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11诲人不倦(教师版).docx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9916356 上传时间:2021-04-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11诲人不倦(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11诲人不倦(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11诲人不倦(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11诲人不倦(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11诲人不倦(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11诲人不倦(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11诲人不倦(教师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十一、诲人不倦梳理积累通假字1、 女与回也孰愈 (女通“汝”,你)2、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反通“返”,返回)3、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知通“智”,智慧)实词(一词多义)1、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天性;习,习染)1、 子曰:“有教无类。”(种类,类别)2、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抑,不过;厌,厌倦)4、 鲤趋而过庭。(小步快跑,古代以此表示谨敬)1、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离开,保持距离,动词)2、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苦思冥想而不明白的样子;启,启发;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隅,方位;反,还复,这里

2、 指回过头来加以验证。)7、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较好,胜过)8、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与,y,赞同;如,比得上)9、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好像;切,切削,加工玉器的方法;磋,磨,加工象牙的方法;琢,雕刻,加工骨器的方法;磨, 加工石器的方法。)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倩,面颊美好;盼,黑白分明;素,白色的底子;绚,色彩纷杂的样子)11、 赤也惑,敢问。(疑惑)12、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一个退,谦让,这里指做事畏缩;第二个退,使 退缩)13、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

3、老彭。”(信,相信;窃,私下)14、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正,厘正;所,地方)实词(古今异义)1、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一个人站立)2、 言语:宰我,子贡。(辞令)3、 文学:子游,子夏。(文献)4、 素以为绚兮。(以为)5、 告诸往而知来者(未来的事)6、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从卫国)虚词1、 陈亢问于伯鱼曰 (于,引出对象,不译)2、 鲤趋而过庭。(而,表修饰)3、 鲤退而学诗 (而,表承接)3、 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他的,代词)1 5、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以,用;则,就)6、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而

4、,却,表转折)7、 其斯之谓与?(其中,大概,表猜测;之,提宾标志;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8、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之,代词,这里指子贡;而,表承接)9、 子闻斯行诸。(诸,兼词,相当于之乎)10、 则小子何述焉?(则,那么;焉,句末语气词)1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前一个而表示转折,后一个而表示递进)12、 窃比于我老彭。 (于,把,介词)13、 女与回也孰愈 (与,和,介词)14、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焉,句末语气词)固定结构1、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如之何”组成的问句,翻译成:怎么能呢)2、 不学诗,无以言 (无以,翻译成:没有用来)3、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5、何如,如何的倒装,翻译成:怎样)4、 素以为绚兮 (以为,以为,翻译成:把作为)特殊句式1、 其斯之谓与(宾语前置句)2、 素以为绚兮(宾语前置句)3、 始可与言诗已矣。(省略句,与之)4、 则小子何述焉?(宾语前置句)4、 天何言哉?(宾语前置句)2 温故知新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24 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女与回也孰愈 B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C吾自卫反鲁 D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答案:B (A(女通“汝”,你;C 反通“返”,返回 D说通“悦”,喜欢) 【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曰:“有教无类。”(种类,类别)B女与回也孰愈?(较好,胜过)

6、 C赤也惑,敢问。(疑惑) D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答案:D (厌,厌烦)【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尝独立,鲤趋而过庭。B文学:子游,子夏。C不学诗无以言 D告诸往而知来者答案:C (A 一个人站立 B 文献 D 未来的事)【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告诸往而知来者 B 闻斯行诸C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D投诸渤海之尾答案:A代词,他,其他三项都为兼词,之于或之乎【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闻君子之远其子也。B 求也退,故进之C 饭疏食,饮水D 起予者商也答案:D, A 远,远离,形作动 B 进,使动 C 饭,名作

7、动【 】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其斯之谓与 B素以为绚兮 C则小子何述焉?D始可与言诗已矣。答案:D 省略句 ;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7下列对孔子教学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在等级 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 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B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指出,每个人先天的禀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 性(习惯和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

8、故。这句话等于宣告 教育不仅对人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关键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 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的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乐学、好学。其中“好 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孔子的这一发现是对教育心理学的极大贡献。D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 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

9、方法。答案 C 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8补充下面的名句。(3 分)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子曰:“ ,不以人废言。”子曰:“君子喻于义, 。3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 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不以言举人2 小人喻于利 士不可以不弘毅3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 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2

10、 分)2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2 分)答案: 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横,怎么样?可以和你谈论诗了,告诉你已知,你能推知未知。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 分)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 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 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2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此章体现的孔子最典型的教育思想。(1 分)3 思考一下,孔子在此章中表达的思想还吻合儒家的哪种思想?(1 分)冉

11、求做事畏缩,所以我要鼓励他放手大胆去做;子路敢作敢为,所以我要约束他莽莽撞撞行事。 因材施教中庸思想四、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 分) 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 分)1 举一反三 (1 分)2 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 为了不教”亦

12、可)。(1分)4评析:教学活动中,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思”是教师启发诱导的前提,学生的“悟” 是教师启发诱导的结果。只有学生的“学”和“思”与教师的启发配合默契,学生的“悟”才能取得最好 的效果,才会产生最佳的学习结果。 在学生“愤”、“悱”的基础上,教师的启发诱导,不是为了给学生 单纯地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当学生了获得了必要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 思维,教师即使不教,学生也能自觉地“学”、“思”,从而最终收获“悟”。五、阅读下面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13、”孔子一方面说自己“述而不作”,另一方面说自己厘正音乐、修订雅颂。其表述是否矛盾?你 如何理解?不矛盾孔子删诗书,订礼乐,演周易,修春秋,有述也有作。只说“述而不作”,一方 面固然是自谦,另一方面作了圣人的事,于心不安,所以讳言。因为在古代,著作是圣人的事,礼乐是天 子的事。孔子作了天子的事,有天子之德,无天子之位,自以为能“述”而不能“作”。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5 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教 然 后 知

14、困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 半。”其此之谓乎!1 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2 给下列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用“”标注)(3 分)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教 然 后 知 困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答案:1 尚书兑命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着学习。”大概说的是这个意思。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参考译文】美玉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帝王建立国 家、统治人民

15、,都把教学放在最前面。尚书兑命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着学习。”大概说的是这个 意思。虽然有好的菜肴,但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极高明的道理,但不学就不会知道它好在何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然后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别人,才能知道自己哪些问题没有弄懂。知道 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加强学习;知道自己的迷惑之处,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愤 图强。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别人,相当于自己学习功效的一半。”大 概说的是这个意思。5我看孔子论语述而篇有两个重点:孔子的自我评价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关于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在别的 篇章中也有所见,但是不如本篇如此

16、集中地记载。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部分,可以看作是对第二篇有关部 分的继续展开。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有时褒,有时贬。其中有不少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其中原因很多,不过有 一点是共同的全然不顾孔子曾多次作过的自我评价,造成了评论偏颇,就毫不奇怪了。本篇中孔子对自己评价可分为五类:第一类,否定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第二十章 ) 又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只是依靠“多闻”、“多见”,“择善而从”而获得知识,只能算是 “知之次也”(第二十八章)。第二类,强调其“好学”精神。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第二章)前 篇还记载孔

17、子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第三类,自述其道德志向。第十九章记叶公向子路打听其师之为人,子路一时不知如何相答。孔子说, 你为何不这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如此而已。他还说吃粗粮,喝白开 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亦在其中矣”,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十六章)。第四类,自评其学术旨趣。孔子把“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第一章)奉为治学准则。他对古代文化有 很高的素养,因而达到了“信”而不疑的地步。但说他只是阐述而不去创造,事实并非如此。他建立以“仁” 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就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他总结的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教育思想,极大地丰富

18、和发展了 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他按轻重次序表述的四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第六章), 不仅是对教学纲目的概述,而且也是对他学术旨趣的高度概括。第五类,体现其谦和、坦诚的品格。当时弟子们已把孔子视为“圣人”,孔子否定地说:“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第三十四章)他说自己对“文”的掌握,与他人差不多,而在“躬行君子”,实践君子的境 界方面,还“未之有得”(第三十三章)。他认为“富而可求”,“吾亦为之”(第十二章)。与常人一样,他 也有过失,他认为所幸的是“苟有过,人必知之”(第三十一章)。从以上孔子坦诚的自评中,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了这位中国文化伟人的为学与为人。本篇还记载了

19、孔子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些重要言行,其内容与为政篇不相重复。这里,择其要 者介绍如下: (一)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第二十五章)。除了第一项“文”为历 代文献外,后三项都属于道德教育范围。可见德育在孔子办学中的地位。(二)关于教育方法,孔子提出启 发式教育的原则。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第八章)“心愤口悱”(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 能)是学习的基础,“举一反三”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三)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二十二章)的 名言。这从孔子“每事问”,“学无常师”以及本篇第二十章所说的“我非生而知之者”,“敏以求之者也”, 得到印证。这里要注意,孔子并非是

20、唯师言是从,他一再强调“择善而从”(见第二十二、二十八章)。还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孔子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第二十七章)。历来的解释,只是就事 论事,或望文生义,未及其所含深刻含义。或释其“仁人之本心”,或认为是“游于艺”之事。直到现代 人类面临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危机,才真正体会到,孔子反对过度捕杀鱼、鸟,其智 慧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观点有相契合之处。我们不能不惊叹古代文化伟人的思想资源,历经二干余年,仍 有其不竭之价值。参考资料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l.1)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1.6)吾必谓之学矣(学而l.7)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学而1

21、.8)6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1.1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2.15)子张学干禄(为政2.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5.15)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5.28)有颜回者好学(雍也6.3)(先进11.7)未闻好学者也(雍也6.3)弟子孰为好学(雍也6.3)(先进11.7)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6.2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7.2)学之不讲(述而7.3)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7.17)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7.34)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8.12)笃信好学(泰伯8.1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8.17)博学而无所

22、成名(子罕9.2)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子罕9.30)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先进11.25)非曰能之,愿学焉(先进11.26)博学以文,约之以礼(颜渊12.15)樊迟请学稼(子路13.4)请学为圃(子路l3.4)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l4.24)下学而上达(宪问14.35)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卫灵公l5.1)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卫灵公l5.3)不如学也(卫灵公l5.31)学也禄在其中也(卫灵公15.32)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l6.9) 不学诗,无以言(季氏16.13)不学礼,无以立(季氏16.13)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17.4)

2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阳货17.8)小子何莫学夫诗(阳货17.9)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19.5)博学而笃志(子张19.6)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19.7)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l9.13)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19.22)仲尼焉学(子张l9.22)论语中的基本概念教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7.25)“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l3.9) 善人教民七年(子路13.29)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子路l3.30)有教无类(卫灵公l5.39)不教而杀谓之虐(尧曰20.2)论语中的基本概念敬敬事而信(学而l.5)不敬,何以别乎(为政2.7)使民敬忠以劝(为政2.20)临之以庄则敬(为政2.20)为礼不敬(八佾3.26)见志不从,又敬不违(里仁4.18)其事上也敬(公冶长5.16)久而敬之(公冶长5.17)居敬而行简(雍也6.2)敬鬼神而远之(雍也6.22)门人不敬子路(先进11.15)君子敬而无失(颜渊l2.5)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13.4)执事敬(子路13.19)修己以敬(宪问l4.42)知及之,仁能守之,不以庄莅之,则民不敬(卫灵公15.33)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卫灵公l5.38)事思敬(季氏16.10)祭思敬(子张19.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