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分析】2019年福建省质检化学试题分析.docx

上传人:数据九部 文档编号:9966900 上传时间:2021-04-0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0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卷分析】2019年福建省质检化学试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试卷分析】2019年福建省质检化学试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试卷分析】2019年福建省质检化学试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试卷分析】2019年福建省质检化学试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试卷分析】2019年福建省质检化学试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卷分析】2019年福建省质检化学试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卷分析】2019年福建省质检化学试题分析.docx(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 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化学试卷分析72019 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下列有关“ At”“Ga”“Ce ”“F”等元 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 砹(At)属于过渡元素B 门捷列夫预言的“类铝”镓(Ga)元素的发现,证实了元素周期律的科 学性C 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82D 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原理是 F在牙齿表面生成抗酸性更强的物质【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以“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门捷列夫发明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50 周年”为引子,围绕元素周期表中的四种元素“ At”“Ga”“Ce”“F”,考查考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化学史话、原子结构、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等基础知识的记忆、复现和

2、辨认能力,引导学生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回归课本,掌握必备的化学基础常识、化学史知识。【解题思路】砹(At)属于第 VIIA 族元素,不是过渡元素。学生也可以从“砹”字的写法入手,从“砹”的汉字偏旁部首判断“砹”为非金属元素,而“过渡元素”均为金属元素,A 项错误;门捷列夫在列出的第一张周期表中为尚未发现的元素留下了空白并预言了这些元素的存在及它们的性质。1875 年以后,门捷列夫预言的类铝(镓)、类硼(钪)、类硅(锗)元素的发现,证实了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性,B 项正确;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58,质量数为 140,中子数为 82,C项正确;口腔中的食物残渣在口腔细菌和酶的作用下可能产生有机酸使牙齿表面

3、的矿物质羟基磷灰石 Ca (PO ) (OH)溶解。含氟牙5 4 3膏预防龋齿的原理是 F在牙齿表面生成抗酸性更强的氟磷灰石Ca (PO ) F,D 项正确。5 4 38福建水仙花含有芳樟醇,其结构如右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芳樟醇的说法错误的 是A 能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B 可以和 NaOH 溶液发生反应C 可作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原料(单体)D与互为同分异构体【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取材于福建省 1998 年颁布的省花“水仙花”花香所含物质的主要成分,一方面弘扬乡土文化,体现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核心理念,来体现有机化学的教育价值。通过判断该有机物的结构,来考

4、查有机物性质、同分异构现象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同时考查考生对简单有机反应的理解程 度。【解题思路】题干中最重要的信息是芳樟醇的键线式结构,通过观察键线式,芳樟醇中的羟基为醇羟基,可以发生酯化反应等取代反应,但不具有酸性,不能与 NaOH 溶液反应,所以 A 项正确,B 项错误;芳樟醇的键线式结构含碳碳双键,学生可以判断该有机物易发生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可以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所以 C 项正确;芳樟醇和确。的分子式均为 C H O,所以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D 项正10 189某同学模拟 2019 年春晚节目“魔壶”进行实验。将“魔壶”中盛有的 FeCl3溶液依次倒入分别盛有约 1 mL K

5、SCNAgNO NaOH 浓溶液的 3 个烧杯3中,实验现象各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烧杯中,有血红色沉淀生成B 烧杯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 烧杯中,反应后所得分散系属于胶体D 若用 FeCl 代替 FeCl 进行上述实验,实验现象依然各异2 3【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取材于 2019 年央视春晚的魔术节目“魔壶”,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试题不仅考查常见元素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络合反应,还考查分散系的种类、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是对以往常见物质检验和鉴别等有关实验知识试题的呈现形式的变换。知识点多、信息量大,重点检测 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基本

6、反应的掌握和辨识。【解题思路】FeCl 溶液和 KSCN 溶液发生络合反应,生成血红色的硫氰合铁溶液,3不是沉淀,A 项错误;FeCl 溶液和 AgNO 溶液发生反应生成 AgCl 沉3 3淀,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 项错误;FeCl 溶3液和 NaOH 溶液反应生成的 Fe(OH) 为红褐色沉淀,所以反应后所得3分散系为悬浊液,不是胶体,C 项错误;若用 FeCl 代替 FeCl 进行2 3上述实验,FeCl 溶液和 KSCN 溶液作用没有现象,FeCl 和 AgNO 溶2 2 3液反应生成 AgCl 白色沉淀,FeCl 和 NaOH 溶液反应先为白色沉淀,2然后迅速变成灰

7、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的 Fe(OH) ,因此三个烧杯中3的现象仍然各异,D 项正确。10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的制取、性质检验、鉴别、判断等中学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知识点多、信息量大,迷惑性强。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关注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对实验中易 错、易混等薄弱环节的辨析能力。【解题思路】石蜡油的主要成分是饱和烷烃,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发生催化裂化,裂化得到的烯烃使酸性 KMnO 溶液褪色,A 项正确;实验室快速制取4氨气时,常用浓氨水与生石灰(CaO)反应,将浓氨水滴入 CaO 中,CaO结合 H O 生成 Ca

8、(OH) 并放出大量的热,促使氨气逸出,产生的氨气 2 2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B 项正确;浓硝酸滴入 Na SO 固体中,其一,2 3浓硝酸易将 SO32-氧化成 SO 2-,而无 SO 生成。其二,浓硝酸有挥发4 2性,挥发出的 HNO 能使试管中品红溶液褪色(非 SO ), C 项错误;3 2锌比铁活泼,用金属锌和铁构成原电池,称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 法,D 项正确。11短周期主族元素 X、Y、Q、R、W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与 Q、Y 与 W 分别同主族,X、Y、Q 原子的电子层数之和为 6 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8,Q 的焰色反应呈黄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简单离子半径:QWYB

9、Y 的单质能与 X、Q、R、W 的单质发生反应C 单质的沸点:YWD 工业上,Q、R 的单质都采用电解熔融氯化物的方法制取【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围绕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原子结构及元素有关性质,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律)、原子结构、离子半径、物质熔沸点、物质制备方法、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之间关系等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重点检测学生是否对已学知识融会贯通及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特别是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有关知识,能理解和运用元素“位构性”的关系,对元素的简单离子半径、 物质沸点、制备方法等做出准确判断。【解题思路】X、Y、Q 是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三原子的电子层数

10、之和为 6,由此可知 X、Y、Q 分别位于第一、二、三短周期,根据 Q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判断 Q 为 Na 元素;X 与 Q 同主族,可知 X 为H 元素。再结合 X、Y、Q 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8,可知 Y为 O 元素。Y 与 W 分别同主族,Y 为 S 元素。R 信息无明确指向,+ 2-2-+依据 R 元素的原子序数在 Q 与 W 之间,R 元素可能为 Mg、Al、Si或 P。Na 与 O 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O 半径大,简单离子半径顺序应为: YWQ,A 项错误;O 能与 H 、Na、S、Si、Mg2 2或 P 发生反应,B 项正确;常温下,S 为固体,O 为气体,可知沸2点

11、:SO ,C 项错误;工业上可用电解熔融氯化物的方法制得金属 2Na 或 Mg,而 Al、Si、P 单质的制取通常不用此法,D 项错误。12利用如右下图所示装置,以 NH 作氢源,可实现电化学氢化反应。下列说法3错误的是Aa 为阴极B b 电极反应式为 2NH 6e3N +26H+C电解一段时间后,装置内 H 数目增多D. 每消耗 1 molNH ,理论上可生成 1.5 mol3【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以 NH 的电化学氢化反应为素材,在引导考生关注最新科技,3关注化学与科技、社会、生活、生产等之间的联系的同时,重点考查学生利用电解池工作原理分析电解过程中电子转移和离子迁移方向、电极判断、电

12、极反应式的书写、有关电子转移的相关计算等一系列电化学基础知识,其中还包含对有机物结构的辨认和分析,对学生获取信息并与已有知识融合重组,在陌生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的考量。【试题背景】氨可以用于生产化肥、染料、高能物质,近来氨气的储氢用途引起了广泛关注。与液氢相比,液氨的单位体积能量密度高,易于存储、+运输,同时氨气的爆炸极限范围窄,使用上安全系数高。与目前作为人类能源基石的化石类燃料相比,氨是可再生物质,而且释放能量的副产物是水和氮气,无温室气体的排放。鉴于这些优点,氨气作为储氢材料的前景广阔,获得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有机反应方面,与成熟的过渡金属催化的氢气氢化反应相比,氨气作为氢源

13、的应用还需要发展。近期,南京大学的程旭课题组报道了氨气作为氢源的电化学氢化反应,反应无需使用过渡金属,具有不同于氢气氢 化反应的化学选择性。【解题思路】从图中箭标方向“NH N ”判断 NH 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b3 2 3为阳极,则 a 为阴极,A 项正确;从图中发现电解质中传导 H ,故b 电 极 反 应 式 为 2NH 6e 3N + 6H , B 项 正 确 ; 从 2“Ar-CO-RAr-CH(OH)-R”即有机芳香类羰基化合物转为为醇类,发生了还原反应:Ar-CO-R+ 2H Ar-CH(OH)-R,理论上,电路中 转移的电子数目相等,故 C 项错误,D 项正确。13常温下,用

14、0.1molL1MgSO 和 0.05molL41Al (SO ) 溶液进行实验:各取 2 4 325mL,分别滴加 0.5molL1NaOH 溶液,测得溶液的 pH 与 V(NaOH)的关系如图 1 所示;将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取出 25mL,逐滴加入上述 NaOH 溶液,观察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图 1 中的曲线 II 表示 MgSO 与 NaOH 反应的关系42+ 3+2+3+2+ 3+2+3+2+ 3+2+ 3+2+2+3+1 3+133+ 332.5 4B根据图 1 可得 K Al(OH) 的值大于 1.010sp 332C实验中 Al(OH) 完全溶解前,溶液中 c(Mg )/

15、c(Al )逐渐变大3D图 2 可以表示实验中 n(沉淀)与 V(NaOH)的关系【答案】C【命题立意】试题以 Mg 、Al 与碱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的 pH 与碱溶液体积变化关系为背景,考查 Mg 、Al 的相关核心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信息与加工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诊断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试题 D 项设计,期望能纠正部分师生对“Mg 、Al 与碱溶液反应图像 ”认识的偏差,养成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 科学精神。【解题思路】A 项:从图 1 中可以获得以下信息:溶液 pH 变化呈现的第一个平台就是 Mg 或 Al 的沉

16、淀过程,当 pH 发生突跃时,表明沉淀反应基本完成;又因为 Mg 、Al 物质的量相等,完全沉淀时所需碱溶液体积比为 23,据此可以判断曲线 I、II 分别为 Mg 、Al3+与碱的反应关系曲线。或从反应起点时溶液 pH 相对大小也可进行判断:Mg 水解程度小于 Al ,所以等浓度的两种离子溶液的 pH,前者 大于后者,也可判断得出 A 项错误。B 项:曲线 II 中坐标点(5,3.5)处于平台上,表明铝离子已经开始沉淀,存在沉淀溶解平衡。此时溶液中 c(OH)=1010.5molL ,c(Al )0.1molL ,故 K Al(OH) =c (OH)c(Al )c (OH)0.1=10 mo

17、l Lsp 34,故B 项错误。C 项:分析思路如下。2+sp2-2+sp2sp3-3+2+3+2+-当 Mg 尚未开始沉淀时:Al3 + =K Al(OH) sp 3OH3Mg 2 + Mg 2 + =Al3 + K Al(OH) sp 3OH -3=Mg 2 + OH -2 K Mg(OH) OH - K Al(OH) K Al(OH) sp 3 sp 3OH -随着 NaOH 溶液加入,OH 增大,两种离子浓度比值增大。当 Mg 开始沉淀时,Al(OH) 沉淀尚未溶解完全时,存在两种沉淀溶3解平衡,故存在关系:Mg 2 +Al3 +=K Mg(OH) sp 2OH -2 K Mg(OH)

18、 =K Al(OH) K Al(OH) sp 3OH -3OH-随着 NaOH 溶液加入,OH 增大,两种离子浓度比值增大。故 C 项正 确。D 项:依据图 1 可知,Al 完全沉淀时溶液的 pH 约为 8.9,Mg 开始沉淀时溶液 pH 约为 9,说明两种离子共存等时,只有当 Al 几乎沉淀完全后,Mg淀,又因为两种离子沉淀时所需要的 OH且 浓 度 相才 开 始 沉物 质 的 量是不相同的,故产生沉淀时不应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如右图所示。 故 D 项错误。26(15 分)碘酸钾( KIO )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下列步骤制取3KIO ,并进行产品的纯度测定。3制取碘酸(H

19、IO )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和有关资料如下:3HIO3白色固体,能溶于水,难22回答下列问题:KIO3溶于四氯化碳1K 0.169molLa1 白色固体,能溶于水,难 溶于乙醇2 碱性条件下易发生反应:步骤用 Cl 氧化 I 制取 HIO 2 2 3ClO+ IO3IO4+ Cl(1)装置 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装置 B 中的 CCl 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4(3)反应结束后,获取 HIO 溶液的操作中,所需玻璃仪器有烧杯、和。3步骤用 KOH 中和 HIO 制取 KIO3 3(4)该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中和之前,应将上述 HIO 溶液煮沸至接3近无色,否则中和时易生成(填化

20、学式)而降低 KIO 的产量。3(5) 往中和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经搅拌、静置、过滤等操作,得到白色固 体。(6) 为验证产物,取少量上述固体溶于水,滴加适量 SO 饱和溶液,摇匀,2再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若实验时,所加的 SO 饱和溶液过量,则无蓝2色出现,原因是。步骤纯度测定(7)取 0.1000 g 产品于碘量瓶中,加入稀盐酸和足量 KI 溶液,用 0.1000 molL1Na S O 溶液滴定,接近终点时,加入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终点,蓝色消失 2 2 3(I +2S O2 2 32I+S O4 6)。进行平行实验后,平均消耗 Na S O 溶液的体积为2 2 312 +2+

21、24.00 mL。则产品中 KIO 的质量分数为。M (KIO )214.0 gmol 3 3【答案】(1)KClO + 6HCl(浓)3KCl + 3Cl + 3H O2 2(2) I 和 Cl 易溶于 CCl ,增大了反应物浓度 2 2 4(3) 分液漏斗玻璃棒(4)HIO + OH 3IO + H O 3 2KIO4(5)乙醇(或“酒精”“C H OH”)2 5(6)过量的 SO 将 IO2 3(或 I )还原为 I 2(或“3SO + IO + 3H O 2 3 2I+ 3SO + 6H ” 4或“SO + I + 2H O 2 2 2(7)85.6%2I+ SO + 4H ”等其他合

22、理答案)4【试题背景】本实验以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并实施的实验过程为依托,以碘酸钾制取、分离、检验、纯度测定等实验步骤和操作为试题载体,围绕真实实验过程中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展开设问,检测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获取有效信息与知识迁移应用 的能力。本实验主要过程可表示如下:CCl 、H O4 2制碘酸KOH中和分离酒精干燥Cl 、I2 2综合实验就是一个探究的微项目,先从整体上把握实验体系,从题目给定的实验基本步骤和有关信息中了解化学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原理-和实验操作原理。本实验的要点:制取碘酸时除了反应物 Cl 、I 、H O2 2 2外,另外还加入 CCl 作溶剂;从 KI

23、O 水溶液中分离出 KIO ,采用加入4 3 3乙醇的方法使其析出,而中学化学通常采用先浓缩后结晶的方法;检验KIO 性质时,若条件控制不当,无预期实验现象出现,要求学生进行原 3因分析等。【命题立意】试题以碘酸钾的制取与纯度测定为载体,全面检测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如物质的分离,分液、结晶方法的运用等),考查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实验设计与评价能力、数据处理能 力,诊断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解题思路】(1)从实验原理和装置图可知,装置 A 用于制取氯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即可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ClO +6HCl( 浓 )3KCl+3Cl +3H

24、 O2 2(2)由于 Cl 、I 在水中溶解度小,在 CCl 中溶解度却很大,能增大反2 2 4应物浓度,使反应速率显著加快。(3)依据物质信息可知, B 中反应后产生的碘酸主要在水溶液中且与 CCl 互不相溶,所以必须采用分液法以获取碘酸溶液。4(4)依据题中信息可知 HIO 属于弱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用离3子表示;中和之前溶液中存在较多 Cl ,通过加热煮沸可以除去 Cl ,避2 2免中和时 Cl 转化为 ClO ,进一步将 IO 氧化为 IO ,从而导致 KIO 产 2 3 4 3量下降。(5)KIO 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低,加入适量乙醇可以使 KIO 从溶液中3 3析出;-2-mo

25、l Lmol L3+2+(6)依题意可知,少量饱和 SO 水溶液能将 KIO 还原为 I ,但加入过2 3 2量饱和 SO 水溶液却无蓝色出现,应该能推知+4 价 S 元素具有强还原性, 2也能将 KIO 、I 等还原为 I ;3 2(7)依据 KIO 3I 6S O 关系式即可计算结果。3 2 2 327(14 分)利用脆硫铅锑矿(主要成分为 Pb FeSb S )制取锑白( Sb O )的湿法冶炼4 6 14 2 3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已知:锑(Sb)为A 族元素,Sb O 为两性氧化物;2 3“水解”时锑元素转化为 SbOCl 沉淀;K Fe(OH) 8.010 sp 216 3 3,K

26、 Fe(OH) 4.010 sp 338 4 4回答下列问题:(1)“氯化浸出”后的滤液中含有两种锑的氯化物,分别为 SbCl 和(填化3学式)。滤渣中所含的反应产物有 PbCl 和一种单质,该单质是。2(2) “还原”是用锑粉还原高价金属离子。其中,Sb 将 Fe 转化为 Fe 的离 子方程式为,该转化有利于“水解”时锑铁分离,理由是。(3) “还原”用的 Sb 可由以下方法制得:用 Na SNaOH 溶液浸取辉锑精2矿(Sb S ),将其转化为 Na SbS (硫代亚锑酸钠)NaOH 溶液。按下图所示装置 2 3 3 3电解后,阴极上得到 Sb,阴极区溶液重新返回浸取作业,阴极的电极反应式

27、为。 该装置中,隔膜是(填“阳”或“阴”)离子交换膜。3+2+ 3+23(4)“中和”时若用 NaOH 溶液代替氨水,Sb O 可能会转化为(填离子符2 3号),使锑白的产量降低。(5)锑白也可用火法冶炼脆硫铅锑矿制取,该法中有焙烧、烧结、还原和吹 炼等生产环节。与火法冶炼相比,湿法冶炼的优点有(任写一点)。【答案】(1)SbCl5硫(或“S”等其他合理答案)(2)Sb + 3Fe 3Fe + SbFe2+比 Fe3+更不易水解生成沉淀(3)SbS33+ 3eSb + 3S阳(4)SbO (或“Sb(OH) ”“SbO ”)3 4 2(5)能耗低(或“安全性高”等其他合理答案)【命题立意】本题

28、以“脆硫铅锑矿(Pb FeSb S )为原料制取锑白(Sb O )的工艺4 6 14 2 3流程”为载体,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将化学研究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融于试题之中,具体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物质的性质与应用、氧化还原原理、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绿色化学等。通过观察以脆硫铅锑矿为原料制取锑白的流程图,从“氯化浸出”“还原”“水解”“中和”等工艺环节中,围绕锑元素的价态转化、杂质元素的分离、产品的提纯等,考查考生接受、3+2+3+ 2-3+2+3+2+3+3+3+2+ 2+吸收与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以中学化学基础知识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

29、能力。【解题思路】对大部分考生而言,锑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是陌生的。这就需要考生充分挖掘利用题给信息,实现知识的迁移。“氯化浸出 ”是将矿粉加水后再通入 Cl 浸取后得到滤渣 i 和滤液,Cl 将脆硫铅锑矿中低价2 2锑氧化到高价,结合“锑为 V A 族元素”等题给信息,不难得出滤液中所含的另一种锑的氯化物为 SbCl 。Cl 是一种常见的强氧化剂,5 2氧化 Sb 的同时也会将 Fe 氧化成 Fe ,S 必然被氧化,结合题设可推知“氯化浸出”后的滤液中含 SbCl ,滤渣中除了 PbCl 外,还含5 2有的一种单质是 S 单质。“还原 ”过程是向所得滤液中加入锑粉。锑粉有还原性,加入锑还原高价金

30、属离子,将+5 价锑还原成+3 价锑,选择锑粉作还原剂,一是因为锑粉不会引入新杂质离子,二是将 Fe 还原成 Fe ,有利于下一步“水解”分离得到 SbOCl。明确还原后锑元素的价态,就很容易书写出 Fe 转化为 Fe2+的离子方程式了。“水解 ”的目的是锑铁分离,这是本题的难点。学生做题可能已经形成思维定势:铁元素的分离通常采用的是将 Fe 氧化成 Fe ,向体系中加碱调节 pH,利用 Fe 易水解形成沉淀而除去。如若按照这个思路阶梯,就会陷入困境。此题中信息给出水解的目的是将锑元素转化为 SbOCl 沉淀,因此要迅速推断杂质元素铁分离不是采用常规方法,而是 Fe 转化为 Fe 后,Fe 更

31、不易水解,留在滤液中,实现锑铁分离。“中和”是向水解所得的 SbOCl 沉淀中加入氨水,使锑元素转化为 Sb O nH O,2 3 2322-+13+3+2+利用氨水中和 SbOCl 水解产生的 HCl,使平衡右移。Sb O 是两性2 3氧化物,若使用 NaOH 代替氨水,可能会因 NaOH 过量而使 Sb O2 3转化为可溶性的 Sb(OH) 4(或 “SbO2”“SbO33”),从而导致锑白产量降低。本题第 3 问考查电化学原理知识,包含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电解池中隔膜类型的判断。根据题给信息,电解池阴极上得到 Sb,可知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SbS + 3e3Sb

32、 + 3S ,阴极区溶液中 c(S )增大,阳极区溶液中的 Na 穿过隔膜进入阴极区,因此隔膜应选用阳离子交换膜,阴极区生成的 Na S 溶液可以返回2浸取作业。本题最后一问考查的是工业湿法冶炼与火法冶炼两种冶炼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对比两种冶炼方法涉及的步骤可知,湿法冶炼的主要优点是耗能低。28(14 分)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用途广泛。回答下列问题:(1)用 H O 制取 O 时,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 2 22H O (aq)2 22H O(l) +O (g) H= a kJmol 2 2相同条件下,H O 分解时,无论是否使用催化剂,均不会改变的是(填标2 2号)。A反应速率B反应热C

33、活化能D生成物以 Fe 作催化剂时,H O 的分解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反应为:2 2H O (aq) + 2Fe (aq) 2 22Fe (aq) +O (g) +2H (aq)Hb kJmol21第二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ab2+3+1(2)工业上用 Cl 生产某些含氯有机物时产生 HCl 副产物,可用 O 将其转2 2化为 Cl ,实现循环利用O (g) + 4HCl(g) 2 24 molHCl 充入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分别在度下进行实验,测得容器内总压强( p)与 的变化关系如右图所示。该反应的速率 v = k c (O ) c (HCl)(k2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标号)。2C

34、l (g) + 2H O(g)。将 1 molO 和 2 2 2T 和 T 的温 1 2反应时间(t)为 速 率 常A 使用催化剂,k 不变B 温度升高,k 增大C 平衡后分离出水蒸气,k 变小D 平衡后再充入 1molO 和 4molHCl,反应物转化率都增大2T T (填“”或“”)。该反应的 H0(填“”或“”),判断的依 1 2据是。T 时,HCl 的平衡转化率,反应的 K (K 为以物质的量分数表示的平 2 x x衡常数)。【答案】(1)BD H O (aq) +2Fe (aq) +2H (aq) 2 2kJmol(2)BD2Fe (aq)+2H O(l) H= (a b)23+2+

35、3+1abT 、T 的平衡体系中气体减少量分别为 n(T 1 2 1)=5 0.54=0.625moln(T )=25 0.55=0.5mol,所以T 平衡时转化率更大 150%916【命题立意】本题综合考查了催化剂的概念及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H 判断、平衡转化率及平衡常数计算等。题中给出的信息较为丰富,考查学生通过观察图形获取有关感性认识和印象进行加工与吸收的能力,又考查了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板块整合进而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还考查将实际问题分解,运用相关知识,采用 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

36、】第(1)题,根据过渡态理论,催化剂参与了化学反应,改变了反应历程(生成不同的中间产物),降低了活化能,从而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但是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不变,反应热不变(只与始 终态有关),故 B、D 选项正确。第(1)题, Fe 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不变,根据盖 斯定律总反应=第一步反应+第二步反应。故第二步反应为:H O (aq) + 2Fe 2 2(aq) + 2H(aq)2Fe(aq) + 2H O(l) H= (ab)2kJmol第(2)题,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的速率常数 k 增大,根据速率方程 v = k c(O ) c2(HCl),反应速率随之增大,A 项

37、错误;温度改变瞬间,浓度没有影响,即通过增大 k 从而改变了速率,使平衡发,生移动, B 项正确;从速率方程可知,平衡后分离出水蒸气,降低了c(H O),使平衡正向移动,从而改变了 c(O )和 c(HCl),但对 k 没有影 2 2响,C 项错误;化学平衡的建立与途径无关,所以“平衡后再充入 1molO2和 4molHCl”,相当于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反应有利于向气体分子数 减小的方向进行,D 项正确。第(2)题:从图像可知,T 温度下,容器中压强大,达到平衡所需2要的时间短,所以温度 T T ;T 、T 温度下,气体物质的量的减少量2 1 1 2分别为 n(T 1)=5 0.54=0.62

38、5mol、n(T )=25 0.55=0.5mol,即T 平衡时转化 1率更大,且因为 T T ,所以 H0。2 1第(2)题:对于气相反应,经验平衡常数常见的有 K 、K 、K 等,c p x三种平衡常数的表示式相似,只是 K 、K 、K 分别用平衡时物质的量c p x浓度、分压、物质的量分数表示。O (g) + 4HCl(g) 2Cl (g) + 2H O(g) n2 2 2起始量/mol 1 4 0 0 1变化量/mol a 4a2a2a 0.5平衡量/mol 1-a 4(1-a) 2a2a即 0.5 2 1 1HCl的平衡转化率4a4100% =50% K =x1 1 ( ) 2 (

39、) 24.5 4.52 0.5 ( ) 4 ( )4.5 4.5=91635化学选修 3:物质结构与性质(15 分)Na OCl 是一种良好的离子导体,具有反钙钛矿晶体结构。 3回答下列问题:2(1)Ca 小于 Ti 的是(填标号)。 A最外层电子数C原子半径B未成对电子数D第三电离能(2 )由 O、Cl 元素可组成不同的单质和化合物,其中 Cl O 能破坏臭氧层。2 2Cl O 的沸点比 H O 低,原因是。2 2 2 2O 分子中心原子杂化类型为;O 是极性分子,理由是。3 3(3)Na OCl 可由以下两种方法制得:3方法Na O + NaCl Na OCl2 3方法 II 2Na + 2NaOH + 2NaCl2Na OCl + H 3 2Na O 的电子式为。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