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说课稿.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9849435 上传时间:2021-03-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测量》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测量》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测量》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测量》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量》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说课稿.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测量说课稿一: 分析教材 , 确定教学目标测量 , 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甜甜的梦第一课,实际上是长度单位的认识。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 分米、 1 毫米的长度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材引导学生参与多种活动,把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使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长度概念。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 但生活中已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 但是对毫米的准确长度却没有真正的理解 , 所以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依据教材内容

2、和学生实际, 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 、通过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 1 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 1 厘米 10 毫米、 1分米 10 厘米、 1 米 10 分米。2 、培养估测意识,发展估测能力。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学习重点】建立 1 分米、 1 毫米的概念,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学习难点】经历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 能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学习准备】彩色笔、 *、吸管、米尺、直尺、课件等。二:依据教学理念确定教法和渗透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 动

3、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引导发现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学法上,学生主要是在观察、操作活动、小组交流中进行学习。关于学法的具体指导将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说明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过程的设计尤其重要。 本着关注学习起点,突出”实效”、注重“数学”操作感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几步进行:(一)复习旧知 :

4、 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我让学生回忆米和厘米,并用肢体表示大体长度,为学习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关系做好铺垫,有利于知识的承前启后。(二)自主探究,引发问题活动 1:估计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处和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境:“比一比谁的眼力好”让学生充分地估计生活中的物品如吸管、彩色笔的长度、* 的厚度,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估测能力。当学生估计的结果出现误差, 学生就会明白后面的实际测量是相当必要的。(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活动 2:认识毫米当学生发现彩色笔的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老师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彩色笔长

5、 12 厘米多一些,是多几小格?值得说明的是在一年级时 , 学生是习惯把不满整厘米的, 按整厘米来算, 所以这边我放慢脚步,先引导多出几小格,再引出毫米这个新单位 , 继而过渡到几毫米,最后明确彩色笔的准确长度是几厘米几毫米。因为毫米单位比较小,不容易体验,为此我先让学生在估计的基础上实际测量 * 厚度、感受 1 毫米的长度,并找出身边 1 毫米长的物品,最后提出:你能记住毫米这个长度吗?通过这些细节的预设使学生能在记忆中形成毫米的表象。因为学生在使用直尺的过程中对毫米有初步的感知,再加上学生对毫米的认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会比较困难 , 所以有意的设计先引导学生认识毫米, 再认识分米。关于毫米

6、和分米认识在设计上并没有平均用力。活动 3:认识分米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估计 - 测量 - 感受进率 - 再估计 - 再测量,使学生由表面到实质地体验分米这一长度单位 , 并进一步知道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的进率。具体的安排是这样的:1 :我先让学生估计 10 厘米长的吸管,然后在实际测量具体长度。值得说明的是, 由于 10 厘米长的铅笔准备起来容易有误差, 就大胆改变了教材,用精确准备的厘米长的吸管来代替。2 、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 1 分米,并用手比划分米,建立比较直观的感受和印象。继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找出软尺上的 1 分米,知道 1 米=10分米。3、学生以分米为单位先估计课桌的长度再测

7、量验证,使学生直接地反馈出对分米的理解和初步应用。当学生认识完毫米和分米后,我特意安排让学生根据反馈表中估计与实际测量进行对比, 让学生四人一组相互评价, 并对估计得最接近的学生,现场给以肯定。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评价要为学生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所以这一小环节的设计, 有效地在课堂展现出老师对学生劳动成果的重视,对生生交流的检查, 防止学生估计容易留于形式, 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估计习惯有一定的意义。(四) 梳理长度知识让学生回顾 4 个长度单位,并给长度按顺序排排队 , 把整节课的新知作个梳理,使长度单位的学习比较有系统性。(五)巩固练习,拓展运用1 、让学生

8、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一填由于考虑到时间可能不够 , 为此在此道题中我有意穿插了两道初步的单位换算题 , 为以后的熟练掌握单位间的换算打下基础 , 有关单位换算的 , 则在以后再进行专项的练习。2 、画一画。请学生分别画出长 30mm、2cm5mm、1dm的线段。一方面,在画的过程中强化分米、毫米的表象;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用直尺画线段的能力。3 、 让学生选择米尺、 1 分米的吸管、直尺或者 * ,自主测量班级物体的长度,先估计有多长,再进行实际测量,并记录好数据进行汇报。通过此测量活动, 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米、分米、厘米、毫米这4 个长度单位的表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展示几位同学的记录表, 了解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反馈情况,及在实际的测量中选用的单位是否合适;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把表格回收,因为表格中有学生的姓名,课后也可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纵观整节课,我的教学预设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本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理念,设计简单可行的操作活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