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x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9700408 上传时间:2021-03-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教学分析:采蒲台的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看似赞苇,实际上是通过对无数抗日英雄的事迹的概述,以及一次为掩护掩抗日队伍宁死不屈与敌人斗争典型事例的具体记叙,歌颂了白洋淀人民团结对敌、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教学目标:1、 精心阅读,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和体会“清白”、“冀中名胜”以及“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等词句的含义。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复述“妇女们用孩子作掩护保护村干部”这一情节。阅读课文,提出疑问,通过朗读与品位语言理解文中“没有! 没有 ! ”等词句表达的情感,并体会作品的语言表达特点。3、 了解白洋淀“人”和“苇”的关系,感受白洋淀人民宁死不屈、与外

2、来入侵者英勇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并较深刻地体会采蒲台“人”和“苇”的关系。2、简要复述文中讲述的内容。教学方法:通过找关键句子抓语的方法让学生感悟人物的性格品质及体会文章的主旨。并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也能帮助学生领第 1页悟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正音“蒲”,介绍写作背景2、齐读课题3、思考,单单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4、在孙犁眼里他认为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这是为什么呢?在文中找出这句话,再读读由这句话引出的故事,再想一想读了之后你有什么疑问?二、了解采蒲台发生的故事1、作者明明认为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可是他为什么没有写苇,

3、写的是一个故事,写的是人呢,随着作者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请同学默读4-11 节,说说故事中采蒲台的人是怎样的,你可以通过划句子找来感受2、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成果,师引导点拨:充满智慧团结一致宁死不屈根据板书复述该故事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那悲壮的场面吧。读4-11 节三、感受人和苇之间的紧密联系第 2页出示第一 学生圈划句感受人和 之 的 密 系3、 :在抗日 争 期,在芦 的掩 下展开了不屈不 的斗争,正因 期以来深深地扎根在芦 中,白洋淀的人 因此与 篇土地 下了不可分割的真 的感情。 第一节四、通 感受采蒲台人民的英雄气概1、出示:然而在 犁眼里 并不只是一种 景。 :如果 是 ,如果 是

4、好看,那就不成 冀中的名 。(1) 、指名 句(2) 、 :“名 ”是什么意思 ? 普普通通的 也能称 名胜吗 ? 句 ,白洋淀之所以成 名 ,是因 哪些原因呢 ? 文的 2-3 ,想一想, 一 。(3) 合后文的故事理解充 火 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2、出示填空: 白洋淀之所以成 冀中的名 ,不 是因 ,而是因 。3、 :小 :是呀,白洋淀之所以成 名 ,是因 儿有英雄的 ,涌 了 多多的英雄人物。英雄 的壮 予了 崇高的品 ,从而使 儿成 人人敬仰的圣地。4、出示: 人的炮火,曾 摧残他 清白理解 句 第 3页五、总结同学们,正因为苇塘里发生了无数感人的故事,也因为人民用血液保持了苇塘的清

5、白,所以采蒲台的苇表面看来应该是写苇,而实质上却是在写人。采蒲台的苇象征着当地人民的这种团结、宁死不屈的精神。这种写法叫“借物赞人”。不是随便可以借用某种“物”就能来赞“人”的,这物与人之间还必须是相通的。师总结:苇养活了白洋淀人民,而英雄们的壮举更赋予了苇崇高的品质。人和苇的关系是这样的密不可分,这样的和谐自然 !教学反思:采蒲台的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文章,学生接受似乎有较大难度。文章不是按一般记事文六要素的写法叙述,而是把叙事、咏物、赞人揉合在一起,运用了引伸象征的手法。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不易理解。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足1、课文含义较深,学生在理解上困难较大,造成课堂上学生参与的面不广,特别是中下学生,他们未能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因此,对于这样的文章,预习工作做得更要充分,特别是要让学生占有更多的相关背景材料,以促进学生的理解。2、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没有充分展开,读第 4页的形式也较为单一。由于本课的内容比较满,时间安排上比较仓促。因此,在设计读悟训练的点上,可以更集中,点少一些,挖得深一些。3、综合上面的不足,再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整课教学中,是否还是导得太多,扶得太多,没有体现选学课文的特点。4、朗读指导没有到位。课堂上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朗读时间,当学生不能回答所提问题时,可以让他们通过朗读进行感悟第 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