲染了 堂气氛,将学生 入到持定的情境,触 了学生的情感。 他 的内心升 起 日寇侵略行径的憎恨,学 机在不知不 中 生,探究的欲望也被 起。于是,他 着憎恨的情感去初 文。二、初 感知。在自主建构中入情学生萌生了探求的欲望后, 我趁 打 , 学生初 感知, 他 在自主构建中披文人情。何 “自主建构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指出:即指受教育者的精

18、神世界是自主地、能 地生成、建构的, 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 因 任何学 都是一个 极主 的建构 程, 学 者不是被 地接受外在信息, 而是主 地根据先前 知 构注意和有 性地知 外在信息, 建构当前事物的意 。 在自主建构中人情, 即是指 主体根据自己知 背景、生活 和主 意志主 地构建知 , 在知 建构的 程中 文本情感的 ,初步感知作者、文本的情感。 沟 烽火教学如下:1.出示初 要求:( 1)通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多读几遍。( 2)运用适当的方法识记生词、理解词义。( 3)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练习分段、概括段意,在此基础上,试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

19、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自主学习效果。( 1)从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交流生字词学习。( 2)从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三方面交流脉络梳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在一定意义上情感是文章的灵魂。 这一环节, 学生从生词的学习到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 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自主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披文以人情。三、研读文本,在品词析句中动情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 ”字。 “情者文之经 ”“情动而辞发 ”“为情造文 ”等阐述都表明 “情 ”是 “文 ”的命脉。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

20、悟体验, 学生情感的波澜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 引导, 是一种熏陶感染, 如果说学生在初读感知中的自我建构是迈进文本情感的门槛, 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人情入境, 对课文的语言品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 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 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 如教学卢沟桥烽火 2-5 小节:1.出示要求:( 1)读一读课文 2-5 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 2)合作完成表格(提示:抓住最能体现日寇本质和我军精神的关键词)( 3)各组选择感受最深的时间段,就所圈画的具体词句说说各自的感受,并读出这种感受。2.交流研读感受。生。:从 “全副武装 ”“偷偷地 ”“气势汹汹 ”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生:从 “同仇敌忾 ”“奋起1 2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