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761210 上传时间:2021-03-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注释 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窥(ku )从缝隙中看。 檐(y岔):房檐。一句:山际见来烟,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际:边际。C以见”写存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现,灵动了景色,增添了人气。二句:竹中窥落日。窥:从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C窥”呼应了前一句的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见”生动地再现了夕阳余晖疏朗地洒落竹林的情景。三句:鸟向檐上飞,向:从,在。 檐:屋檐。C用向”不用于”借词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的多义性所带来的暗示,激活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诗意的表达。四句:云从窗里出。C这正是

2、山居不可思议的神奇景象。本有的突兀感在前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三个诗句的铺垫下,自然熨帖,不露半点神来的痕迹。译文: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题解: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 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 四 句写景,自成一格”山中杂诗映入眼帘的一一是暮色里蔼蔼的山岚,陷入竹隙的 一一是落如缓缓的画卷。鸟儿悠闲地飞向人家的房檐,从窗口缓缓飘出的是一丝淡淡的云岚。赏析一: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每句之前,如果用 你看哪”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 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

3、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 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 深林” 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 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 的“篁”与第三句的 “林”,其实是一回事, 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 而在

4、竹林前加 “幽 ”、 “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 “三竿两竿之竹 ”,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 竹诗所说的 “檐下疏篁十二茎 ”,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 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 “独坐”、“弹琴 ”、“长啸”。对人物, 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 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 对琴音与啸声, 更没有花任何笔 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 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 却妙谛自成,境界自 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 示的是那样一

5、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 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 神不在貌, 领略和欣赏它的美, 也应当遗貌取神, 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 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 “清幽绝俗 ”(岘傭说诗 )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 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 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 尘虑皆空, 外景与内情是 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 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可以想见,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 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 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 的属性悠然相会, 而命笔成篇的。 诗的意

6、境的形成, 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 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 诗品 ?自然篇中所说,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 ”,进入 “薄言情悟, 悠悠天钧 ”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 “俯拾即是 ”,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 手拈来;这里说 “著手成春 ”,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 景色, 选择了竹林与明月, 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 选择了弹琴与长啸, 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 这既是即 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

7、,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 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 仅与上句的 “人不知 ”有对照之妙, 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 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峨眉山月歌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 “峨眉山月 ”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 气爽,月色特明( “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 信手拈来, 自然入妙

8、。 月只“半 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 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 “影”指月影, “入”和 “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 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 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 ”,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 “影入江水流 ”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 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 向三峡驶去。 “仗 剑去国,辞亲远游 ”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

9、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了。末句 “思君不见下渝州 ”依依 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峨眉山一羌江一溪一州一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 行旅图。除 “峨眉山月 ”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 “思君 ”二字,也没有更多 的抒情。然而 “峨眉山月 ”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 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 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 “思君不见 ”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 不可近, 可望而不可接, 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 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令人陶醉。本来, 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

10、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 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 共十二字, 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 “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王麟洲语) , 其原因在于: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 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 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 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 化。“峨眉山月 ”、“平羌江水 ”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 “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 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

11、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 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 称为东都。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 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 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 凄清婉转的曲调 随着春风飞呀, 飞呀, 飞遍了整个洛城。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 他倚窗独立, 眼望着 “白玉盘 ”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 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 柳依依, 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 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 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

12、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 “闻 ”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 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 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 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 众,这就是 “谁家玉笛暗飞声 ”的“暗 ”字所包含的意味。 “散入春风满洛城 ”,是艺术的夸张, 在诗人的想象中, 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 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 有生活的依据, 笛声本来是高亢的, 又当更深人静之时, 再加上春风助力, 说它飞遍洛城是 并不至于过分的。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 “此夜曲中闻折柳

13、”。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 又不仅指曲名。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 一个场景, 一种情绪,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 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 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 ”,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 不正是李白自己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 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自己从小生于斯、 长于斯的故乡, 作为祖国的一部分, 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 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 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

14、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注释:龙钟 :淋漓沾湿的意思入京使 :回京的使者故园 :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 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鉴赏:天宝八载( 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 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 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也不知走了多少天, 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 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 ”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

15、东望 ”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 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 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 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 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 ”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 的深情神态。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 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 “功名只向马上取 ”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 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 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 里

16、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 “诗能 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见艺概。诗概 )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 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春潮带雨晚来急,上有黄鹂深树鸣。 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 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 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 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 不合意的情事, 而其胸襟恬淡, 情怀忧伤, 便自然流露出

17、来。 但是诗中有无寄托, 寄托何意, 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 “君子在下,小人在上 ”;有人认为 “此偶赋西涧 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各有偏颇。诗的前二句, 在春天繁荣景物中, 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 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 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 置之陪衬, 以相比照。 幽草安贫守节, 黄鹂居高媚时, 其喻仕宦世态, 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 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 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 之时,不能

18、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 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 “独怜 ”、“急”、“横” 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在中唐前期, 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 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 在仕宦生涯中, 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寄李儋元锡 ),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 唐政治弊败而忧虑, 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 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 进退两为 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

19、求,饱食而遨游。 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庄子 ?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 “扁舟不系与心同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 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 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 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 胸襟和忧伤的情怀。说有兴寄, 诚然不错, 但归结为讥刺 “君子在下, 小人在上 ”,也失于死板; 说偶然赋景, 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 正是江南好风景,崔九堂

20、前几度闻。 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 最富含蕴的一篇。 只二十八字, 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 容。如果诗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来题卷的。李龟年是开元时期 “特承顾遇 ”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 是在 “开口咏凤凰 ”的少 年时期,正值所谓 “开元全盛日 ”。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 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 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 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 在杜甫心目中, 李龟年正是和鼎盛 的开元时代、 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紧紧联结

21、在一起的。 几十年之后, 他们又在江南重逢。 这时, 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 陷入 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 也流落江南, “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明皇杂录 )。这 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 前几度闻。 ”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 “开元全盛日 ”的深情怀 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 “岐王宅里 ”、“崔九堂前 ”,仿佛信口 道出, 但在当事者心目中, 这两个文艺名流经

22、常雅集之处, 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 的精神文化的渊薮, 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 “全盛日 ”的美好回忆。 当年出入其间, 接触李 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 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现在回想起来, 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 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 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 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 中,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风景 秀丽的江南, 在承平时代, 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 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间, 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 “落花时节 ”和皤然白首

23、的流落艺人。 “落花时节 ”,象是即景书事, 又象是别有寓托, 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 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会从这四个字上头联想 起世运的衰颓、 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却又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 这种写法 显得特别浑成无迹。 加上两句当中 “正是 ”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 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 无限感慨。 江南好风景, 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 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 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 落花流水的风光, 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 成了时代沧桑的 一幅典型画图。 它无情地证实 “开元全盛日 ”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复地的大动乱,使 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

24、过盛世的人, 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 感慨无疑是很深的, 但诗人写到 “落花时节又逢君 ”,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 “刚 开头却又煞了尾 ”,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真是显得蕴藉之极。沈德潜评此诗: “含意未申,有 案未断 ”。这 “未申 ”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自不难领会;对于后世善于知 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象长生殿 ?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 “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 街鼓板 ”, “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 ”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 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象是剧作家从杜诗中抽绎出来似的。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 “闻”

25、歌,到落花江南的重 “逢”, “闻”、 “逢”之间,联 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 人生巨变。 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 但透过诗人的追 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阻影, 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确实可以说 “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 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孙洙评)。正象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 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 又象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 反映一个时代 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似乎可以告诉我们: 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 人那里, 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究竟可

26、以具有多大的容量, 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 又能 达到怎样一种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送灵澈上 人 刘长卿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 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 ,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 语言精炼, 素朴 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 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 点明时已黄昏, 仿佛 催促灵澈归山。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

27、晖,独自向青山 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 “苍苍竹林寺 ”,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 ”显出诗人伫立目 送,依依不舍, 结出别意。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 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 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 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 此时诗名未著, 云游江南, 心情也不大得意, 在润州逗留后, 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 一个方外归山僧, 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 可以殊途同归, 同有不遇的体验, 共怀淡

28、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精美如画, 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 人物动人, 而且以画 外的诗人自我形象, 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 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 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 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 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 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 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 “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 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

29、的景色。 ”(绘画论 )此诗如 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约客宋 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 有约不来过夜半,青草池塘处处蛙。 闲敲棋子落灯花。【诗歌注释】 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所以称 “黄梅时节 ”为江南雨季。 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雨水多,到处都有。 处处蛙:到处是蛙跳蛙鸣。 有约:即邀约友人。 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作者简介】赵师秀( 1170 1219),宋代诗人,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 江温州)人,他同徐照、徐玑和翁卷

30、并称 “永嘉四灵 ”,人称“鬼才”。有赵师秀集二卷、 天乐堂集一卷,已佚。仅有清苑斋集传世。编辑本段【古诗今译】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 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 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烛芯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截 诗文赏析】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黄梅”、 “雨”、 “池塘”、 “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 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 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 “热闹 ”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

31、。 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 没事可干, “闲敲”棋子, 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 第三句 “有约不来过夜半 ”,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 “约客”来访, “过 夜半 ”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 蛙声, 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 “闲敲棋子 ”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 候不到,灯芯很长, 诗人百无聊赖之际, 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 而笃笃的 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 “闲敲棋子 ”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 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 访的情景, 也写出

32、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 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论诗 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赏析】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 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 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 以为即使是李、 杜这样的大诗人, 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 播于众口, 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 不必惟古人是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是广 为传诵的名句。名著导读童年作者高尔基 (1868 1936)是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也

33、是世界社会主义文学 的卓越代表。主要作品还有母亲 小市民最后的一代 。母亲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内容简介童年 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它讲述的是 阿廖沙 (高尔基的乳名 )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 “我”去 “人间 ”混饭吃结束。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逐渐衰落,他 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 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 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 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 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

34、市侩,整 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 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 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 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 也有温暖与光明。 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另外一 些人,过的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宽 大的胸怀。 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 后来写的那样: “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 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 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 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 生活。 ”外祖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35、,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 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阅读感受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会过于沉重, 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在邪恶中看到善良, 在冷 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读昆虫记有感昆虫记 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 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著 名作家巴金说: “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 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 作者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 以人文精神统领在自然科学 的庞杂实据,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

36、的文学形 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层次意味, 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 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 空前绝后。 没有哪位昆虫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 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 的昆虫学造诣。若不是有为如此顽强的法布尔,我们的世界也就永远读不到一部昆虫记 了。说我们幸运, 还有更深的道理。 法布尔之所以顽强, 是因为他有着某种精神。 如果他放弃了, 丧失了自己那种精神,这世界同样不会出现一部昆虫记 。昆虫记 中对昆虫的细节描写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尔超人的观察力, 如蝉和蚂蚁乞讨 粮食时的狼狈形相: “蚂蚁站在门槛上,身边摆放着大袋大袋的麦粒,正调过脸去背对前来 乞讨的蝉。那蝉则伸着爪子,唔,对不起,是伸着手。头戴十八世纪宽大撑边女帽,胳膊下 夹着吉他琴,裙摆被凛冽寒风吹得贴在腿肚子上,这就是蝉的形象。 ”这段乞讨的描写真是 惟妙惟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