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9914875 上传时间:2021-04-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操《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曹操《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曹操《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曹操《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操《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曹操短歌行教学 设计好的教学 设计更利于同学 们理解课文,教学 设计是作为教者,基于 对学生和教学任 务的分析,而 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 进度、课程评估等做出系 统设计 。好的教学 设计更利于同学 们理解课文,以下是小 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曹操短歌行教学 设计的相关 资料,供您 阅读。1、有感情地朗 读诗歌并背 诵全文。2、感受 诗人“忧”的情感基 调和理解为何而 “忧”。1、背诵全诗。2、理解分析 诗人的情感 态度。1、诗中引用典故和引用诗经句子的 艺术手法。提出问题让 学生思考自行 说出自己最喜 欢三国中的哪个人物,并 简单说说 自己喜 欢的原因。从而引出 对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

2、 绍。曹操,字孟德, 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文学上有重要的成就,他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峻, 简约严 明。他的 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大都采用乐府旧 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著有曹操集。(ppt 展示 )在此也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原本印象中 对于曹操的看法。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三国中著名的 战役赤壁之 战,进而引出曹操当 时写作这首短歌行时候的相关 历史背景:建安十三年 (公元 208) ,曹操率大 军南下,列 阵长 江,欲一 举荡平孙权势 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 风平浪静。曹操乘船 查看水寨,后置酒宴 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 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

3、横槊 赋诗,吟唱了 这首千古名作 短歌行。 (ppt 展示 )1、先播放 课文录音,并提出 问题:“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诗歌的诗眼是 “忧 ”, 诗人的情感焦点是 “忧”。(ppt 展示 )2、请学生回答 诗中哪些句子含有 “忧”字?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 绝 。 (ppt 展示 )3、进一步提出 问题,既然 诗人的情感焦点是 “忧 ”,那 诗人“忧 ”的究竟是什么呢?(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何以解 忧 ?唯有杜康。 ”对重点字 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诗歌。从而提出 问题,从这部分中可

4、以看到 诗人 “忧”的原因是什么 ?请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 师进行引导补充。明确: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调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ppt 展示 )(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 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 鸣,食野之苹。我有嘉 宾,鼓瑟吹笙。 ”这 部分引用 诗经中句子是 难点,要 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介绍,使学生能 够有明确的理解,知道曹操引用 这些诗句是为了表达自己 对于贤才的渴望。明确:抒 发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 (ppt 展示 )(3) “明明如月,何 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 绝。越陌度阡,妄用相存。契 阔谈宴,心念旧恩。 ”该部分着重 讲解诗人采用的 艺术手法是比

5、喻,提出 问题 “作者用明月来比 喻什么 ?”, 请学生进行回答, 结合对诗歌的翻 译让学生自行得出 这里都是比 喻贤才。在此基 础上便可提出 问题,这一部分可以看到 诗人 “忧 ”的又是什么 ?明确:继续写思念 贤才的渴望,写 “忧 思 ”的原因。 (ppt 展示 )(4)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 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该部分 讲解曹操引用 “周公吐哺 ”的典故,引 导学生得出 诗人在这一部分用 “乌鹊南飞 ”同样 是用来比 喻贤才。明确:表明 诗人虚心 纳士,竭尽 诚心,不 遗余力的 态度。 (ppt 展示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曹操 这时候的年 龄,让学生明确曹操最后 “忧 ”的是天下尚未一统。一、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二、求贤不得:亲亲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三、功业未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ppt 展示 )一、引用 诗经成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 鸣,食野之苹。我有嘉 宾,鼓瑟吹笙。 ”二、比喻:明月比 喻人才 ;乌鹊 南飞的形象比 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三、引用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ppt 展示 )这部分是学生比 较难理解的部分,根据课堂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适当 调整。最后让学生齐读课 文,对课堂进行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